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 第I卷 ‎1.有论者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国仅仅是数城而已,是周王室抵御蛮夷的据点。到春秋末年,分封的诸侯王将长江黄河流域、河北、关中、山西、东夷地区的蛮夷政权几乎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 这揭示出分封制 A. 保障了周王朝长期繁荣 B. 使周王有效地控制地方 C. 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 D. 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封制之下,诸侯国由仅有数城据点发展成占据大片土地的封国,并将蛮夷政权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说明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故选D;分封制下诸侯国演变成了地方割据政权并相互征战,没有保障周王朝的长期繁荣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AB;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当时的民族成分趋向单一,排除C。故选D。‎ ‎2.有学者指出,“文景之治”时期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开元盛世”之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这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作者意在强调 A. 汉唐盛世都是以君主的开明为基础 B. 地方分权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 C. 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 D. 汉唐繁荣得益于地方分权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的经济活跃和文化昌明都与当时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有关,这说明作者在强调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分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B排除;汉唐繁荣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仅归功于地方分权政策,D排除。故选C。‎ ‎3.下图中《吊古战场文》据说是岳飞真迹,其实很难考证,但人们愿意认可;下图中宋体字据说是出自秦桧的书体,但人们将其称作“宋体”而不是“秦体”。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 人品高低决定了书品的价值 B. 岳飞书法作品具有文人意境 C. 秦桧的书体不具有艺术价值 D. 社会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岳飞是抗击金朝的民族英雄,因此虽然难以考证作者,但人们还是原因相信是岳飞真迹;但由于秦桧是诬陷岳飞的奸臣,所以宋体字据说是出自秦桧的书体,但人们也不愿意承认是“秦体”,由此可知字体作者的道德品质影响了人们对其作品的认同,体现了社会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故选D;人品高低不是决定书品价值的因素,排除A;人们原因认可岳飞的字体是因为他是民族英雄,而非具有文人意境,排除B;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D。‎ ‎4.乾隆年间的木刻本《商书便览》,记载了20个省252个府州总共1800多种商品,其中包括140多种新品种,还记载了日本、高丽、安息、波斯、缅甸、交趾以及大小西洋诸国的70多种商品。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 商品生产呈现专业化 C. 各地对外贸易发达 D. 具有良好的商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朝时期的商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及与海外诸国进行贸易,这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A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生产的专业化趋势,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沿海的对外贸易明显高于内地,C排除;材料无关良好的商业秩序,D排除。故选A。‎ ‎5.1882-1883年,胡雪岩收购了上海市场约64%的生丝,企图垄断对欧洲的生丝贸易。1883年,意大利生丝丰收,足以解决欧洲需求,洋行拒绝收购上海所有的生丝原料,导致胡雪岩破产。这反映出 A. 生丝贸易战重挫了中国的经济 B.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差距拉大 C. 中外贸易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举步维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但是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的生丝贸易行情波动较大,因此胡雪岩企图垄断对欧洲的生丝贸易结果受意大利生丝丰收的影响而破产,这说明中外贸易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C正确;材料中的生丝贸易导致胡雪岩破产,不能说重挫了整个中国经济,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胡雪岩属于买办,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排除。故选C。‎ ‎6.胡适在论及辛亥革命时指出:“能有什么比经过几千年时间检验的帝制更有力量,也 更具持久性呢? 如果皇帝都能被时代的洪流扫除,那就绝无其他貌似神圣的东西能 在新思潮及其实践的冲击下岿然不动。”这揭示出辛亥革命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B. 为社会深刻变革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D. 扫除了不利于近代化的因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胡适认为几千年来最顽固的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都走向土崩瓦解,那么其它的社会变革也不是很难的,因此该段材料揭示出辛亥革命为社会深刻变革奠定了基础,B正确;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并未结束封建统治,A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7.1948 年,中国共产党发出“五一口号”,酝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下图为《人民日报》 刊登的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拥护中共“五一口号”的通电和给毛泽东的复电。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 获得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B. 以政权建设为工作重点 C. 开始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革命领导地位更加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末期,共产党酝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支持,说明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D正确;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不一定都是民族资产阶级,A排除;当时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B排除;C错在“开始”,在此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故选D。‎ ‎8.下表摘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年)。 该表所示状况 1990-1997 年城镇从业人员统计表(单位:万人) ‎ A. 反映出所有制结构的根本变化 B. 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 C. 体现出社会经济体制正在转型 D. 反映出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990年到1997年,我国国有经济成分比重有所下降,而私营经济成分比重上升,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可以看出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渐转型,故选C;虽然私营经济成分比重上升,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不可能出现根本性变化,排除A;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和经济结构是否完善,排除BD。故选C。‎ ‎9.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他们在审理涉外案件过程中既不适用罗马市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立足于固有诚信观念,对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努力提取出相对简单的规则。这说明罗马法的运用 A. 淡化了罗马市民权利 B. 体现出实事求是的原则 C. 依据诚信原则进行裁判 D. 注重简化具体法律条文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在处理涉外案件的时候立足于固有的诚信观念,对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努力提取出相对简单的规则,强调的是罗马法运用的实事求是的原则,B正确;材料无关罗马市民的权利,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运用的灵活性,CD属于对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排除。