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种主张对于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具有一定作用。故答案为B项。AC两项是法家学说所起的作用,D项是墨家学派的主张,均排除。 2.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D.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答案】D 3.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 墨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是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尚书》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据此也能确定材料中的“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观点。四个选项中只有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从而确定答案。 4.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 A. 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 B. 老子重视法律 C.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D.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C 【解析】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故答案为C项。《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排除B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5.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孟传统儒学的制约 B. 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 理学对人欲的压抑 D. 明清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答案】B 【解析】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宣扬如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出现题干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孔孟传统儒学对最高统治者没有这种制约作用,排除A项;CD项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点睛:董仲舒主张天在君之上,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作为的人格神,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 6.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形成和维护图中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表述不 正确的是 A. 这一家庭关系形成的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 B. 此种家庭关系强化的重要原因是理学的影响 C. 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主要与儒家伦理道德有关 D. 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是皇权专制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分别与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以及社会习俗有关,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示意图能够反映的选项,最后确定不能反映但符合题意的选项。 7. 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成为自觉地书法艺术,对其原因理解不准确的是 A. 社会动荡不安 B. 士人群体形成 C.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D. 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的历史条件:①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因此D与原因无关,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书法。 点评:背景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的时代背景要求,或虽没有明确表明但隐藏有时代特征要求的题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具有时空性,都是时代的产物,一定要把他们自觉地放在其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当中去分析理解,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准确把握。 8. 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强调“良知”的作用可知,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家是王阳明,他主张致良知。故答案为D项。程颐提出“格物致知”,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排除ABC项。 点睛: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根据王阳明的观点可以确定本题答案。 9. 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A. 关羽地位的提升源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B. 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C. 关羽忠勇仁义的个性受到理学的推崇 D. 关羽忠勇仁义的个性符合民间的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宋朝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注重节操、忠义,关羽忠勇仁义的个性受到理学的推崇,从而关羽“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是根源,主要是这种价值观得到官方的认可,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注意时间节点“宋徽宗以后”,联系理学的主张以及理学对民族特性的塑造,可以看出是关羽忠勇仁义的个性符合理学主张的价值观,从而受到理学的推崇,因此地位不断上升。 10. 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A. 致良知 B. 发明本心 C. 宇宙即吾心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根据示意图,空白处应当填写心学的认识论。理学认为只要深刻探究万物,“格物致知”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发明本心”就可得到天理。故答案为B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观点,不属于宋代理学的内容,排除A项;其他两项不属于认识论,排除CD项。 11. 《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A. 为学应求务实,学以致用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 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答案】B 【解析】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答案为B项。A项也是顾炎武的主张,但不属于“道德观”,排除;C项符合李贽的主张,排除;D项是黄宗羲的观点,排除。 12.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修行感悟,他应该生活在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材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3.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从中可以看出 A. 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B. 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C. 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 D. 两者意思完全一样 【答案】C 【解析】二者均属于民本思想,黄宗羲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使之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C项。孟子思想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不是一概否定,排除A项;二者是继承和发展关系,排除B项;在民本观方面二者有共同点,但不是完全相同,D项说法绝对,排除。 14.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 A. 中国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西方文化全面超越中国 C. 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改变 D. 中方借鉴西方先进文化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中方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故答案为D项。AB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历史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5.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这一时期“兵符”上的铭文应为 A. 篆书 B. 隶书 C. 行书 D. 楷书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因此“兵符”上的铭文应为篆书。故答案为A项。隶书始于秦朝,排除B项;行书盛行于晋代,排除C项;楷书形成于汉末,排除D项。 16. 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 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 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 美国;尽管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但还是有一定启迪作用 D. 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公举一大酋总摄之”“不四载即受代”可以看出,“这一国家”应是美国,美国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任期四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这一主张很少有人理解,但还是有一定启迪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英国”错误,排除。 17.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思想界议论的新主题是 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向西方学习 D. 变革祖宗之法 【答案】C 【解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18.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A. 根本目的之争 B. 维护统治手段之争 C. 新旧道德之争 D. 变革政治体制之争 【答案】B 【解析】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此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顽固派认为坚持传统方式也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二者争辩的核心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故答案为B项。二者根本目的相同,排除A项;二者的争辩与道德无关,排除C项;洋务派没有主张变革政体,排除D项。 19. 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 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 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 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日本研究西方制度 【答案】D ..................... 20.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 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 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 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 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宣传西学 【答案】D 【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借助儒学外衣,实现中西结合,材料中康有为的这种做法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宣传西学。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BC项不符合康有为的观点,排除。 21.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 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 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 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而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所以选择D项;康有为的作品学术观念并不是不合史实,所以A项错误;主要是为改革提供思想支持,并未推崇光绪帝二批评慈禧太后。所以B项错误;是假借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的主张,并未损害孔子的威严,因此C项错误。 22. 下列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相符的是 A. 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 B.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也,非机械、工艺也 C.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D. 当世恶疾者,帝制为最,惟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答案】C 【解析】C项强调“君权与民权合”,符合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的观点,故答案为C项。A项为顽固派主张,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项为洋务派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维护中国封建制度;D项为革命派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面对19世纪末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变法维新,强大民族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寻求自救。故答案为C项。A项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B项为l9世纪60年代,D项是20世纪20年代,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 “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答案】B 【解析】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君主立宪,走资本主义道路。故答案为B项。A项为洋务派的主张,CD项是革命派的主张,均排除。 25. 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B. 戊戌变法彻底批判封建儒学,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C. 戊戌变法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D.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维新思想并没有结束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维新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故答案为D项。维新思想宣传君主立宪,排除A项;戊戌变法未能彻底批判封建儒学,排除B项;在此之前人们已有所了解,C项错在“开始”,排除。 26.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 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 C. 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 【答案】B 【解析】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激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因此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故答案为B项。AC项不符合谭嗣同的意图,排除;谭嗣同不是继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而是指出其危害,呼吁变法革新,因此“历史根据”说法不妥,排除D项。 27. 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①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平均地权 ③反对民族压迫 ④节制资本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三民主义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②平均地权和③反对民族压迫是旧三民主义已有的内容;①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和④节制资本属于新三民主义发展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D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对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28.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袁世凯的执政时间是1912年3月至1916年6月,而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因此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故答案为C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力提倡民权、西学,都不同程度的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联系所学,根据两大思想解放运动中戊戌变法的时间在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前,据此确定答案。 29.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 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 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 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 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的本身就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本身就是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所以,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是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 30.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 科学技术决定论 B. 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 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话实质是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中体西用”在当时情况下是有利于西方科技传播的,也是值得肯定的。D项没有体现;A、B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 【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载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古代文人的“人格”追求。从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古人尤其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在宋以后的历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材料“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可知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归纳李贽的主要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理学的整体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对于理学的认识,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理学的影响。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消极的一面,但理学同时强调“气节”,这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城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思想是什么?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洋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启工业化,引进大机器生产);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超越洋务运动的方面: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主要是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戊戌变法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以及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具体表现和康梁维新思想形成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洋务派的思想应当联系所学来回答。根据材料一、二中的关键信息“而是在古老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趟列车”“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运动播下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概括出洋务运动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开动了现代化这趟列车”分析得出。 (2)戊戌变法超越了洋务运动的方面,可以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等归纳概括得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学的进一步传播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