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时间:100分钟 页数:共8页 满分12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答案为C项。推举权力在地方,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察举制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D项。‎ ‎2. 张廷玉在《明史·刘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武宗时,刘健等提出压制近幸)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以原拟封进。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因再申前请。帝不得已,命所司详议。……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这说明明朝的内阁制( )‎ A. 明朝内阁形同宰相,能左右皇帝的决策。‎ B. 明朝内阁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C. 明朝内阁权力在不同的时期确有差异,其所起作用要视皇帝的开明程度而言。‎ D. 明朝内阁只是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的机构。‎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描述的是武宗时期大臣上书遭到了不理会,最后“帝不得已,命所司详议。……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可知内阁大臣权力的大小和皇帝的个人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表述最好的是C项。在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内阁大臣是皇帝顾问人员,不具备决策权,A项错误。‎ ‎3. “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作出于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结合所学判断是1931年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 ‎4. 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基于( )‎ A. 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 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依据所学可知,A是1949年提出来的;B是1953年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关系的发展,故符合题意;C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D说法错误,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所以应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从1990年4月到2015年5月,我国共派驻维和部分2837人,另派有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89名,合计2926人,成为世界上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 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 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国积极派出维和人员,说明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活动,故B项正确;我国一直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是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不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也不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故C、D两项错误。‎ ‎6. 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从中可以看出雅典公民( )‎ A. 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B. 绝对服从于城邦的需要 C. 有着强烈的政治需求 D. 在城邦中失去了自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雅典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给城邦使用的”。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这体现了雅典人强烈的公民意识,故选A选项。B选项错在“绝对”二字;C选项范围狭小,不仅仅是政治诉求;D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意识 ‎7.雅典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这种有报酬的公职制度给广大中下阶层的公民提供了极好的政治教育机会。当时雅典的执政者是 A. 苏格拉底 B. 梭伦 C. 克利斯提尼 D. 伯利克里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雅典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伯利克里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故BC两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D。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故A项排除。‎ ‎8.(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A. 民众利益至上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实行贵族政治 D. 王权与族权的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由题干内容可得知波利比阿主张的是不要只注意权力的一部分,对执政官、元老院和民众都要引起注意,体现了罗马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思想,故选B。ACD都只反映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的权力制衡 ‎9.2015年10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伦敦骑兵检阅场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并受“最高礼遇”与英国女王共乘皇家马车前往白金汉宫下塌 (见下图)。材料能够说明 A. 英国王室仍然行使着外交权力 B. 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 英国王室的外交可以取代首相 D. 英国国王的对外交往代表英国 ‎【答案】D ‎【解析】‎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习近平作为国家元首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英国国王举行了欢迎仪式。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英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此次欢迎仪式是两国元首的相互交往,故而她的对外交往能够代表英国。ABC三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0.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 A. 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 B. 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C. 认识到与世界的差距,推动改革开放 D. 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选项A和D均是不合适的,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突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是因为要准备学习西方国家而先去考察,然后才能认识到与世界 的差距,才能推动改革开放。‎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政府派出各种代表团的意义 ‎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国《1875年宪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兼容统一,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BD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2. “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 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A. 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 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 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 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溉田农父无虞旱”可知,题干阐述的是一种水利灌溉工具,结合其描述应为唐代的筒车,所以排除BCD,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灌溉工具 ‎1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 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14.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州县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人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置市,后期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A项;B、C和D均不符合题干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唐朝对市的管理。‎ ‎1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废止”一词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结论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朝“海禁”政策 ‎ ‎【名师点睛】关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的原因,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脱离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3)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16.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 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 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 提倡“工商皆本” D. 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大意是说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 “耕战”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A、D项错误;“工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故C项错误。‎ ‎17.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是英国人不用土布的根本原因。