故选B。‎ ‎10.有论者指出,《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君主在力量上不足以压制整个社会。 社会力量的强大、尤其是商人群体的发展促使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正是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历史渊源。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国王丧失了社会控制能力 B. 各阶层社会地位发生巨变 C. 商人群体是社会主体力量 D. 制度创新释放了经济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英王的权力,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历史渊源,反映出17世纪的英国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了经济活力,D项正确;英王“丧失了社会控制能力”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当时英国“各阶层社会地位发生巨变”说法绝对,B项错误;“商人群体是社会主体力量”与“工业革命的历史渊源”不符,C项错误。‎ ‎11.1926年,苏联9岁至49岁的农村人口识字率是51%,1939年上升至84%。1932年农村小学生的数量比1928年增加了75%,1940年中学生的数量更是1932年的三倍。这说明当时苏联 A. 文化素养水平领先于世界 B. 注重创造社会发展的条件 C. 社会面貌取得了全面进步 D. 农村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苏联从1926年到1940年的人口识字数量显著上升,这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仅从识字人数来看是无法推出社会面貌全面进步的,C排除;材料无关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且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 ‎12.有论者指出,目前,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遍布全球,已经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内部政策和管理能力可以控制和制约的了,而是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与之适应的全球范围内国际性协作组织及其制度、机制的出台。这体现出 A. 国际经济形成了完善的分工体系 B. 国家逐步丧失经济政治管理职能 C.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体系的调整 D. 世界经济多极化要求政治民主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迫切需要全球范围内国际性协作组织及其制度、机制的出台,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体系的调整,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善”,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第II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中央学府是国学、太学,里面有大量的留学生,“高丽、百济、新岁、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唐代史书还记载新罗、渤海等国向唐廷请求中国书籍的故事;而朝鲜半岛的国家,言及经典常常首先历数中国的儒家经典。 ‎ ‎——摘编自孟宪实《大唐“朝贡”外交真相》 ‎ 材料二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欺凌。由于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向“西”看。 无论是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还是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华文化遭受相当冲击,西方思潮在中国泛滥。 ‎ ‎——摘编自田军《(辛亥百年)从“西学东渐”到“东学西渐”》‎ 材料三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大流行”的关键时刻,中国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 的同时,克服自身困难,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贡献给各国的,不仅是宝贵的防疫窗口期和雪中送炭的物资援助,更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合作精神。 中国科研人员迅速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并向世界公布;中国与 100 多个国家、10 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抗疫经验,钟南山等一批中国专家频繁与东盟、中亚、欧洲、美国的有关专家进行连线交流......得益于中国的抗疫努力,世卫组织专家表示,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 ‎ ‎——摘编自辛识平《全球抗疫彰显中国之“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援助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意义。‎ ‎【答案】(1)意义:体现了唐朝高度的制度和文化自信;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圈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利于东亚文明的整体发展。‎ ‎(2)特点: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的推动;传统文化难以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3)意义: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增强世界战胜疫情的信心;显示出中国的大国责任意识;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解析】‎ ‎【详解】(1)根据“还记载新罗、渤海等国向唐廷请求中国书籍的故事;而朝鲜半岛的国家,言及经典常常首先历数中国的儒家经典”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说明了唐朝高度的制度和文化自信,传播了中华文明,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圈和推动东亚文明的整体发展。 (2)特点:根据“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向‘西’看”可知是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原因:根据“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欺凌”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3)根据“中国贡献给各国的,不仅是宝贵的防疫窗口期和雪中送炭的物资援助,更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合作精神。......得益于中国的抗疫努力,世卫组织专家表示,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可知,中国援助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利于增强世界战胜疫情的信息,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显示出中国的大国责任意识,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结果,一是实现了“国家减贫”,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 之间的贫富差距开始缩小,财富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衡分配,带来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关系的调整。 二是财富在国家内部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去工业化”导致蓝领工人的衰落。 两种不均衡带来的结果是全球化的 进程遇到了反全球化的阻力。‎ ‎——摘编自孙兴杰《贸易战的本质是旧有全球治理滞后于全球化进程》 ‎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 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作者认为,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成为全球化的阻力。‎ 评析: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在某些领域削弱了其垄断地位,冲击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采.取诸多措施阻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利益分配不均,产生了反全球化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发达国家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平衡国内矛盾,采取关税战、贸易战等极端措施,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给全球治理带来新的困扰。