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砀山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 ‎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明是关注帝王而非百姓,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力量,排除D。‎ ‎3.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表明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与下交流、转换”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C项正确;“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4.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 A. 反映理学逐步成官方正统思想 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朝廷赐朱熹谥曰:文……‎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赐给朱熹谥号和从祀孔庙的做法说明了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不等于孔孟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故C项错误;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应该指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赐谥号、从祀孔庙”的意义,学生应该联系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的特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区别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概念。‎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 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 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B项正确;新儒学的核心是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不能说失去了“民本”的特色,故D项错误。‎ ‎【点睛】“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6.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A. 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 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 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 “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答案】B ‎【解析】‎ ‎“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其实也就是重建社会秩序,这也是材料所强调的争鸣核心所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经济等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家争鸣也关注社会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非攻 B. 公正至上 C. 以民为本 D. 以德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家主张以德、劳、能等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体现了公正至上的思想,B项正确。兼爱是指没有阶级差别的爱,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主张,而是强调公正至上,C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德,但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错误。‎ ‎8.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 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 理学为史学服务 D.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宋代主张“经本史末”、“经先史后”,而明末提出“六经皆史”,这样变化体现反对理学的空洞说教,并打破世人对六经盲目尊奉的迷信态度,B项正确。A项与题干矛盾,题干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排除。题干没有提出理学为史学服务,而是强调“六经皆史”,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早期民主思想的内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9.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答案】B ‎【解析】‎ ‎“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体现的是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由此可知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二者均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旨在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A不正确;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主张是否被采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10.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所以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为了强化儒学教育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故选择A,排除C;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是西汉而不是唐朝,故B错误;文庙的兴修开始于唐朝,而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D错误。‎ ‎11.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格物致知 B. 尊崇道统 C. 心外无理 D. 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12.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 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 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 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 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过去永州的见俗,婚宴持续时间长,宴请宾客多,花费大量钱财,甚至出现无财力者私奔的现象。韦宙进行约束的目的是制止浪费,反对婚礼大肆操办,B项正确。韦宙只是反对大操大办,并不反对举办婚宴,A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完全汉化”表述不准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政策 ‎13.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 B. “人心一点灵明”‎ C. “循天下之公”‎ 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排除。‎ ‎14.“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主张 A. 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B. 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C. 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D. 个人自由解释《圣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可以分析出他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故本题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只是不再认同教会和教皇的权威;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解释《圣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 ‎15.在近代欧洲的某个时代,乐观的情绪逐渐成为主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君主们普遍以“开明”自居。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 A. 智者运动影响下的古希腊 B. 文艺复兴熏陶下的英国 C. 宗教改革深化下的德国 D. 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 ‎【答案】D ‎【解析】‎ 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启蒙运动时代康德的主张,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启蒙运动时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智者运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6. 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这符合苏格拉底 A. “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 B. “性善论”的言论 C. “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 D. 对真理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来看,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答案为A项。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的侧重点是探讨知识与善性的关系,而“认识你自己”强调最终的人生价值,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真理的追求,排除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17.《世界中世纪史》一书中说:“到了16世纪,德意志民族与罗马教会的矛盾成了德国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组建适应本民族需要和资产阶级发展的教会。”此话揭示出 A. 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 B. 罗马教会因自身的腐败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C. 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前提是建立本民族教会 D. 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可知宗教改革对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局面有重要意义,但并未体现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矛盾的焦点是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阻碍了德意志的发展,并不只是因为罗马教会自身的腐败;C选项错误,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本民族教会有利于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不能据此得出建立本民族教会是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有学者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要打破王公贵族的政治垄断,要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重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次革命也因此获得了自己的正当性乃至神圣性。这种“新的思想”是 A. 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 C. 人民主权 D. 君主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主权体现的是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要打破王公贵族的政治垄断,要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重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可知体现的是主权在民,C选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强调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强调的是对君主权力的限制,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君主制,D选项排除。‎ ‎19.‎ ‎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从此,西方人不仅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启蒙运动 C. 文艺复兴 D. 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失踪的古典文化”是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探索新世界,所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只能是文艺复兴。C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0.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 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 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 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来表述对人性解放和人性尊严的肯定,B选项符合题意。推崇罗马神权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A选项排除。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C选项排除。马丁·路德主张灵魂自我救赎,D选项排除。‎ ‎21.“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段论述出自 A. 伏尔泰《哲学通信》‎ B.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 卢梭《社会契约论》‎ D.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这来自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故B项正确;伏尔泰的《哲学通信》没有提出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故C项错误;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也没有三权分立的思想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著作和思想主张。