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无用的”上等棉布并不一定就比土布便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中国生丝是否在英国畅销的描述,故C项错误。从材料“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可知,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D项正确。‎ ‎18.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 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说明外国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史实,故D项正确;ABC错误。‎ ‎19.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洋务运动期间”、“采购大吃回扣”、“人力成本高”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带有一定片面性,另一方面,即便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管理体制弊端的结果。从而可知,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落后的封建官僚管理体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 ‎20.学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后,小明在笔记上整理出这样一张结构图(如下图),并附上了一些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无可奈何花落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最可能指图中哪一阶段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题干的四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无可奈何花落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分别对应的是图中①民族工业的兴起阶段;②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④民族工业在一战后的萧条;③民族工业的发展黄金时期。故B项正确。‎ ‎21.下表为19世纪70—90年代中国丝织品出口情况,对于表中数据认识正确的是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1873 2433038‎ ‎1874 2580142‎ ‎1875 4198808‎ ‎1876 4158438‎ ‎1877 4620296‎ ‎1878 4749967‎ ‎1879 4748945‎ ‎1880 5655488‎ ‎1881 4851194‎ ‎1882 3938302‎ ‎1883 4679427‎ ‎1884 4876519‎ ‎1885 4745229‎ ‎1886 6660559‎ ‎1887 6743596‎ ‎1888 8117766‎ ‎1889 7459201‎ ‎1890 5563161‎ ‎1891 6815616‎ ‎1892 7479073‎ ‎1893 8382481‎ ‎1894 8604866‎ A. 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B. 中国丝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C. 国际市场需求推动丝织业发展 D.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绸缎出口值在不断增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的,故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材料体现不出中国丝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故B项错误;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 ‎22.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关于下图中的航线叙述正确的是 A. 达•伽马经此航线到达了东方 B. 哥伦布经此航线发现新大陆 C. 迪亚士经此航线到达了印度 D. 麦哲伦经此航线实现环球航行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示的信息,此路线是从西欧出发,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印度,结合所学可以判断为达•伽马的航行路线,故A项正确。哥伦布和麦哲伦都是往西的路线,故排除B、D两项。迪亚士未到达印度,故排除C项。‎ ‎2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C项是“一大二共”不是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D项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动:‎ 第一次:1950年土地改革,变原来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但私有制性质没变。第二次:1956年三大改造,变原来的农民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公有制。至此公有制确立。第三次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开始吃大锅饭。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 1958年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在进行“大辩论”时,有的社员提到反对将自己的新房、好房归公;有的认为1959年要达到“小麦亩产6000斤至1 万斤”的高指标,是不可能的,但都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怕被辩论成“右倾保守”。但社员也不相信报上刊登的那些所谓高产“卫星”。有的社员说:“徐水一棵白菜重几百斤还不像水缸一样粗吗,这怎么可能呢!”这次讨论发映出 A. “三大改造”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B. 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已得到纠正 D. “共产风”和“浮夸风”对基层社会的困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分配制度”,B项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共产风”、“浮夸风”下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即基层的困惑。故选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5. 观察下图《解放后市场米价衔接数据图》,分析造成90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依据所学,1992年,我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故图示体现的米价波动,表明其受市场体制建立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1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大米价格的波动无关,故C项错误;科技兴农有助于农业产量增加,难以说明材料中价格的反复波动,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 ‎26.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上海自贸区范围 A. 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 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 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的时间为2013年,这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故D项正确;“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AB错误;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是1992年开放的浦东新区,故C项错误。‎ ‎2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符合该思想的措施是 A. 实物配给制 B. 余粮收集制 C. 工业国有化 D. 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实物配给制、余粮收集制和工业国有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ABC错误;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故D项正确。‎ ‎28.某文件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A.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 不利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 C. 最早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 D. 宗旨在于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于降低关税的规定,可以得知该规定属于《关贸总协定》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推动全球化进程,故A项错误,D项正确。该规定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无关,故排除B项。该规定是《关贸总协定》提出的,不是世界银行,故排除C项。‎ ‎29.“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 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B. 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C. 新旧思想冲突激烈 D. 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婚姻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封建政府对男女同游持反对意见,可知在1908年这种新旧思想的冲击激烈,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普遍现象”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排除D项。‎ ‎30.“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先前主宰者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 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B. 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C. 确立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 蒸汽动力取代自然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产业革命的实质……是用竞争取代先前主宰者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确立,故C项正确;“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错误;D项不符合“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故错误。‎ ‎31.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 A. 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 B. 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 C. 技术变革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 D. 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能源机器,没有体现艺术“想象力”故A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有巨大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而是利用新能源发展科技,故C项错误;材料所要说明的是能源革命是由科技的发展促进的,而不是在说环境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32.