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绥滨县第一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一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夏商早期农业。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对“神农氏”教百姓顺应农时耕作、使用农具的事迹,神农氏在古时被认为是农业的始祖。“耒耜”是一种松土工具,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材料并未反映出采集经济、渔猎农业或小农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ABD三项。‎ ‎2.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漕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蜀守冰”指的是秦国的蜀守李冰,该水利工程“穿二江成都之中”,位于四川成都附近,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成就之一。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3.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C项与材料无关,铁犁牛耕在汉朝已经推广到全国,故ACD三项错误。‎ ‎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昆山 A. 女尊男卑的社会秩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材料关键信息“乡村妇女”、“与男子共其劳”,题干材料的核心,即体现“男耕女织”的经济组织形式,即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当时正常的生产方式,故D项正确;并不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也没有反映资本主义的萌芽,故B项错误;C属于手工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名师点睛】‎ 一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二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突出成就;三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四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运用两种方法。一是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情况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二是辩证的方法,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它蕴含的消极因素。‎ ‎5.俞森的《荒政从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中国古代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C.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农业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B 正确。材料未出现政府行为,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排除。‎ ‎6.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有所冲击;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身自由的问题;D选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 ‎7.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被迫调整统治政策。‎ ‎8.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 A. 不计劳动力成本 B. 效率极其低下 C. 产品与市场无关 D. 工艺水平不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很多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A项正确;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效率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市场的相关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言明,C项错误;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问题,D项错误。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要理解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成份,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9.“16世纪以后,我们能够在许多遥远的地区发现欧洲文化,并且西欧语言和基督教的形式被其他居民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这一现象开始于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16世纪以后欧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这一现象开始于欧洲主导的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选项B正确;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而且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教会权威,与材料中“遥远的地方”“基督教形式传播”不符,排除选项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西方已经主导了整个世界,与题干要求的开始不符,选项C、D排除。‎ ‎10.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11.《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 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 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C. 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D. 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县官鼓铸铁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等信息可知,铸铁官营产品低劣,影响了农业生产,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政府“管理”的问题,排除A;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价格”的问题,排除C;D项说法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2.史料记载:“(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民间海外贸易始终没有合法地位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开展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大臣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同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如产品不能输往日本,不能把硝黄、铜、铁等物夹带出海等。这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有限制对外贸易,所以说始终没有合法地位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是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时期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明朝经济政策时厉行海禁政策,并不是废除,故D项错误。‎ ‎13. 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引起价格革命。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据此本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故C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影响 ‎14.“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错误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重农抑商政策仅贬低、压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益。即A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A项。B项,重农抑商政策意在防止商业抢占农业人口(劳动力),保证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即B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B项。C 项,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和社会稳定,增强了秦国国力。即C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C项。D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即D项说法错误,故选择D项。‎ ‎15.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面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 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 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 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答案为D项。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因此并不能说明是抑商政策的结束,排除A项;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纸币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金属货币,到了明清时期,流通主要货币是白银,排除C项。‎ ‎【点睛】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商人经商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既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16.我们习惯上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开辟的时代分别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技术革新的开始领域不同 B. 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同 C. 动力机器的发展阶段不同 D. 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意义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它划分的依据都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进行的,所以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动力是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电力。ABD三项依据都不是主要的。‎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7.“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安宁与繁荣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如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这首歌1932年在美国首演后广泛流传。这首歌主要反映了 A. 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工业革命推进美国的铁路建设 C. 大萧条对民众的打击 D. 民众对罗斯福新政的极度失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美国民众生活非常困苦。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的破坏,当时美国经济没有快速发展,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期间,不是工业革命期间对铁路的发展,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于1933年开始实施,排除D项。‎ ‎18.下图所示为蓝鹰标记,某一时期的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和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这一时期的美国总统应是 A. 华盛顿 B. 罗斯福 C. 里根 D. 克林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工业复兴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是整个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Blue Eagle),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内容 ‎19.