学生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即可得出三权分立的结论,正确判断。‎ ‎22.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被广为误解的名言:“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乍听起来,人们很容易认为他是在用厌恶和鄙夷的眼神,打量着那些在政治的泥潭中挣扎的红尘男女。其实,亚里士多德是想说,人从本质上是一种群居动物,只有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人们才能不断砥砺切磋,在道德上臻于至善。材料表明 A. 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B. 民主制度造就了雅典灿烂的古代文明 C. 亚里士多德推崇雅典的公民意识 D. 雅典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公民的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只有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才能在道德上臻于至善,意在表明亚里士多德是通过集体活动增强雅典的公民意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亚里士多德赞美而非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的是集体活动,不利于公民的个性发展,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巨大的圆顶,该圆顶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这一设计反映出 A. 启蒙运动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民主曙光 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们行动 D. 人们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需可知,1420-1436年,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排除A。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未告别专制,B错误。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题意不符,C错误。从材料中的“该圆顶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自由的向往,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本题解决关键在于时间,根据题干中的时间确定是文艺复兴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其他三个时间不符的干扰项,即可得出答案。‎ ‎24.美洲被“发现”后,“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甚至南极洲各地的命名也是如此。这表明欧洲早期航海活动 A. 受到人文主义影响 B. 始终遵循着国际法 C. 密切洲际文化交流 D. 抹杀土著的命名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洲被发现”后,“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可知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肯定,属于人文主义范畴,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国际法无关,B选项排除。密切洲际文化交流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选项排除。当时的土著还处于未开化阶段,D选项排除。‎ ‎25.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期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 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 佛陀关注心灵智慧的觉悟 D. 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着重研究的是人的学问,重视人的理性和道德,没有在人与自然问题上过多关注,D项符合题意;孔子思考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人文精神,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老子探讨宇宙本源,用道解释和指导人生,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佛陀关心大彻大悟,关注心灵觉悟,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26.彼特拉克在散文《秘密》中热烈地为爱情和荣誉辩护:认为爱情同热爱上帝,追求人间的幸福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一致的。由此反映了彼特拉克 A. 关注凡人的世俗生活 B. 追求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C. 抨击贵族的等级观念 D. 主张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答案】A ‎【解析】‎ 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他关注的是凡人的世俗生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彼特拉克和宗教信仰自由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抨击贵族的等级观念是启蒙思想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反对而非主张基督教的禁欲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人文主义。‎ ‎27.有学者在评论卢梭思想时指出,“卢梭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该学者认为卢梭的思想 A. 推动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B. 兼具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C. 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理性精神 D. 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真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可排除A;C项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D项的说法夸大了卢梭这一言论的作用,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本题选B。‎ ‎28.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 加强了教皇宗教权威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 ‎29.瑞土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可以得出,所述为文艺复兴,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彻底”说法不正确;C是宗教改革的结果;D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30.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 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 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 材料“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派推动了《圣经》在民族国家的传播,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这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故A错误;材料现象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故选D。‎ ‎31.启家运动时期,某一学说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价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A. 优胜劣汰 B. 社会契约 C. 分权制衡 D. 天赋人权 ‎【答案】C ‎【解析】‎ 提炼关键词“平衡”。材料中后半段强调的是“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结合前面的“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孟德斯鸠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C,其它选项不能体现“平衡”,排除。‎ ‎32.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这反映了先哲们(  )‎ A. 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 B. 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C. 反宗教的思想 D. 法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第三大定律是指“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实际上这句话在强调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权力,即主权,体现出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A正确。商品经济思想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反对宗教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法制思想与民主思想不符合,D错误。‎ ‎33.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①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②不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③符合题意;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④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中含有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4.“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知,“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是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故B项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A项错误;康德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5.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从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 A. 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 B. 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 C. 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 D. 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借助古典艺术来促进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在此过程中,意大利呈现出繁荣的文化和艺术,据此可排除A,选出正确答案D;文艺复兴时期是近代西方艺术发展的开始阶段,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故可排除;文艺复兴打破了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没有推翻了天主教的统治,故可排除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他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国学人物——黄宗羲》‎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说,法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都是直接地受了英国影响的。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洛克和牛顿的影响。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欣赏和认可,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宗教斗争与迫害正炽的时候,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在19世纪已覆盖了欧罗巴和北美,形成了一种称之为“大西洋的文化(或文明或思想)体系”。‎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盂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政治设计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启蒙运动受英国影响的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 ‎【答案】(1)政治设计:主张开明君主政体,限制君权;君臣治权平等;强调法治;实行学校议政。‎ 评价: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 ‎(2)因素:一是思想上的影响(分权学说深化);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尊重科学和崇尚自由的社会氛围);三是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影响(对君主立宪制的赞同与宣传)。‎ ‎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弱小;黄宗羲等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解析】‎ ‎【详解】(1)黄宗羲的政治设计可根据材料一 “天下为主,君为客”“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可提炼出“主张开明君主政体,限制君权”;根据“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可提炼出“君臣治权平等”;根据“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可提炼出“强调法治”;根据“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可提炼出“实行学校议政”;对其评价,结合所学从否定君主专制,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阐述其积极性,从局限于儒家思想的框架分析其不足即可。‎ ‎(2)根据材料二“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欣赏和认可,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从思想、社会风气、英国民主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结合所学经济方面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思想方面从明清启蒙思想的局限及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