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大练习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大练习历史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大练习 历史 ‎(命题范围:必修三)‎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更是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后,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形成 C. 儒学社会功能加强 D. 社会转型期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礼包含在儒学之中,礼的范围非常广泛,理性化的礼在春秋以后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表明儒学社会功能加强,答案为C;根据题干“礼经人为理性化”可以知道,礼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B错误;材料看不是礼是社会转型期的要求,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需要掌握春秋时期礼制社会功能加强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的分析理解。‎ ‎2.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按照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标准进行统计,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 A. 西周贵族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 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C.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进步性 D.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可知王室宗亲的公子集团和贵族卿大夫逐步衰落,士阶层逐步崛起,社会阶层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故答案为B;春秋战国属于东周时期,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战国的经济问题,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标准的问题,不能反映政治的复杂性,D错误。‎ ‎【点睛】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主要是受分封制的影响。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高度流动性的表现。‎ ‎3.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 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故B项错误;“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没有提及遭到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为了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故D项错误。‎ ‎4.“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在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等。下列对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基础,表述准确的是 A.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 外儒内法,王霸杂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目和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其儒学便是结合了法家、道家等部分内容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而秦汉时期思想大一统以来,众多王朝在思想上尊儒家、政治上侧重法家,同时对于官吏和统治也会实行霸道来治理,即中国古代的思想大一统,实为“外儒内法、王霸杂用”。故D项正确;A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治国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董仲舒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但其提出的儒学思想是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且汉代以来官方正统的儒学思想在历朝历代也依据社会的客观发展状况,不同程度地结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故而“罢黜百家”的说法不够准确。故B项错误;C是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其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 强调人伦天理 B.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C. 提倡知行合一 D. 主张先理后物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思想——原则——规则——常识”这样一个转化过程,“思想”最终转化为审核生活中的“常识”,这是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表现,故答案为B;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把天理何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但是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王阳明提出为了遏制伪善的流行,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程颐、程颢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物而后有理,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此点,D错误。‎ ‎6.“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专制权力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 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 程朱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 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随着封建主义的强化,儒家思想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日益走向僵化,“儒家的政治化”就是指儒家思想受封建专制主义控制而失去活力,A正确;儒家思想被用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导致其失去活力,不是与政治结合导致失去活力,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朱熹发展了理学,不是创立理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的意思。‎ ‎7.《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是以描绘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为主体的作品,西晋《三国志》以最终完成统一的曹魏为主角,但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则以刘备一方为主。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B. 《三国演义》秉笔直书 C. 反映市民阶层的愿望 D. 外戚干政的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则以刘备一方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刘备是汉代皇室后裔,符合市民阶层长期形成的“正统”观念导致的,元朝的残暴统治,使元朝贵族统治下的市民阶层渴望“正统”的汉族能统一全国,稳定政权的愿望,故答案为C;不管是西晋还是元末明初的社会主流思想都是儒家思想,A错误;《三国演义》并非按照正史角度阐述的,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干政的影响,D错误。‎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反映资本主义时代要求 B.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C. 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 D.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也包含了仁政这一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反思,答案为D;明末清初开始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说进入资本主义时代,A错误;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主要是李贽,不是黄宗羲等人,B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生活时期早于法国启蒙运动,C错误。‎ ‎9.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者的共同点是 A.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具有强烈的民权精神 C. 提出限制集权的理论设想 D. 推动了后世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即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而顾炎武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故B正确;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启蒙运动的兴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顾炎武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他依然属于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A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卢梭赞成的是民主共和政体,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故C错误;卢梭通过人民主权论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了法国大革命;顾炎武没有提出明确的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也没有推动社会变革,D错误。‎ ‎10.有书法家曾评论某书法作品说:“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有中和之美。”该作品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可知此种书法为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答案为C;A属于小篆,错误;B属于楷书,错误;D属于草书,错误。‎ ‎11.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情景合一 C. 诗画合一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将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与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相结合,体现了情景合一的艺术特点,故本题选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所强调的写意传神艺术手法是不相符的,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画中有诗的情形,故可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不是中国绘画的艺术手法,故可排除D。‎ ‎12.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国闻报》这样排版的主要意图是 A. 减少变法宣传的阻力 B. 上传下达以推进改革 C. 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 D. 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闻报》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可能“上谕”与变法无关,但必须排第一位,以赋予变法权威名义,增强变法的权威性,减少变法宣传的阻力,而不是上传下达,正确选项为A,同时排除B;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这句话正确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排版,C错误;材料不是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D错误。‎ ‎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对西方某制度有详细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B. 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已有所了解 C. 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 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海国图志》中介绍了某国政体,国家大事有议会公议,议员由各地选举产生,议案投票表决,说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有一定的了解,故B正确;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知识分子,只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议会制度的特点,故C错误;据材料“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可知,这是下议院,故D错误。‎ ‎14.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时代 戊戌时期 大革命时期 评价 绅士为人民之代表 绅士为全民之公敌 地位 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 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 作用 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 绅士为革命之障碍 目标 兴绅权以兴民权 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社会形势发生变化 C.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对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根据所学维新派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联合绅士阶层,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绅士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所以中国社会形势的需要,成为对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形成了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民族资本主义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经获得发展,呈现不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无关,故排除C;戊戌变法时期和大革命时期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和国民大革命,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格的内容。‎ ‎1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历经曲折,成果丰硕。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1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1956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双百”方针的贯彻实施 B.