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线索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完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线索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 (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着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1.(题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 答案 C 2.(题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交易范围以及贸易规模扩大,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当时使用的是贵金属,携带大量货币既不方便且不安全,支票开始兴盛,故D项正确。 答案 D 3.(题点: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解析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故A项错误;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是在19世纪初,故B项错误;“广泛接受了”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可以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1 从社会转型角度,探讨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变化。 视角2 从中外关联角度,认识15、16世纪东西方在开拓航海、对外贸易和科学交流方面的重要贡献。 1.背景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社会根源:对香料和黄金的追求。 (3)《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带来欧洲人的寻金热。 (4)直接因素:奥斯曼土耳其切断传统商路。 (5)精神动力:人文主义的鼓舞和传播宗教的狂热。 2.条件 (1)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和地理知识的增加。 3.过程 (1)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 (3)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4)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4.影响 (1)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3)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二 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 1.(题点:殖民扩张的背景)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 A.符合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英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 C.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解析 贸易差额论盛行于16、17世纪,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体现了欧洲国家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符合当时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故A项正确。 答案 A 2.(题点:殖民扩张的影响)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加强了“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现象和理论,这导致西班牙的衰落,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B两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答案 C 3.(题点:殖民扩张与社会转型)《全球通史》中写道:1600~1763年期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这里的“首要意义”是( ) A.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B.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打破了各地间的孤立状态 解析 “欧洲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始于新航路的开辟,葡、西是新航路开辟的代表,故A项错误;“荷兰、法国和英国”分别以商业、工业立国,形成了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资本的原始积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对“整个世界”则没有首要意义,故C项错误;“打破各地间的孤立状态”则归功于新航路开辟,故D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1 以西方崛起为切入点,考查早期殖民争霸的实质及历史影响。 视角2 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归纳大国崛起的影响因素。 视角3 探讨殖民扩张对英国开拓海外市场、积累原始资本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1.荷兰 (1)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2)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 (1)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2)主要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3.影响 (1)对世界: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2)对殖民国家:掠夺了大量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 (3)对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但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三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题点:推动工业革命的因素)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 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 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 A.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 B.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 C.政府领导工业革命的开展 D.工业革命完善了专利制度 答案 B 2.(题点: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盛行,一些父母“ 很少从保护子女与子女福利的角度要求控制劳动时间,却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 ) A.劳动力严重短缺 B.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C.价值体系的紊乱 D.倾向于立法保护童工 解析 根据题意,针对童工现象,议会提出限制劳动时间,但父母却认为此行为剥夺了其子女的劳动利益,从侧面得出,议会倾向于用立法保护童工,故D项正确。 答案 D 3.(题点:工业革命的局限性)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 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 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解析 材料中“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大纱厂”表明工业革命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故A项错误;材料中“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并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加强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与材料中“1796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796年”“曼彻斯特”“大纱厂”表明是工业革命,而材料中“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是新生的社会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 D 4.(题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时间 1901年 1908年 一战前 汽车业工人人数 1 773人 12 400人 5万多人 年产量 884辆 5 547辆 2万辆 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 )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业发展,推动了就业人员的增多和产量不断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 A项正确;汽车业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而非进行战争准备,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轻工业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 A 5.(题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厂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B.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表明欧美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 解析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逐渐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高度集中有利于促进生产社会化,故B项正确。 答案 B 视角1 从社会思潮和主流价值观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兴起,人生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变迁等。 视角2 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角度,解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视角3 以科技发明为载体,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如对生产组织形式、城市化、能源革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④市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蒸汽机车和汽船。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直接对立。 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③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 (塑料、人造纤维)。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④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⑤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⑥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题线1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追溯高考1】 (2017·课标全国Ⅱ,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市民的意志”,体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促进工商业阶层(即市民)扩大,所以要求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符合他们的要求,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4~16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教会权威在逐渐削弱,C项错误;宗教改革发生在16、17世纪,当时新教理论没有形成,D项错误。 答案 A 『知识拓展』 14~16世纪欧洲社会的转型 1.经济方面 从14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伴随工商业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 2.政治方面 14~16世纪的欧洲,反封建斗争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如德意志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后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3.思想文化方面 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4.国际关系方面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对点训练1】 (2018·安徽名校高三大联考)这一事件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人类社会终于迎来了近代的曙光。据此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致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解析 根据“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近代的曙光”等信息可知该事件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题线2 从文明演进角度考查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追溯高考2】 (2018·全国Ⅱ卷,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解析 由图可知16~18世纪奴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联系所学可知奴隶贸易是欧洲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故答案为A项;促使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是两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B项;奴隶贸易不是导致“日不落帝国”产生的原因,故C项排除;D项材料依据不足。 答案 A 『知识拓展』 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 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为主 武力扩张,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对点训练2】 (2018·湖北荆州高三模拟)“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他们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他们却保持着——经纪人的理想。”