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机一中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共 70 分) 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 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B.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C.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D.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商朝晚期注重王位在“父子间 传承”,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A 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商朝衰落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后世尊敬成功传位儿子的商王,不 能认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 项不符合题意。 2.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 5000 年文明的见证。在过 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 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 度有密切关系 A. “家天下”制度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对于当代来说,可以重温先祖的优 秀文化”可以判断,家谱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故 C 项正确。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 有,世代相袭,排除 A;王位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 种社会概念,排除 B;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 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详解】 3.感叹“大道”既隐,想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 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试想,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 A.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 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 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 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这 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故 C 正确;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是 在秦朝,故 A 不正确;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不符合史实,故 B 不正确;中央王朝 统治范围极大扩张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故 D 不正确。 4.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 周初 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C. 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 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 不是全部制度,故 A 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 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 封制的目的,故 B 错误;C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排除法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 符合材料信息;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本题中的 B 项本身正确, 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5.现今存世的有关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许多 古籍对此评价是:“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早期统治者对神权和礼制同等重视 D. 先秦统治注重神权和王权的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反映商 人敬神尚鬼,喜好占卜,信仰巫术,注重祭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 故 D 正确;材料反映商代统治者敬神尚鬼,注重祭祀,A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 与材 料信息无关,排除。 6.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 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A. 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 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 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 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附属国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诸侯 王对天子有规定的义务;据此可知,西周继承商代内服制基础上,加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控 制,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项错误。 西周诸侯国世袭统治、可再行分封,天子间接控制诸侯,D 项错误。 【点睛】紧扣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的内涵,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西周 分封制是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7.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 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对材料理 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 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 项说法错误,西周的 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 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 ",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 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8.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 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 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 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 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 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 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 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 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 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 项错误。 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 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 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 B 项正确;两者都 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 D 项错误。 10.唐代除开国之君李渊外有 19 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 2 人,由大臣拥立的 5 人,由宦官拥立的 9 人,特殊事变继位的 3 人。这种情况说明唐代 A. 统治阶级贪婪腐朽 B. 君相政争异常激烈 C. 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D.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并未提 到统治阶级贪婪腐朽的表现,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与宰相之间的权力争斗, 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阶级矛盾,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人数 最少,说明了宗法制度所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故 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宗法制受到冲击 11.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周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 度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做大,出现分裂割据,是周衰落的重要的政治原因;“秦之失,在于政, 不在制”的“制”指的是郡县制,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而不是制度, 故 A 项正确;BCD 项不符合题意。 12.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 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 权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亲属等差递“减”制度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嫡长子地位最高然后依次递减, 并且嫡长子继承制还能避免因权力争夺而带来的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故 B 正确;材 料不涉及世官制,故 A 不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故 C 不正确;周王朝不是中央集权制, 故 D 不正确。 1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 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族血缘关系 B. 中央集权意识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农民心中“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君父”等说 法,可知这里讲的是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观念,C 项正确;材料中家与国是联系在一起,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分析中央对地方管理,B 项错误;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乡土意识, D 项不符合题意。 14.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 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 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 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制度的 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 出宗法制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 15.“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 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C 选 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 国家,A 选项排除。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B 选项排除。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 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 权,D 选项排除。 16.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 工 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 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 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 A 项错误;材料“七国异族,诸 的 侯制法,各殊习俗”表明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 B 项正确;材 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制也没有走向消亡,故 D 项错误。故选 B。 17.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 并土地为主要目标,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 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B.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宗法制淡出历史舞台 D.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 一变化说明战国君主更青睐官僚政治,这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 B 项正确; 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并且宗法制度没有 淡出历史舞台,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学是当时的显学,故 D 项错误。 【点睛】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中“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 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的信息反映了变化,由此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8.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 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为民 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 解题。 【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 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 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 B 项;A 项中说 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 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 项不符合题意;D 项所说“官 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 【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予盾; (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 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 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 切的结合在一起。 19.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春 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 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对此演变,合理的说法是 A. 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 B. 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 C. 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 D. 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属于人臣的典范,后人宣扬周公的圣人形象主要是 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进而推广自己的主张,C 正确;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的说法与 材料无关,排除 A;历史人物的同期记载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真实可信,排除 B;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D。 20.“(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 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 222 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 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 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 D 项正确。秦朝 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 A 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 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 B 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 道,故 C 项错误。 