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 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 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实施促进了文艺界的繁荣与发展,故答案为A;科技水平提高不是电影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B错误;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的,C错误;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是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 ‎16.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17.有人曾意图为被当时视为引发特洛伊战争的祸首的海伦平反。他认为,海伦走到特洛伊的原因是受爱情或被言语说服。“如果爱情是人共有的弱点,这不是罪过,那只是不幸。”而“言语有能力支配人,能以小成就大,也能博取同情”。下列思想家中,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 苏格拉底 B. 孟德斯鸠 C. 普罗泰格拉 D. 马丁·路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其本质内涵是一种相对主义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人性和地位。材料中“有人”运用种种手法为海伦的行为辩护,不论是因为哪一种原因出走,海伦都是无辜的。“有人”在这里高度重视海伦的个人感受与情感体验,申明、强调了作为个体人的海伦所拥有的,不应扼杀和指责的自然本性中的追求幸福的个人权利。因此,论述与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最为相符。答案为C;苏格拉底的观点时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不符题意,A错误;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思想,不符题意,排除B;D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他提出“因信称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18.古希腊戏剧开演前有一些固定仪式,比如:为城邦牺牲公民的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会被请到剧场的荣誉坐席。为了使穷人也能看戏,雅典城邦还要发放观剧津贴。雅典城邦组织戏剧演出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B. 发挥城邦的教化功能 C. 彰显民主政治的人性化 D. 熏陶公民的爱国情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遗孤会被请到剧场荣誉坐席”以及穷人也能看戏,说明雅典城邦组织戏剧演出的主要目的是教化作用,B正确;材料中城邦组织戏剧演出目的并不是促进古希腊文化的繁荣,A错误;彰显民主政治的人性化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熏陶公民的爱国情感材料没有体现出,D错误。‎ ‎19.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路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产生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B.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C. 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 D. 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的科技成就都是古典科技的技术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趋向近代科学,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差异决定的,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西方向近代社会转型,发展资本主义,故答案为D;依据表格内容可知, 16世纪到17世纪中西方科技成就的差异,不能说根本原因是科技水平的差异,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宗教信仰是根本原因,B错误;当时欧洲和中国明朝都是封建社会,C错误。‎ ‎20.《现代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美伊战争》一书中写道:“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或许对思想界影响最深…旧的天堂被打破了,人不再是造物的中心,”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 B.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 C.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 D. 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相辅相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由“对思想界影响最深”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B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C错误;材料只体现了近代自然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没有体现D项中的“相辅相成”,故D项错误。‎ ‎21.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 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C. 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 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可知作者意在描述近代科学和基督教之间的联系,即基督教促进近代科学的诞生,选项A正确;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项C错在“同步共生”,排除;选项D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 ‎22.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各上流社会的沙龙纷纷以首先朗读伏尔泰的作品为时尚,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王也以与伏尔泰通信为光荣,而伏尔泰的大量作品却大都以反对君主专制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 A. 专制君主的言行不一致 B. 欧洲专制制度已经衰弱 C. 君主标榜民主作为手段 D. 启蒙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各上流社会的沙龙纷纷以首先朗读伏尔泰的作品为时尚”“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王也以与伏尔泰通信为光荣”可知当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社会上的影响,即启蒙思想成为社会潮流,答案为D;专制君主与启蒙思想家通信,不能体现出言行不一致,A错误;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中君主与伏尔泰通信但没有体现君主标榜民主,C错误。‎ ‎23.“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康德这一说法说明他主张 A. 人的重要,人非工具 B.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C. 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D. 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强调个人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完成启蒙,即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答案为B;他主张人有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思考判断的能力,而工具没有,所以康德认为“人非工具”。A不符合题意,排除;C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4.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刻画了“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发现叔叔于勒由富裕到贫穷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该作品所代表的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魔幻现实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对现实社会的抨击与批判,体现的是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后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 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 “主观化了的客观”等信息,可得出这与后印象画派的风格一致,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风格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建起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异同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德意志分裂落后;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内涵:宣扬民主、科学、理性、宽容、进步;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相结合,启蒙思想与民族意识共生。‎ ‎(2)相同:都反对迷信和传统,提倡民主、科学、理性、进步等启蒙思想;都力图使本民族适应世界而生存。‎ 不同: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是在强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主张以世界新文化取代中国旧文化。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强调统一、扩张;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评价: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加强了民族自信,有利于德国统一,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但也滋生了极端的民族主义。‎ 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有利于反封建求民主的斗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但存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偏向,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国家分裂、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方面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科学、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相结合等方面回答其内涵。‎ ‎(2)相同,根据材料二“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迷信和传统、提倡民主科学、民族生存等方面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相同。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军国主义色彩、反对侵略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统一、浪漫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作简要评价。‎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有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宏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来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8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1)变化:宋代:通过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以民间组织为主。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内容;除了进行道德教化,还加强了政府对乡约制度的管理;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背景: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清未新政;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意义:村民自治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主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宋代通过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以民间组织为主。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除了进行道德教化,还加强了政府对乡约制度的管理;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一,结合第一小问的变化和所学可知,作用是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背景:依据材料二“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设立议事会为议決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背景是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清未新政;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意义: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和所学可以得出实行村民自治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済发展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的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②侵略——革命模式,其主要观点是由于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激起中国人民反抗;③“早期启蒙”模式,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其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和发展,引发近代化的方式。‎ 运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就其中一个模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行一系列的反应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主要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思想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证。如对“冲击——反应”模式观点,若赞成。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若反对。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就其中一种模式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进行解答,可见出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的能力,具有角度的自主性。“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 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但是对“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这个观点不赞同。其观点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并不缺乏内部动力,中国社会内部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