材料认为荷兰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 B.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C.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 D.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族国家 解析 据材料“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没有实现从商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模式转变,故B项正确。 答案 B 题线3 从史学研究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爆发 【追溯高考3】 (2018·全国Ⅰ卷,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 材料表明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者将不同的新因素加入到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中,最初研究者只关注了经济因素,而后期研究者加入了政治因素和资源因素,说明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都合理,但不一定都全面,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是不正确的,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时,欧洲其他国家大多是封建国家,对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的研究不可能参照这些国家,排除C项;后期研究者观点可能更全面,但不一定更可信,对历史研究的可信度来自于历史事实,而不是研究时间上的先后,排除D项。 答案 B 『知识拓展』 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全球史观: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代化史观: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化问题等。 5.生态史观: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对点训练3】 (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联考)1786年发行的一本《早起的职责与好处》告诫工人说:“长久地沉溺在温暖的床裼间,温热的肉体会变得松软无力,神经也会变得十分衰弱。”这说明工业革命期间( ) A.工厂主将工人大规模地专业化 B.工人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分离开来 C.社会关爱传统的大众闲暇生活 D.准时和有效被规定为必要的品质 解析 “早起的职责与好处”无法体现专业化的要求,故A项错误;“长久地沉溺在温暖的床裼间,温热的肉体会变得松软无力”未体现脱离家庭,故B项错误;“温热的肉体会变得松软无力,神经也会变得十分衰弱”这不是对工人的关爱,而是激励其发奋做事,故C项错误;“告诫工人说:‘长久地沉溺在温暖的床裼间,温热的肉体会变得松软无力,神经也会变得十分衰弱’”可见要求工人能够严格按时作息,保持高度集中的精力成为当时的必备的素质,故D项正确。 答案 D 题线4 从大国崛起角度考查中西方的工业化进程 【追溯高考4】 (2015·海南单科,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时间(年)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欧洲明显多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 D 『深化拓展』 关于近代西方崛起观点的争论 1.殖民扩张论: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争夺把落后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中等。 2.科技促进论:近代自然科学成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思想和神学思想的锐利武器;科学技术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最终使中世纪的欧洲向近代欧洲的转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3.文明扩张论:西方文明向全球的扩张方式有暴力征服和和平演变。从暴力走向非暴力,体现了西方文明扩张方式的转型。 4.欧洲优越论:也称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一种隐含的信念,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这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5.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有功论: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成就。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对点训练4】 (2018·湖北武汉高三联考)有历史学家认为,近500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3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3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 A.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解析 早期殖民国家大多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荷兰在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崛起,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故B项错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故C项正确;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 新视角(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16~17世纪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史论储备] 1.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苕、马铃薯、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苕、马铃薯和玉米,使急速增长的清朝人口有了粮食保障,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交上:明朝时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出现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最为典型的事件。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为害怕汉人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威胁满洲人的统治,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使清朝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 (3)文化上:罗马传教士直接到中国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西方文化开始直接在中国传播;中国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所谓“西学东渐”,就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考题感悟] 【考题1】 (2018·江西红色七校高三联考)(25分)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始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始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它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等可以充当货币的贵重金属进行商品交易,但西欧本土的金银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马可·波罗行纪》使欧洲人相信东方遍地黄金,西欧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增强国力、获得财富,都纷纷支持远洋探险活动。从1487年迪亚士首先开始探索到东方的线路,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10分) 答案 (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 (2)相同: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不同:①背景不同:丝绸之路的背景是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② 目的不同: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是汉初为解除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③交往方式不同:丝绸之路以友好往来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以暴力侵略掠夺居多。④影响不同: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民族带来灾难。(答对任何三点即可) 新视角(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讨工业革命与近代欧洲社会转型 [史论储备] 工业革命与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关联影响 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自由经济思潮兴起,推动了世界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和发展。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西方近现代政治体制基本定型。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涵。 5.文学艺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和现实主义文学、绘画等先后兴起,电影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考题感悟] 【考题2】 (2018·河南洛阳高三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世界 中国 18世 纪中 后期 1750年,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GDP共占世界份额 17%。 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 1781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至此实现了全部的统一。 19世 纪前 半期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又一次进步。 1820年,道光帝登基,十日后其着手撤换军机大臣,改组军机处。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至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颁布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达到八千多万担,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 1861年,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上表为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因此首先需要对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选取合适的论题,注意题目要求“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可从当时中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趋势进行分析: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向着民主化方向发展,而中国则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也可从经济方面,分析材料得出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也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洋务运动和催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论述过程中要注意史实准确,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论述中要紧扣题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 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也成为西方列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原动力。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列强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其侵略中国的脚步。两次鸦片战争,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用战争打开了仍沉睡于“天朝上国”迷梦的封建中国,这一过程,充斥着政治外交理念的碰撞,军事战争的交锋,经济的渗透与抵制,但最终结果注定了日益腐朽的封建主义中国战胜不了日益强大的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在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蜕变。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实质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较量,而结局是近代社会取得了完全胜利。 示例二 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殊途同归。 18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与西方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专制主义统治继续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中国社会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而西方国家历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独立,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全方位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被动融入近代世界。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传统中国遭遇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改变自身固有的发展轨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近代化推动着晚清中国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和趋同。(其它论题只要能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言之有理皆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