李鸿章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根据这一原则创立的企业是 A. 发昌机器厂 B. 大生纱厂 C. 保兴面粉厂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官督商办”可知该企业的性质,轮船招商局属于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发昌机器厂是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生纱厂和保兴面粉厂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著名企业,故选D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20. 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A. 恢复银行信誉 B. 鼓励建立工会 C. 加强社会保障 D. 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图片信息的提取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全国复兴管理局是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改革的措施,政府出面协调雇工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直接目的为了调整劳资关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A是整顿银行的目的;B是措施,不是目的;C是社会救济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1.“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实行自由放任 B. 国家干预经济 C. 单一的公有制 D. 发展信息技术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 年代的美国发生了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22.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些措施 A. 在21世纪50年代得到推广 B. 扩大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权 C. 促使经济摆脱“滞胀”走向复苏 D. 借鉴了斯大林模式的优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因“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经济逐渐复苏,选项C正确;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材料措施不符,选项A排除;选项B属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材料措施,选项B排除;斯大林模式主要特征为国家对经济干预,与材料中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相左,排除选项D。‎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以及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解决“滞涨”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根据这一思路得出正确答案。‎ ‎23.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这表明西方国家实行福利政策的实质是 A. 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B. 平等对待普通穷人 C. 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D. 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肯尼迪实施福利政策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选项A正确;福利制度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不等于平等对待普通穷人,选项B 排除;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被放弃,选项C排除;福利政策客观上会增加财政负担,但这不是实施福利制度的目的和实质,选项D排除。‎ ‎24.下面是部分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材料反映出 A.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 B. 各国重视发展保险业 C. 西方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 D. 意大利社保支出最大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1971年欧洲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此时期欧洲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欧洲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说明西方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而题意“反映了”应该是实质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各国社会保险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无法比较社会支出数额的大小,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部分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5.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 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 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 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过早地结束新经济政策,与当时苏联的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不适应,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困难,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6.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 福州船政局采取“协造”方式生产,显然是出于经费困难,这样做主要是缓解造船经费问题,B正确;洋务运动军事工业仍然是官办企业,A错误;洋务运动军工产品不对市场开放,C错误;近代轮船制造业并没有走出经济的困境,D错误。‎ ‎27.上海发昌机器厂是中国较早兴办的民族工业之一,发展过程中发生过这样的怪事: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对国外先进技术依赖 B. 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D. 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导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故选C;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28.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C. 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D. 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婚俗与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半新半旧分不清”说明并未做到婚礼仪式文明新潮,故B项错误;“半新半旧分不清”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收到冲击,故C项正确;全盘西化不符合“半新半旧分不清”,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风俗的变化 ‎29.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 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 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广置田园,大兴宅地”分析可知,当时人们重视买房置地,反映了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政府不鼓励商业发展,故B错误;材料中体现徽商农业意识,故C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增强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的发展·商帮 ‎30.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 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封建经济模式,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又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等变异,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B选项的机工和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突出表现,符合题意,正确;明朝中后期在中国手工业领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生产关系下的民营手工业,没有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封建行会在手工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A不正确;江南地区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不是生产关系的新表现,也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不正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明朝中后期,它只可能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条件之一,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D不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31. (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1)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依据: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认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解析】‎ ‎(1)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体制等多角度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2)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内容,主要从限制资本家的“自由”和损害资本家的“短期利益”角度答题。‎ ‎(3)采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的消极影响,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 ‎32.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330.08‎ ‎367.25‎ ‎49.09‎ ‎30.48‎ 增幅(%)‎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积极作用: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市场需求。‎ 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920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1921年……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即可分别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三信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可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信息1928——1940年间,工农业生产均呈大幅度上升的现象即可得出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三信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即可得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的信息“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即可得出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根据材料四的信息“计划不切实际”即可得出计划经济的弊端;根据材料四的信息“过于重视重工业”即可得出片面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四的信息“不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即可得出忽视市场需求。第二小问,关于认识,本问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结合相关所学可从重视工业化、工农业要协调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