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专题10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易错点1 误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错解】C 【正解】B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本质上反映了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与材料设问要求“本质问题”不符。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中国初级农产品的对外畅销,不能反映出对外贸易中中国的整体状况,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 通过上述典例可以看出,同学们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理解不到位,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 与“耕”的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地位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 (4)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即时巩固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答案】C 【解析】 近代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但材料反映的只是“20世纪初中国某地”的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且本身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在近代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出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故C项正确;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沙市和重庆,表明西方侵略已深入内地,故D项错误。 易错点2 不能准确认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经营方式 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主要反映了洋务派 A.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 C.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 D.注重民间资本的大量引入 【错解】C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经营形式。误选C的原因是对民用工业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不理解。误选D的原因是不能有效地结合材料信息。 【正解】B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学生对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经营方式的理解,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 类别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生产目的 为清政府服务,以“自强”为口号 获取利润,以“求富” 为口号 产品去向 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不投放市场 除满足军事需要外部分投放市场 企业性质 封建性质的企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管理特点 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用管理军队的办法管理生产与工人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有特权保护;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管理方式 启示 洋务运动的兴起,顺应了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反映了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统治政策调整的自救行为,但是受时代和阶级属性的制约,用进步的经济基础去适应腐朽的上层建筑,不能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即时巩固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B.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C.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D.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答案】C 易错点3 不能全面把握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错解】B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误选B的原因是对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理解不到位。误选D的原因是对国人抵制的原因理解不清。 【正解】A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持轻视反对的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这个群体拒绝一切形式的西学引进和自身改革,并以传统的儒家文化观念和价值尺度作为清王朝摆脱危机的基本方式。他们坚持以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秩序观念,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清王朝是天朝上国,华夏文明是世界水平最高的文明,而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缺少典章文物的野蛮之邦。顽固派恪守祖宗遗训,他们主张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以及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的态度来应对变局,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终为历史所唾弃。 即时巩固 “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意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扶清灭洋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A 易错点4 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误选D的原因是不能从阶级立场方面来分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清政府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正解】C 易错点击 通过该典例可知,同学们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理解不到位,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识记: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以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即时巩固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材料反映了清政府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答案】C 易错点5 不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下列各项中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误选D的原因是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分不清。 【正解】C 易错点击 本题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学习的重点,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把握: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曲折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人们形象地把这几个阶段称之为“春”“夏”“秋”“冬”。 1.“春” “春”是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二是外国在华企业的利润诱导中国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三是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夏” “夏”是指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并且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在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因素促使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 3.“秋” “秋”是指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得这时期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4)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沦陷区的破坏和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行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使得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4.“冬” “冬”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破产的边缘。 美国商品的排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破产的边缘。 即时巩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易错点6 对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程度把握不准 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西餐经营者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错解】B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带来的影响程度。误选B或D,都是夸大了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社会习俗影响的程度。 【正解】A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影响,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地域 最早出现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3)水平 “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程缓慢;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4)动力 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其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5)程度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 即时巩固 清末,西方传教士观察到福州家庭“如有客人,男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注意到福州“夫妇及子与外来的男女席位混坐”。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西式社交礼仪普及 C.福州引领全国风气变革 D.男女身份地位完全平等 【答案】A 易错点7 不能准确分析不同时期社会变迁的史实 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时曾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860年的南京 D.1900年的青岛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时期社会变迁的史实。误选D的原因是没有结合当时义和团运动时对外的态度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分析。 【正解】C 易错点击 通过该典例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不同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把握不清,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 (1)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取缔了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4)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衣食住行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及时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潮流。 