点睛:B 为误选项。秦朝驰道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目的是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 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1.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 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级秩序瓦解,这与材料无关,故 A 错误; 贵族、高官出奔逃亡与社会道德水准没有直接联系,故 B 错误;秦汉以后,忠君伦理观成熟, 对于统治阶级出奔逃亡,舆论多加贬斥,故 C 正确;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取代了贵族政治, 这与舆论对贵族出奔逃亡的态度无关,故 D 错误。故选 C。 22.下面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服从中央 B.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的体现是君主专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起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君主专制”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故 AB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世沿用并不断发展,不符 合题意,排除 C;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消极作用明显大于积 极作用,故 D 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 D。 2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D.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如何有效得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故 C 项正确;A 和 B 均属于经济和 文化措施;D 属于君主专制内涵。 【详解】 24.在公元前 213 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 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 应该() A. 找御史大夫 B. 直接找皇帝 C. 找丞相 D. 找这位官吏的上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符合材料“为此 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由此可知该案件应该由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故A 正确; 直接找皇帝与当时的行政程序不符,故 B 不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 C 不正确; 该事件属于司法案件,不应该找官吏的上级,故 D 不正确。 25.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保证了民主决策 C.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 防止了官员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 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 的组织精神”,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 项,根据材料“秦政府”“政治、军事、 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 排除;D 项,监察制度的性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在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因此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点睛】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 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 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一般从生产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阶级属性进行分析。 26.《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 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 A,选 C;B 是中央官制,无关;D 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 理制度,排除。 【详解】 的 请在此输入详解! 27.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 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 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郡县制下的乡里制度中,三老、啬夫等在基层管理方面尤为重 要,而三老、啬夫不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因此这种基层管理体现了一定的自治色彩,选项 C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排除;郡县制在秦朝就已经在全国推广,选项 B 排除;选项 D 不 符合史实,啬夫并不是中央直接任免,其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 28.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 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A. 选官用官制度发展成熟 B. 官吏 选任以德为先 C. 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D. 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有效信息在通过规范秦朝官员行为和汉代官员选拔标准,强调了政绩和德行并 重,反映的主题是吏治建设,D 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 熟,A 选项排除。察举制强调的是孝廉,B 选项排除。C 选项是汉武帝以后的治国思想,排 除。 29.在秦灭六国过程中,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体系不断壮大;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土地, 秦国原有地方官僚体系随之不断扩张。这些变化 A. 提供了中央集权的有利条件 B. 加剧了地方官僚的割据纷争 的 C. 消除了王室贵族的政治影响 D. 暴露了传统分封制度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土地,秦国原有地方官僚体系随之不断扩张”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吞灭六国后对地方采取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选项排 除,A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封建社会本质上仍然属于贵族政治,C 选项排除。材料与分封制 无关,D 选项排除。 3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 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 理解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从人治到法治化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此时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 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 “现代化”的内涵应该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 C 项;A 项是 C 项的表现之一,不全 面,故排除 A;秦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是人治社会,不是民主,BD 项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 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联系所学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31.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有弱有强, 但总体上是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削弱,故 A 正确;B 项(地方权力渐强)和 C 项 (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 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 强化的规律,故 D 不正确。 32.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 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察举制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初高祖刘邦既保留了西周的分封制,又实 行了秦朝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选D。A 项为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察举制 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不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且其与材料的时间也不相符合, 排除 B;汉武帝时期,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侍从、秘书等,建立了中朝,以削 弱相权,故 C 项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排除。 33.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 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 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 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 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的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实力 C. 皇帝加强位于在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 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汉景帝将梁孝王的五个儿子“通通提升为王”,避免其中一个儿子 独大,目的是削弱封国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该项明显错误,排除; CD 项,抵御外患、开发边疆的表述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34.《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 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 A. 提升司空地位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抑制丞相职权 D. 完善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 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 C 项正确;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也是宰相,提升了 御史的地位,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故 A 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完善监督体制是指健全监察机构,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 3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 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 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种变化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了调和 D. 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答案】D 【解析】 是 【详解】材料涉及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关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 A;中国古代皇权至 上,君权与相权不是制衡和调和关系,排除 BC;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中,丞相由做到站到跪, 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选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0 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 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 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 3: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 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 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 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 4: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 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 成为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 1、2 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 “削其地”? (2)材料 3 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分封制。因为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 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 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中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和材料二中的“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可知两个材料所指的制度是分封制。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公、 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等信息可知天子按 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由材料三中的“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 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指的是宗法制。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嫡 长子继承制。 (3)关系:由材料四中的“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 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 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积极影响需要从加强 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宗法制的积极影响需要从保障贵族的特权、稳定内部 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 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 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 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上述材料概括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哪一趋势?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对象:姬姓王族、功 的 臣、先代贵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 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4)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周人以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然后封邦 建国以为周室的“藩屏”,由此可知知道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因为疆域辽阔,兵力薄弱, 不足以“藩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说明秦始皇反对实行分封制;“廷尉议是” 表明其肯定了廷尉李斯的建议。而李斯的建议是“皆为郡县”。因此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郡 县制度。作用必须结合所学多角度思考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设立形成了中央对 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3)材料中“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表明汉初之所以复古实行分封制,是错误的 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结果造成“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 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即王国势力增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 (4)结合材料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涉及到中央和地 方权力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为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