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理科)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封建”考论》中说:“西周时代的中国,理论上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过只是一种封建式的统一,而非后代郡县式的统一而已”。这里的“封建”是指 A. 世袭制 B. 礼乐制 C. 禅让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而古文的“封建”就是分封制,故D符合题意;世袭制是指权力和爵位等按照血缘关系而传承,故A不符合题意;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是要规定贵族日常生活的等级名分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2.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 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 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 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下,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其运行过程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A选项符合题意;分工细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三省长官负责不同分工的总体框架,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片面,排除;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3.任继愈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评述道:“科举制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笼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他认为科举制 A. 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 B. 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 C. 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 D. 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吸引了无数学子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迅速的兴盛起来了,即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A错误。因为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隋唐之前的教育体系无从体现,因此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D错误。 4.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集权于中央,使地方没有自主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正确;汉代到宋代中央集权程度是依次加大的,这不能成为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标准,故A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分析的,与材料不符;D项从维护封建统治本身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区别。 5.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萨拉米战役中,他指挥雅典海军取得了对波斯侵略者的决定性胜利,史书记载他曾被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刻有他名字的陶片有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由14人刻写。这反映了 A. 雅典民主制度健全,凡对民主构成威胁的人都将被放逐 B. 直接民主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以及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C. 雅典公民虽然民主意识浓厚,但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D. 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 枚陶片却是由 14 个人刻写,说明陶片放逐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且易造成少数人的专政,从而不能保障雅典民主,故选D。A中“都将”说法太绝对,排除;B中“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说法太绝对,排除;雅典公民文化素养整体较高,排除C。 6.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下列最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A. 所有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B. 抽签选举,轮番执政 C. 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D. 享受“观剧津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突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平等性,强调了公民参政的平等权利。雅典民主政治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保证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性,故B正确;雅典合法公民才可参加公民大会,故A项错误;财产等级制不能反映权利的平等性,故C项错误;D项与参政权利无关,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7.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其目的是 A. 建立法治社会 B.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限制国王权利 D. 明确议会的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权、军权等,故C项正确。AB项是《权利法案》的作用,故排除。《权利法案》明确了议会的权力,故D项错误。 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发展了这一理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 法国大革命 D.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国家单独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于大体相同的时间内发生并相互呼应和支持,才能够取得胜利。但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的胜利,发展了马克思这一理论,故选B选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 9. 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A. 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B. 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 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宪法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1871年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因此两部宪法都体现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思想。故选D。AC项不符合1871年宪法的内容,该部宪法具有明显的专制色彩;B项不符合1787年宪法。 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和德国1871年宪法 点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联邦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但是是在宪法的规定之内去行使。1871年限法规定德国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明显的专制性。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学生需要对此进行细细的比较。此外,英国和法国的宪法性文件也需要掌握。 10.《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此后,中国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英方同意。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 A. 关税自主权 B. 领土主权 C. 司法自主权 D. 领海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关税的变动须经英国同意,而关税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由本国确定,协定关税显然是破坏了我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领土方面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司法方面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领海的内容,故D错误。 1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描述道:“清朝官方没有料到,就在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夜里,武昌城内外的失去了领导的革命兵士们自己发动起来了。这一夜间的胜利是武昌的革命兵士们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取得的。”这次起义发生于 A. 1910年 B. 1911年 C. 1912年 D. 1913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夜里”、“武昌城内外”和“革命士兵”可以判断出这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12.近代中国每次外交失败都会引起社会巨大变革。下表中“失败”和“变革”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失败 变革 A 英法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洋务运动 B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百日维新 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义和团运动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战败 五四运动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1956年英法联军侵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开展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百日维新,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战败,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为了扩大侵华权益,西方列强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由,掀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13.