即时巩固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婚姻制度颁布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C 易错点8 不能准确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误选B是不能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大众传媒的功能。 【正解】D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大众传媒的作用,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所以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 (3)互联网的优势使它比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即时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答案】D 【记忆点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 (1)原因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 b.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d.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 (2)表现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 b.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 c.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 生产方式的改变;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记忆点二】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1)“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运动。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 a.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b.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6)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7)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a.促进工业近代化:洋务派首先在中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来创办民用工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先河。 b.促进技术近代化:引进了西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积累了管理经验。 c.促进军事近代化:筹划海防,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为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d.促进教育近代化:创办新式学堂,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选派留学生,开留学风气之先河。 e.促进思想近代化: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化思想,冲击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思想的权威地位,是鸦片战争后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记忆点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发展状况 时间 原因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内因: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受外商企业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④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短暂 春天 一战期间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③北洋军阀政府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 ①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②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制; ③国民政府战时体制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企业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记忆点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的程度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中国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 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记忆点五】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及影响 1.状况 (1)报刊 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如维新派的《时务报》、革命派的《民报》、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的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 (2)电影 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多彩。 (4)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逐渐普及。 2.影响 (1)报刊、影视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2)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A.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B.传统自然经济已率先解体 C.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D.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答案】D 2.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 A.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 C.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D.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材料意在表明“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本身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3.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C.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 【答案】B 4.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下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合并为商办”“该公司发行的股票”可知汉冶萍公司不是依靠政府投资,故A项错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发行的股票”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故B项正确。汉阳铁厂一开始就是民用企业,故C项错误。民用企业的产品本来就投放市场,故D项不符合史实。 5.兴办汉阳铁厂时,张之洞向英国梯赛特机器厂购买机炉。当该厂提出先化验铁石、煤焦质地而后始可配置与之相应的机炉的要求时,张却说:“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方为之愕然,胡乱搭配了两座钢炉给中国。这表明洋务运动 A.注重学习西方技术 B.坚持清朝政府的领导 C.存在盲目决策现象 D.从中国资源现状出发 【答案】C 6.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17.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是清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运动,但都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洋务运动经历甲午战败而宣告破产,而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A项排除;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1914—1918年)期间。自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表明甲午战争后创办的厂矿数以及资本总额比战前增长非常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些厂矿的建立是“实业救国”的体现,C项正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排除。 7.1938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暂行撤离海军部,其经管事务,并归海军总司令部管理;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军事委员会下属的第三部(国防工业),第四部(国防经济)并入经济部;铁道部及全部经济委员会公路部分并入交通部。这一调整反映国民政府 A.竭力塑造战时政府形象 B.适应了抗战新形势需要 C.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 8.会审公廨(晚清时期中外在公共租界设立的法庭)逐步废止了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的规定,以为它不符合西方社会的司法习惯;但是仍然没有为嫌犯、证人和旁听观众设置坐席。以下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清政府竭力维护中国司法主权 B.出庭人平等权利受到有效保护 C.折射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落后 D.西方法治观念为民众普遍认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材料“晚清时期中外在公共租界设立的法庭”说明中国司法主权受到破坏,清政府并没有提出废止该法庭,竭力维护中国司法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但是仍然没有为嫌犯、证人和旁听观众设置坐席”说明出庭人平等权利没有受到有效保护,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逐步废止了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的规定”折射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落后,故C项正确;据材料“但是仍然没有为嫌犯、证人和旁听观众设置坐席”可得出,西方法治观念并未为民众普遍认可,故D项错误。 9.“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结嵌二三粒”。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答案】A 10.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排除A;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化运动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立宪”“任期制”“选举”体现了民主,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排除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11.“满街的列宁装和中山装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特明显的时尚象征吧。”“那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A.民国初年 B.抗日战争时期 C.建国初期 D.文革时期 【答案】C 12.歌曲《放足歌》中唱到:“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歌曲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华民国初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提及妇女放足并读书,联系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出现“废止缠足”,妇女走向学堂读书的情况,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3.“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发文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从现代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娱乐生活 【答案】A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出,1890—1920年报纸对中国近代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可知报刊的宣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或者从1978至今的时间限定中,概括报纸对建国之后的影响,阐述时联系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刊业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