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 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2.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 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3.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交子成为通行全国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加速了江浙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 ‎5.十八世纪的中国有较多的外国商人前来购买茶叶、生丝、大黄和其他货物,停泊在广州的外国船舶数目从乾隆十六年的19艘增至乾隆五十二年的81艘,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高达 98%)的黄金,只有 10%的货物是商品。这反映出当时清朝 A.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D.对民间贸易加以严格限制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7.15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 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 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D.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8.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 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 C.激起了欧洲殖民拓展浪潮 D.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 ‎9.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 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 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 ‎10.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 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国际市场的需求 B.圈地运动 C.国内市场的发展 D.技术积累 ‎11.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 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A.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C.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D.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12.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整个欧洲 ‎ ‎23.2 ‎ ‎28.1 ‎ ‎34.2 ‎ ‎53.2 ‎ ‎61.3 ‎ ‎62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法国 ‎ ‎4.0 ‎ ‎4.2 ‎ ‎5.2 ‎ ‎7.9 ‎ ‎7.8 ‎ ‎6.8 ‎ 德国 ‎ ‎2.9 ‎ ‎3.5 ‎ ‎3.5 ‎ ‎4.9 ‎ ‎8.5 ‎ ‎13.2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日本 ‎ ‎3.8 ‎ ‎3.5 ‎ ‎2.8 ‎ ‎2.6 ‎ ‎2.4 ‎ ‎2.4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1.7 ‎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B.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C.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D.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3.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网络。上述现象反映了 A.英国殖民势力的衰弱 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14.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15.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二)科学地选择工人;(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四)‎ 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这表明当时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缓和 B.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C.科技革命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 D.政府从自由放任向有限干预转变 ‎16.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17.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D.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18.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 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 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这一变化说明 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9.19 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連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因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畏”的历史解释 ‎20.据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936年,小农家庭的手织布在棉布消费总量中从98%下降到38.8%,‎ 自给率从41%下降到28.7%。小农家庭棉花自给占棉花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9.4%降至10.9%。‎ 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 A.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      B.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C.趋于破产并将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D.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 ‎21.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 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 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 ‎22.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 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23.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D.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 ‎24.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A—B段                 B.D—E段                  C.C—D段                D.B—C段 ‎25.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除了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外,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也有密切的关联。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停滞 B.一战后,国内政局稳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侵华,中国民族工业日渐衰退 D.国民党统治前期鼓励工商业发展,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空前 ‎26.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 ‎  ‎ ‎1914—1918年平均 ‎ ‎1933年 ‎ 生产额 ‎ 比重(%) ‎ 生产额 ‎ 比重(%) ‎ 制造业(近代制造业) ‎ ‎8.5(1.3) ‎ ‎17.56(2.69) ‎ ‎11.77(4.54) ‎ ‎19.07(7.36) ‎ 农业 ‎ ‎29.9 ‎ ‎61.78 ‎ ‎35.23 ‎ ‎57.09 ‎ 商业服务业 ‎ ‎10.1 ‎ ‎20.66 ‎ ‎12.52 ‎ ‎20.29 ‎ A.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27.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28.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29.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30.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 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3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3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和政治危机中……当时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下列关于这场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改革过程中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C.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D.要求国家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经济,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第二部分 材料解析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8分) ‎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8分) ‎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两宋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9分)‎ ‎3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即 ‎ 请据此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探讨。(说明: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结构图中的要素进行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 ‎ ‎3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薛福成在谈论轮船招商局时说,商办固然比官办好,但如果单独由民间自办,又恐商情之相轧也,则督以大员而齐其政令;恐商利之未饶也,则酌拔漕粮而弭其缺乏,所以,官督还是必要的。郑观应主张“决胜于商战”,强调“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战本固,战力好也。”他说:“第商务之战,既应藉官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造作则借官率以兴创之”。对于采矿业,他认为,“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更必须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商招殷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于是“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宋美云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材料二 苏俄(联)政府从新经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1921年12月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1921年—‎ ‎1922年,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3月成立17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多达257个,到了年底,资本主义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88.5%。 ‎ ‎——李冠乾《苏联史研究》 ‎ ‎(1)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经营方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此经营方式的理由。(9分) ‎ ‎(2)材料一、二中有关经营方式的阐述有何相同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联)政府大力发展私营企业的意义。(6分)‎ 历史6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5 ACDBC 6--10 ACCBC 11--15 CCBCC 16--20 BCDAD ‎21--25 BDABD 26--30 DADDC 31--32 CD ‎33. 【答案】(1)影响:促进了宋朝海关税收的增长;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友好往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每点2分,答对4点给满分8分) ‎ ‎(2)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提供联结纽带;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贸易(商品输出)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8分) ‎ ‎(3)区别: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两宋以政治经济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两宋是以手工制成品和奢侈品为主,近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两宋丝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近代世界市场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每点3分,答对3点给满分9分)‎ ‎ ‎ ‎33.【答案】观点: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 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 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说明:考生如能以其他因素加以论述,或者从社会生产力受阻、政策失误、旧制度的约束等角度来论述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不利影响,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综上所述(略)‎ ‎ ‎ ‎34.【答案】(1)方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3分) ‎ 理由:迅速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减轻封建主义的压迫、干预和勒索;民间商人资金不足,可借官力解决一部分困难。(6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 ‎(2)相同:材料一强调官商合办,材料二强调公私合营,两者在经营方式的提法基本一致。(2‎ 分)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国营企业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搞活国家经济);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每一点2分,两点4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