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称:“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光荣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答案为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以失败告终,A错误。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不符合题意,B错误。D是英国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14.从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简表的内容中反映出 战场名称 欧洲战场 苏德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中国战场 苏联对日作战 开始时间 1939年9月1日 1941年6月22日 1941年12月8日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8月9日 终止时间 1945年5月8日 1945年5月8日 1945年9月2日 1945年9月2日 1945年9月2日 小计 4年8个月零8天 3年10个月零17天 3年8个月零26天 13年11个月零16天 25天 A. 欧洲战场的胜利表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B. 太平洋战场规模最大 C. 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 苏联同时参加对德、对日作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1931年9月18日就已经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在所有抗击法西斯国家中属于最早的国家,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太平洋战场规模最大的结论,B选项排除;苏联对德、日作战的时间并不一致,D选项排除。 1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 A. 民主代议制形式 B. 直接民主的原则 C.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 “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对自己选出的代表(大会)委托权力并进行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自己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委托权力并进行监督。这体现了“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人民在最终意义上监督与控制着自己委托出去的全部国家权力。故选D。 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通过行使相应的国家权力,对整个社会进行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造福人民,实现人民委托权力的目的。 16.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其核心内涵是 A. “和平统一”方针 B. 海峡两岸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 C. “一国两制”构想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故排除ABC,选D。 17.在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公报中写道:“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这份公报表明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中美两国意识形态趋同 C. 中美结为战略伙伴关系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答案为A。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美意识形态领域有根本区别,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排除D。故选A。 18.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冷战”,其含义是 A.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状态 B. 进行长期残酷的争霸战争 C. 处于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的状态 D. 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状态符合题意,答案为A;争霸战争不是冷战,排除B;互不影响互不干扰就是没有关系,不构成冷战的表现;经济文化合作没有敌对行动,也不属于冷战的表现,排除CD。 19.《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A. 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 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 彻底摆脱了的政治控制 【答案】C 【解析】 欧共体成立初的出发点是走向联合,在两极格局下发展自身经济,保证自身安全,但欧盟的成立,开始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的进程,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符合“脱胎换骨”的含义,正确答案为C;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即可。 20.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经济结构的变化 D.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 从图片“石犁”到“骨耜”再到“铁犁犁冠”中可以看出,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这体现出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化,故C项排除。 21.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禁止经商 C. 限制商人的政策 D. 反腐倡廉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商人不能穿丝绸、乘车,吕后时强调商人的子孙不能当官、吏,反映了当时对商人实行“限制商人”的政策,选项C正确。A项休养生息不属于商业政策,排除;B表述绝对化,排除。D选项与题无关明,排除。 2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租佃关系出现,至明清租佃关系普及化,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实质是 A. 佃农的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B.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 封建官府防止土地兼并的措施 D. 封建农庄经营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其实就是农民租地主的地进行耕种,经营权是农民的,而所有权仍然是地主的,即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主才拥有土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租佃关系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和防土地兼并无关系,另外材料也未提及封建官府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租佃关系不等同于封建农庄,封建农庄经营也不属于本质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 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 手工业发达 B. 商业繁荣 C. 出现了“夜市” D. 打破了坊市界限 【答案】D 【解析】 A、B、C图片无法体现,排除;从图片看出,唐唐朝长安城坊市界限明显,北宋东京城打破了坊市界限,故D正确。 24.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答案】A 【解析】 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四个选项,A项描述的即是“重农抑商”。 25.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新航路开辟 C. 黑奴贸易 D. 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的信息,结合所学,15世纪开始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得地日益密切,连成一个整体,答案为B。资产阶级革命是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国家内进行的,与题干内容不符,A错误。黑奴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是殖民掠夺的一个表现,不符合题意,C错误。宗教改革只是在欧洲部分国家内开展,不符合题意,D错误。 【点睛】新航路的开辟。从15、16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旧大陆和新大陆开始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人类历史真正进入了“全球史”的时代。 26.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促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A. 海外殖民扩张 B. 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C. 工业革命 D. 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51年英国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大部分英国人在城市中生活,答案为C。海外殖民扩张需要人前往去征服,占领后还需要去管理,与人口流入城市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B是城市人口增多的因素,但是如果城市不能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就没有优越的条件,故B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生率问题,排除D。 27.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28.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使 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 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D. 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这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工业被新科技工业所取代,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科技革命使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政府对科技的重视,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D错误。 29.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 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的茶叶和生丝的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强调的是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A选项说法错误;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的结论,D选项排除。 