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体现了荀子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材料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故A是错误的;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反人民的本质,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33.(宋绍兴年间,官员张登)曰:“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因详言义利之辩。([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反映了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 B. 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 C. 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D.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故A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影响 ‎34.《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 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天地的符契,阴阳二气的符合,经常在人的身体上有体现,身体好像上天一样,数目上与天相匹配,所以命运和上天相连接。上天用满一年的数目,成就人的身体,所以小的关节有三百六十六个,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合;大的关节有十二个,符合一年中的月份数;身体内有五藏,符合上天有五行的数目;躯体以外有四肢,符合四季的数目。人忽然睁开眼睛看,忽然闭上眼睛,符合白昼和黑夜;忽然刚强忽然柔和,符合冬季、夏季。由此说来治国之道也应该和同类相呼应,如同它的外形和数目相吻合。故选C。A是朱熹思想;B是唯物论;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董仲舒发展儒学的目的。‎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4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5.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 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D ‎【解析】‎ 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C项错误;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 ‎36.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 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 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的文字信息说明王阳明没有真正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故本题选择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37.‎ ‎ 清朝袁枚(1716—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矣。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 A. 理学受到冲击 B. 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存 C. 社会转型完成 D. 新式的教育发展普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无复男女之嫌”“ 妇学不修”“人心世道,大可忧也”等关键句可知,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理学思想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内容与民主法制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社会转型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新式教育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理学受到冲击 ‎3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B.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 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依据材料所述为汉初的功臣多出自于平民,到东汉中兴是则主要是儒家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结合所学 西汉、东汉的选官制度均为察举制,所以A错误;推动民间向学风气兴起的是唐的科举制,所以C错误;汉代都比较重视儒者,所以D不正确;汉初采用的道家思想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39.‎ ‎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 A.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 认识你自己 C. 美德即知识 D. 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文字“唯有理智最为可贵”可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考有关;材料中的第二句名言的大意是:人生要有追求,有追求就有痛苦,没有追求,麻痹自己,虽然没有痛苦,可以像猪一样快乐,但是(那样的生活)也就没有意义了,即主张追求真理,A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B项排除;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C项排除;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D项排除。故选A。‎ ‎40.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与材料无关。B项倡导理性是启蒙运动。D项“灵魂获救”没有体现。材料中财主因酒后亵渎耶稣获刑,却因贿赂获释,说明教会的禁欲与腐败,因此,正确答案是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41. 《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 罗马教会神权 B. 神职人员权威 C. 灵魂救赎方式 D. 宗教礼仪程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思想,可知马丁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得救,即认为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 ‎42.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与“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相符, C项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但材料没有涉及“分权思想”,排除A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所以选C ‎43. 李贽在《续焚书》中说:“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以下四句话中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B.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D.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信息“随而吠之……自笑而已”可知李贽反对盲目崇拜孔子,故选B项。A项为“自私天性说”,C项为“男女平等说”,D项为“认识来源于经验说”,均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44. “没有人为了恶而行恶,人们行恶只是为了邪恶的理由或者由于无知……他认为良知及其声音就是这些终极价值及神圣地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的反映和证据。”这里的“他”是 A. 普罗塔格拉 B. 苏格拉底 C. 但丁 D. 彼得拉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感觉的作用,与“良知”无关,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但丁是意大利文学三杰之一,抨击天主教会,但是没有说及“良知”,故C项错误;彼得拉克最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的学问”取代“神的学问”,强调的是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45.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在《西方哲学史》中提到:“(这)是一个政治联合体赖以奠立的根本原则,这条原则有助于克服绝对放任自流所导致的无法无天的状态,因为人们将自愿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他人合法的自由权利相和谐……这意味着,他将被强迫而成为自由的。”文中这个“根本原则”是 A. 人人平等 B. 社会契约 C. 自由民主 D. 理性法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政治联合体”,“人人平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契约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正确;自由民主强调的是个人权利,与题干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理性法制突出的是人的理性,是人在主观上对自我的控制,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 ‎46.有史学家这样评价一个时代:“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这个时代是指 A. 智者运动时代 B. 文艺复兴时代 C. 宗教改革时代 D. 启蒙运动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指的是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智者运动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宗教改革时代都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4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 唯物论思想 B. 辩证法思想 C. 无为而治思想 D. 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说明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矛盾双方相生相克的辩证法思想,这符合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思想内涵与材料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主张 ‎48.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董仲舒的儒学。材料“道之大原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C项正确;A、B、D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 ‎49.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外无物”‎ D. “理”“欲”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50.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A. “因信称义”‎ B. “天赋人权”‎ C. “人非工具”‎ D. “政教合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宗教改革运动,分析四个选项,A正确;B是启蒙运动;C是理性主义;D是中世纪的国家观和宗教观。