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血缘为纽带 B. 以年龄为准则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A. 普遍推行郡县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 C. 恢复宗法分封制 D. 用权术驾驭大臣 3. 公元前221年,古代政治发展历程出现拐点,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4.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 A. 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 藩镇割据的管理模式 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5.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 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 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 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 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6.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集权体制的不断完善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7. 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专制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 分割地方权力 B. 对地方官的监察 C. 发挥文官作用 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1. 明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 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 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2. 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和发布皇帝命令。明代六部长官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并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力。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A. 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 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3. ‎1677年,康熙帝在皇宫内乾清门右阶下设置了南书房,在翰林院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入值者除陪伴皇帝赋诗填词、写字作画外,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这种做法 A. 导致了清朝中枢机构的臃肿 B. 有利于皇权的充分发挥 C. 有利于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 D. 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4.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伯利克里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采取的措施是 A. 成立公民大会 B. 组成四百人会议 C. 设立陪审法庭 D. 为公民发放津贴 5.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最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A. 十将军职位不对全体公民开放 B. 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公民 C. 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 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6. 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 A. 实行邦联体制 B.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C. 重视人人平等 D.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1. 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的法律,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统称为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自然法 D. 万民法 2.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意在说明罗马法 A. 具有主观随意性 B. 缺乏客观公正性 C. 带有专制权威性 D. 具有灵活实用性 3. ‎2019年7月2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权保守党领袖鲍里斯·约翰逊组建英国新一届政府。鲍里斯·约翰逊当选首相的条件包括 ‎①成为政党领袖  ②该党在议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③通过国王的任命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4. 据《英国通史》记载,在“旧制度”下,英国选民比例极低,1715年选民尚占人口总数的4.7%,到1813年,只剩下2.5%。但这样一种不合理的议会制度却很适合光荣革命后英国农业社会的状况。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新生的两个阶级在“旧制度”下都没有选举权,无法在现存政治体制内提出自己的要求。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读不符史实的是 A. “旧制度”指的是光荣革命后实行的议会制度 B. 新兴的两个阶级中包括了工业资产阶级 C. 可能是导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的原因之一 D. 英国政府因此着手开始扩大内阁权力 5. 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B. 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C. “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 D. 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1. 美国宪法奠基人汉密尔顿认为,联邦宪法既是联邦性的又是国家性的,联邦宪法既体现了民主制与共和制相结合的形式,又以共和制为基础。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联邦制度只能出现在共和制的国家 ③联邦制度有利于防止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联邦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1871年宪法是德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宪法,标志着德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德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其具体表现是 A. 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 B. 皇帝有外交和军事大权 C.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D. 议会召集权属于皇帝 3. 英国1640年革命和法国1789年大革命发生的大背景有所不同,但触发的直接因素相似,即 A. 宗教矛盾 B. 征税问题 C. 民族冲突 D. 商业纠纷 4. ‎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 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 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5.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 孤军北伐 B. 天京事变 C. 金田起义 D.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6.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禁烟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抗日战争 D. 台湾军民抗击日军 1. 温家宝曾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反割台斗争 C. 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 D.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2. ‎1911年,当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 与革命派的主张趋于一致 D. 具有抗争精神和契约法治意识 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四个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13: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1921-1935年应该是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4. 在大革命失败后至1928年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除上述几次起义外,还有一些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或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贸然发动的起义,先后遭到失败;有一些在起义以后,适时地将起义武装转向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公开割据或秘密割据。这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基于 A. 科学理论的指导 B. 实践经验的积累 C. 社会现实的分析 D. 游击战争的需要 5. 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八一宣言”发表 ②西安事变 ③瓦窑堡会议 ④八一三事变 ⑤红军改编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④⑤②③‎ 6. ‎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这表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B. 土地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 C. 中共旨在减轻封建性的剥削 D. 工农联盟在政治上趋向稳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6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历史上进行过多次选举制度改革: 1832年选举改革法,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选民队伍。该法实施后,城市和乡村共新增选民约20万人。 1867年的改革中进一步降低了选民资格,重新调整了某些议席的分配,使一些工人贵族拥有了选举权。 1884年改革统一了城市与乡村选民的财产资格标准,城市工人也有了选举权。 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男性公民从21岁起,妇女从30岁起,享有普选权,此外还降低了居住资格及收入限制,同时还建立了平等的选举区,但仍规定了部分人可以享有复票权。 1926年选民居住资格由6个月减为3个月。1928年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1948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废除了营业处所、伦敦市和大学选区的“复票制”,实行“一人一票、一票一价”的平等选举权制。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现代选举制度中的核心精神自由、平等和普遍的选举才真正较为完整的确立起来。‎ ‎ (1)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影响。(8分) (2)纵观英国议会改革的历程,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 1. 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长期以列强的带头人身份出现在中国。但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国力限制及欧洲时局的牵制实际上已使英国在远东处于一种虚。弱状态,它已没有能力再在中国充当首席列强的角色。围绕着远东危机的若干次交涉活动都表明,没有美国的积极参与,英国不肯也不能有所作为。1938年6月,蒋介石对有可能对远东发生影响的英、美、俄等大国进行了一番比较分析,他认为:“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亦自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义侠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如舆论所向、国会赞同则罗斯福总统必能有所作为。”蒋介石提出的外交方针是“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对俄应与之联络”“对德应不即不离”。1938年9月,孔祥熙在致新任驻美大使胡适的电文中明确指出了美国在列强中的领头地位,叮嘱他说:“此次使美,国家前途利赖实深。列强惟美马头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与我关系尤切。”这表明,到1938年底,中国对列强的外交中已经形成了以对美外交为主的格局。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战时外交的目的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重视对美外交的原因。(6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