30.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这表明他主张 A.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B.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D.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体现的是李鸿章认识到求富的重要性,为此兴办了民用企业,D选项符合题意;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洋务运动尚未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B选项排除;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体现的是自强,C选项排除。 31.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原因是 A.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原因导致,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错误;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C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32.《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一书中记载:“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完全走向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随着《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以后,大量的外国新事物涌入上海,由于这些洋火、洋车等是外国物品,并且与中国同类的东西相比一般有一些优点,同时也是一种与众不同、一种时尚的标志,所以日益流行,显现出当时人们在物质生活时尚方面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在自然经济的破坏,与题干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新事物的涌入,就全部不穿本国服饰,B错误。百姓衣食住行完全走向西化明显与历史不符,D错误。 3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画中题诗:“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 B.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C. 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 D. 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画中题诗:“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结合所学,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图片漫画和漫画中的诗句正是浮夸风的表现,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并非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BC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联系所学“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浮夸风的知识分析解答。 34. 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中国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底,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79年前后凤阳农业发展的概况,没有体现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D项正确。 35.2011年3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之夜”主题晚宴,主题之一是“江苏愿与各国朋友一起,加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友好合作”。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A. 经济特区 B. 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港口城市 D 经济技术开放区 【答案】C 【解析】 经济特区没有位于江苏的,排除A项。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其中南通、连云港属于江苏,而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放区晚于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故答案选C。 36.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该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企业所有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世界贸易潮流,故D项正确;A中经济特区是1979年,排除;B中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1990年,故C项错误。 37.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戒严产量下降了1/3以上,国际贸易养活/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这体现了大萧条的特征是 A. 破坏性大 B. 持续时间长 C. 波及范围广 D. 来势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资本主义世界的戒严产量下降了1/3以上,国际贸易养活/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体现的是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性大,A选项符合题意;持续时间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破坏性,并非是波及范围广,C选项排除;经济大危机来势凶猛,D选项排除。 38.1929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这场危机根源于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财富分配不均 C. 自由放任主义盛行 D. 股票市场崩溃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1929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故A正确;BCD都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但不属于根本原因,应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这场危机根源于”,即根本原因,结合所学,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9.罗斯福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 国家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B. 整顿财政金融 C. 调节农业生产 D. 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A选项符合题意;整顿金融、调节农业生产和实行社会救济属于新政的内容之一,但是不属于新政的核心,BCD选项排除。 40.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A. “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 B. 发展“新经济”的时代 C. “福利国家”的时代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一百多今年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遵循,排除A;新经济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另一种表达,排除B;福利国家时代是因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故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41.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传承文明、吸纳文明、包容文明的过程,民主法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是公民在陶片上写下拟予放逐者的名字,凡得票逾6000者,须放逐境外10年,始得归还。这种制度解决了雅典的不少纷争,对于防止野心家篡政,避免再度出现僭主政治,具有一定作用。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二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片放逐法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 【答案】(1)防止篡政: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2)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这种制度解决了雅典的不少纷争,对于防止野心家篡政,避免再度出现僭主政治,具有一定作用”进行归纳即可,主要体现为防止篡政和维护民主政治两方面。 (2)制度:根据材料“帝国是一个永久性的联邦”可以判断出是联邦制;根据材料“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一个永久的立法机构、皇帝有权任命帝国官员和首相”可以判断出是君主立宪制。 42.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诱发重大的变革或革命,这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1870年以后,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的两次动力革命分别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什么发展阶段? (2)材料三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答案】(1)蒸汽机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电和内燃机发明,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序曲: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解析】 【详解】(1)时代:根据材料“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根据材料“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的电和内燃机发明,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标志:根据材料“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变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序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民在农村施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揭开了改革序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