故本题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51.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 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改变传统依靠教主信教的模式,提倡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52.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在说明启蒙运动的共同精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故C项正确;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故A 项错误;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启蒙思想家中卢梭反对君主政体,其他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君主政体,故D项错误。‎ ‎53. 下列说法中,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我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尘世的幸福”‎ C. “人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出自古希腊智者学派,C出自宗教改革时期,D出自启蒙运动时期,B出自文艺复兴时期,因此选B。‎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54.“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应是 A. 李贽 B. 顾炎武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题干从唯物思想的角度论证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属于王夫之的观点,D项正确。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判断的标准,与题干不符,排除A。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不符,排除B。 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但他不是唯物思想家,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 点睛:解读题干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据题干“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可知是唯物思想,“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可知反对君主专制;分析选项具备以上两者的只有王夫之。‎ ‎55.“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鄙视贫穷 B. 认为财富即道德 C. 揶揄上帝 D. 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故D符合题意;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与材料意思相反;C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怀疑上帝。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运动意义:‎ ‎①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然科学也因为思想解放和对实践的关注而走向近代科学。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56. 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 A. 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 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 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 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是建筑物比例的标准,与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以人为本。题干材料不涉及“道德”“民主”“利益”,故A、C、D三项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 ‎57.从图(a)到图(b)的变化反映了 A. 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 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C. 自然人性的复苏 D. 宗教改革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天主教神学,图(b)是文艺复兴,这一变化反映出自然人性的复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没有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58.“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 A. 否定行为的重要性 B. 肯定信仰的权威 C. 抨击教皇和教会 D. 强调“道”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 ,这肯定了信仰的权威,故B项正确;“因信称义”否定了“因行称义”,但没有否定行为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这段话的目的不是抨击教皇和教会,故C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不是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故错误。‎ ‎59.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可知在南方人人们对还魂纸“不以为然”,所以也就不存在生产遍布全国,①排除;据材料中“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可知生产成本较低,②正确;“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还魂纸制造要简单的多,③排除;“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了原料来源更为广泛,④正确,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 ‎60.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 《诗经》‎ B. 《老子》‎ C. 《庄子》‎ D. 《离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以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比兴手法”“闪耀着南方文化的奇丽色彩”的信息可知该作品应该是屈原的,故D项正确;《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BC项与“比兴手法”“南方文化”的信息不符,故AB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61.阅读材料:‎ 材料一 ‎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 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 ——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 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 ——程广中 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 ‎ 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2)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不能。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 ‎【解析】‎ ‎【详解】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概括得出:意识形态差异、力量相当等。“怎样对待对手”,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遏制苏联等。‎ 第(2)问,“演变”,依据材料二信息“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从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第(3)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工业国与殖民半殖民地之间的冲突对抗、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的威胁等。二十一世纪个别大国已经不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理由”,依据所学知识从多极化趋势的角度分析。‎ 第(4)问,“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角度分析。‎ ‎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  别 人  物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孔子 古代中国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 ——《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其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图中a点至b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 A.春秋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使儒家思想更家完整;儒家思想受到冷遇;‎ B.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汉武帝大力推,儒家思想“独尊”,开始成为正统;‎ C.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与挑战 ‎ ‎②变化的原因:‎ A.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为巩固统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 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的需要);‎ C.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以上任意两点得2分)。‎ ‎(2)①古代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古代中国:重民(或:民本、仁政)。‎ ‎②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3)中国:社会的人;西方:个体的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的发展。从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时进步思想等几个阶段去分析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汉代儒学的改造、西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表格内容可以从两位古希腊思想家名言不难看出,两者都突出 “人” 的作用,而古代中国两位圣人则主要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角度,强调“仁政”,以民为本。根据所学,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等。‎ ‎(3)根据表格内容“认识你自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社会的人;西方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个体的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