‎ 结论:作者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阻力的原因,对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 之间的贫富差距开始缩小,财富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衡分配,带来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关系的调整”、“两种不均衡带来的结果是全球化的 进程遇到了反全球化的阻力”可知作者认为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了反全球化现象的出现。结合全球化发展的过程、表现和影响对该论点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85 年,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此后,租调的征收由以户为单位转变为按授田对象为单位进行;每户纳税的多少,由按资产的多少将农户分为九等改为按丁征收,以受田丁口、奴隶、耕牛的数量来计算,一般来说大户纳税就多,小户纳税就少。 将一切税费包括在正税之内,不再另立名目,民户纳税负担也大为减轻。 ‎ ‎——摘编自《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后,相应的税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 材料二 2006 年取消农业税后,与改革前的 1999 年相比,全国农民减负 1045 亿元, 人均减负120元左右。通过配套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此外,农村改革从调整生产关系到改革上层建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 ‎——摘编自李金磊《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负 1045 亿元人均减负 120 元》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改革前后租调征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北魏租调制相比,新时期中国农业税改革的特点,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变化:由以户为单位转变为以授田对象为单位;由依据户等转变为依据丁口;纳税项目简化;纳税负担降低。‎ ‎(2)特点:废除农业税;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意义: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租调的征收由以户为单位转变为按授田对象为单位进行”可归纳出由以户为单位转变为以授田对象为单位;根据材料“由按资产的多少将农户分为九等改为按丁征收”可归纳出由依据户等转变为依据丁口;根据材料“一般来说大户纳税就多,小户纳税就少”可归纳出纳税负担降低;根据材料“将一切税费包括在正税之内,不再另立名目,民户纳税负担也大为减轻”可归纳出纳税项目简化。‎ ‎(2)特点:根据材料“2006年取消农业税”可归纳出废除农业税;根据材料“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可归纳出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中国农业税改革的影响可从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 1932 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 1.81 亿美元的军火。1931年12 月,美国不仅拒绝国联邀请其加入调查团,国务卿史汀生还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美国政府都不参加任何压制行动或使用制裁”。 七七事变后,当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请华盛顿出面调停时,美国代表项白克毫不犹豫就拒绝了,理由是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不会使美国蒙受多大损失”。当时,日本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正是要靠日本解决国内头疼的经济危机问题。 因此,美国不打算对日本禁运,反而慷慨地为其提供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 1947 年,前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承认:美国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政策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 ‎——摘编自许述、赵占豪《二战时的绥靖政策:美国为什么一开始不把住日本》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态度:纵容日本侵华。原因:美国企图通过对日贸易解决经济危机;日本侵华尚未危害到美国根本利益;美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的影响。‎ ‎(2)影响: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不利于国际力量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解析】‎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中“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 1.81 亿美元的军火”,“在任何情况下,美国政府都不参加任何压制行动或使用制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态度。原因:根据材料中“日本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正是要靠日本解决国内头疼的经济危机问题”可知,美国企图通过对日贸易解决经济危机;根据“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不会使美国蒙受多大损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华尚未危害到美国的根本利益;根据“美国不仅拒绝国联邀请其加入调查团,国务卿史汀生还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美国政府都不参加任何压制行动或使用制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美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有关。‎ ‎(2)影响:根据材料中“美国……慷慨地为其(日本)提供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纵容日本侵略,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不利于国际力量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根据材料中“美国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政策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本侵华的纵容,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刀安仁(1872-1913 年),傣族,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驱。1891年,19 岁的刀安仁承袭了土司职。 同年,英帝国主义入侵盈江等地。 刀安仁征调四五百名士兵到干崖铁壁关地区安营扎寨,痛击入侵英军,坚持了长达 8 年之久。1905 年初,刀安仁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 1906 年,他回国筹办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先后筹集了 7 万多银元,全部捐赠给了同盟会作为革命活动经费。1910 年,刀安仁成功发动腾越起义,成立了“滇西军都督府”。 接着,刀安仁倾其家产,筹措大量军费,支援起义军向纵深发展。 后因遭人暗算,被捕入狱,虽经营救出狱,因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卧病不起,于1913 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1 岁。 孙中山先生听闻噩耗十分痛惜,题写“中华精英,边塞伟男”挽联追悼,北京政府追谥他为上将军衔。 ‎ ‎——摘编自管毓树、刘祥元《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刀安仁主要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刀安仁备受孙中山和北京政府赞扬的原因。‎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重;清政府投降卖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民主革命蓬勃兴起。‎ ‎(2)原因: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同盟会筹集活动经费;成功发动腾越起义。‎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同年,英帝国主义入侵盈江等地”可知是民族危机不断加重;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投降卖国;根据材料“1906年,他回国筹办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先后筹集了7万多银元,全部捐赠给了同盟会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可知当时的民主革命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也是重要背景。‎ ‎(2)原因:根据材料“刀安仁征调四五百名士兵到干崖铁壁关地区安营扎寨,痛击入侵英军”可知是坚决抵抗英国侵略;根据材料“1905 年初,刀安仁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可归纳出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根据材料“先后筹集了 7 万多银元,全部捐赠给了同盟会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可归纳出为同盟会筹集活动经费;根据材料“1910 年,刀安仁成功发动腾越起义”可归纳出成功发动腾越起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