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 选择题(60分)‎ ‎1.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 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答案】B ‎【解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从这里可以反映出,这种纪念活动围绕的是期盼或者庆祝农业的丰收,因此它所反映出的应是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中迷信活动是围绕农业经济进行,故A项错误;节日习俗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诗歌发展,故D项错误。‎ ‎3. “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着父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做人公道……主顾甚多,生意尽好。”明朝冯梦龙的这段描述,反映了(  )‎ A. 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B. 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 明朝社会商业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并没讲到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也没涉及到闽商控制金融领域,所以排除了A、B。判断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就要看是否存在雇佣关系,而材料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关系,所以D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讲的是商人韦德为人公道,顾客多,生意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朝社会商业发展,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 ‎4.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C. 施行仁政 D. 闭关锁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主张要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之上,这样社会才会安定。这是重农抑商的理论依据。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信息,排除A;施行仁政和题意无关,排除C;闭关锁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 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5. 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是 (  )‎ A. 一批城市因工商业发展兴起 B. 产生股份制公司和证券公司 C.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衰落 D. 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理解的能力。本题要说明的是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的“爆炸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在中国宋代却没有产生,C项正确。A项东西方都有,B项是东西方都没有,D项东方有西方没有.‎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6.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 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 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 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材料“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这体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由此产生了垄断组织,故选C;AD只看到材料中提到的现象,故排除;B没有看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排除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 ‎7.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由此可见( )‎ A. 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 B. 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 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澈烈D.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张謇依仗清政府取得垄断权”“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可知,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属于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C项中的“自由竞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外来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8.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下列四个选项分别是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其中1914-1918年应是 A. 4.6个 B. 3个 C. 2.5个 D. 0.55个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914-1918年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被称作“黄金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上述四个时间段中最多的,故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9.‎ ‎ 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 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本题要用文明史观来分析,马是传统交通的重要动力,所以“马”代表的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机器大生产为重要标志,所以“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都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故选B。‎ 考点:史观·文明史观·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10. 2013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动“菜篮子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 A. 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 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D. 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记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菜篮子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国人的饮食水平,因此D正确。A不仅是蔬菜生产 B项2013年时,我国的温饱问题已解决,C项不全面。‎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 ‎11.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依次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其中国有化、义务劳动制等政策都体现共产主义的原则,是“追随理想的实验”,排除A。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排除B ‎。赫鲁晓夫改革是发生在五六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斯大林建立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具有理想化的期望,所以是“回归理想的实验”, 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 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 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反映,所以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是上述现象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说法不够准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广泛传播,但未能得到广泛接受的程度。‎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的发展 ‎【名师点睛】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美国国内。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②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③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以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考查大危机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 ‎13. 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修正。这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指 A. 自由主义经济学说 B. 种族主义 C. 殖民扩张理论 D. 优生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它是对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重要修正,因此题干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指的是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14.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有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材料中的“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是指 A. 放弃自由市场体制 B. 第三次科技革命 C. 发展“混合经济”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 ‎15. 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使得公司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一趋势 A. 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 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D. “新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导致职工拥有大量股票,出现股票分散化的趋势,人们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故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 ‎16. 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决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纳完税之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欧洲的福利制度实质上是 A. 仅对富人征税 B. 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 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最穷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纳完税之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说明福利制度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收入再次进行分配的表现,故本题选择D。‎ 考点: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福利制度·福利制度的实质 ‎17.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 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阴谋家”、“改革家”、“蛮干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赫鲁晓夫,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抨击斯大林;进行改革,在改革中,不顾客观实际推行种植玉米运动,使苏联农业出现1963年危机。A是列宁;B是戈尔巴乔夫;C是斯大林。故选D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8.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此题并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建国后农村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 ‎19.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这里的“拢合”与“散伙”分别是指 A.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的信息可知,“拢合”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散伙”即改革开放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20. 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 B. 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C. 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是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则是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1.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22.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国内爆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面临政治危机,A项错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C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而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开始于1921年,D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均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来发展社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概况 ‎23. 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这最有可能是 A. 1978年 B. 1984年 C. 1992年 D. 1997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题目中“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正是这一史实的体现,答案为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4.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设立的专家组于2011年10月28日公布裁决报告说,欧盟反倾销税针对的对象是来自中国的皮鞋制品,其贸易惩罚措施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专家组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这表明(  )。‎ A. 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B. 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调解国际贸易纠纷 C. 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 D. 中国皮鞋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已经完全消除 ‎【答案】C ‎【解析】材料当中说明世贸组织有解决贸易纠纷的职能,联系史实可知,其主要职能是实现贸易自由化,故C项正确;世贸组织是实行性贸易组织,并不是单纯为中国服务,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任务时促进贸易自由化,故B错误;D项中完全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25.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本国货币的含金量,贬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在整个危机期间,宣布货币贬值的。国家一共达到56个。针对上述问题,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中的马歇尔计划是针对苏联而对西欧进行援助,并不是针对二战前经济大危机的问题而实施的措施。C项是苏联为了对抗美国而实行的措施,D项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发生的,不是在二战后,并且它也不是解决货币金融问题的,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26. 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一汽是大众、奥迪和丰田,上汽是大众、通用,东风背后有标致、雪铁龙、日产······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汽车制造业落后于世界 B.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 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 中国汽车企业已被外企吞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 “世界”汽车集团合资,足以说明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经和“世界”汽车集团融合在一起,已足以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已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故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7. 非洲现在很多地区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是( )‎ A.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C. 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 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非洲现在很多地区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非洲要想脱贫致富首先必须先解决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否则非洲根本无法脱贫致富。‎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三世界改变经济状况·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8. “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第三世界国家组装,第三世界国家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作为个案,它可以证明全球化时代 A. 高科技产业前景堪忧 B. 应大力消除国家间的关税壁垒 C. 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D. 应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 ‎【答案】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29. 60多年来,世界银行历届行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任总裁分别由美欧把持,这已成为一个“潜规则”。这一“潜规则”反映了 (  )‎ A. 美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 B.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受到遏制 C. 美国和西欧联合操纵世界经济秩序 D. 美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明确分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阅读分析历史本质问题的能力。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性质,内容分析可知,美欧主导世界经济格局,A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30. 根据外贸统计资料,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用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这是 “中国制造”的尴尬;‎ 按照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中国仅仅得到了一点面包屑而已。这段材料实际上强调( )‎ A. 中国只有加人世贸组织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B. 国际贸易需要平衡和互惠 C. 经济全球化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D. 新技术革命可使国家贸易量增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A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中国现在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仍面临这题干中的问题,故A项错误;C项表述错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机遇,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答案为B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二. 材料解析(40分)‎ ‎31. 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答案】(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4分)‎ ‎ 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3)史观:全球史观。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解析】第(1)问分析“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的含义即可解答第一问。回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等知识回答第二问。‎ 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宜的生活资料,使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发挥更大的价值。据此回答即可。‎ 第(3)问材料一二从其他地区与欧洲的联系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这属于全球史观。这有利于从整体上和全面性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32. 如果你参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材料二 ‎ 材料三 ‎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济南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 ‎(2)根据材料二的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答案】 (1)应对: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结果: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2)影响: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遵守规则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明清时期经济政策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从消极角度思考回答。‎ 依据材料二中图片分别从传统经济解体以及新经济产生的角度回答。‎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信息从“发展自主品牌产品以及遵守规则。”等角度思考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