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荣俊 审题人:荣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A. 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 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 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 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答案】A 【解析】 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但朱熹认为人性是既有善又有恶,人要通过提高修养抑恶扬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性的善与恶是可以转化的而非难以调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不涉及纲常理论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将《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种做法 A. 否定了先秦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 B. 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 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 D. 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的维护。依据材料可知,在法律中没有规定时,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时,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体现了儒家经义的崇高地位,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质上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先秦以来也没有依法治国的理念;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儒家经义干涉了司法审判,因此不能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仍有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孔子创办私学;论性,主张“性相近”;论政,把“举贤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孔子 A. 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 B. 否定职官世袭制度 C. 将“仁”作为理想的道德标准 D. 反对贵族等级制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孔子比较创办私学,开了私学之风,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相符,体现出其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官制和仁的思想等,AC不正确;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即强调尊卑等级,D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处世原则和儒家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答即可。 4.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 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 C.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选项可知,宋朝儒家思想中对女性品行重要性的递进关系表述,把女性品行重要性提升到国家层面,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B项正确;A 项与宋儒对女性地位的观点不 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宋儒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排除C;D项与与宋儒压抑扼杀女性人性不符,排除。所以选B 5.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 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答案】C 【解析】 材料“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给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说明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但是无法体现出“《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因此,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D项说法错误,错在“可以还原真相”。 6.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 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 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 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 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帝”字的含义经历了祭祀最高天神(动词)到天帝(名词)再到人间最高统治者(名词)的演变,可见汉字往往能够反映中国文明的特征,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神共治并不能体现在“帝”字的含义演变中,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中国特有;C选项错误,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的思想,不是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选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祭祀。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内地的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这表明印刷术 A. 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繁荣 B. 仅在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C. 不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 D. 阻碍了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中的几组数字“2900人、82%“1500种、占80%”“进士103人、有2种”,表明印刷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故A项正确;根据题目中“内地的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表明印刷术在内地也有使用,故B错误;印刷术应当是有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故C错误;根据题意,印刷术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故D错误。 8.“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材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 A. 风格多样,兼收并蓄 B. 面向现实,关注社会 C. 市民文学,全面繁荣 D. 发展兴盛,名家辈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分析材料内容可知,它的意思是诗歌到了杜甫,散文到了韩愈,书画到了吴道子,书法到了颜真卿,那么可以说,古往今来艺术上的变通都已经穷尽了,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发展兴盛,名家辈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唐代文学艺术兼收并蓄;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代文学发展的兴盛,并未体现其面向现实,关注社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唐代出现小说等市民文学的繁荣的特征。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 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 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以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B中“摆脱了”D中“实现了”不符合实际,排除;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实际丧失部分主权,排除C。 10.“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这一批评针对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只知有兵事……朝廷”而不知“民政……国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评的是只学器物,不变制度。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故选A。维新变法是要通过改革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既学器物,又变制度,故B错误。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民权、民生,与材料中的不知“民政……国民”不符,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是民主、科学,与材料中的“只知有兵事……朝廷”不符,故D错误。 11.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 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 B. 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 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 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突破的表现,实业救国推动的是第一次思想解放向第二次思想解放的转变,故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对“道器”观念突破的表现,故排除B项;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都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对“道器”观念突破的表现,故排除C项;袁世凯独裁说明制度上的变革也无法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加之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的出现,符合题意主旨,故选D项。 【点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属于第一个阶段,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新文化运动。 12.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这一行为 A. 打击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B. 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 C. 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D. 使晚清的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将其称为改革的先师,借助孔子的权威进行变法,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未打击孔子的思想权威;B选项错误,康有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有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D选项错误,康有为的行为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不能起到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 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其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其思想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孙中山的土地纲领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B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信息不符,排除。C项“实现了”的说法错误,不可能实现平均地权的主张,排除。 14.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 防止产生私人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孙中山的建国方案,是想在中国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国家——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上要发展民生主义,节制私人资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材料中的“杜渐防微”、“欲办铁路……为民国富强之基”都反映了其经济要求,这种主张的意图是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为“国家社会主义”,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孙中山的主张是“节制资本”,而不是防止产生私人资本主义,排除D项。 15.《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延安13年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延安13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黄金时代”提出了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新民主主义理论 C.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B 【解析】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即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日益成熟,在延安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共同点是 A. 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冲破了“个人崇拜” D. 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共同点是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因此选D。AB属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C属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因此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 17.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A. 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 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D. 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答案】B 【解析】 关于《兰亭序》是否为赝品的辩论属于学术问题百家争鸣,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故C错误;辨析《兰亭序》真伪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故D错误。故选B。 18.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 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B. “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C. 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 “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经过调整,大约培养了20万科学家和工程师,材料反映了高等院校工科受到重视,国家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结合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的五年计划,可知大专院校调整是为工业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因此选择A。B与题意无关,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 19.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和“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 具有片面性,故BC两项不符合;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这有利于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 20.下表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 A. 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 中国传统手工业凋零 C. 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 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展示的是中美两国不同时期的生产物品,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无关,A错误;中国1876年展示产品多为传统手工业品,而2010年的产品则多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是产品种类的变化,并未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故B错误;2010年中美两国展品或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或为“将日光转换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均突出环保要求,表明环境保护引起了更多关注,故C正确;材料中两国展品种类在2010年出现一定程度的相似,并不能表明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D错误。 21.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 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 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据材料中“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等信息可判断出当时雅典民主发展时期,又结合“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显然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是材料现象的阐释,与题目要求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公民对待文化与认知能力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 【名师点晴】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是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 22.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 A. 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 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C. 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 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答案】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希腊去”是对中世纪的蒙昧不满。而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是对启蒙运动过分推崇理性的反思,故选C;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工业化,排除B;材料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D。 23.“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 A. 启蒙思想家 B. 宗教改革者 C. 人文主义者 D. 古代儒学大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内容。人文主义者强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追求现世生活。题干强调的是有道德、自由的人追求财富,符合人文主义观点,故C项正确。A、B两项出现时间较晚;D项中国儒学家强调等级,故排除。 24.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当时关注人的个体发展,打破了神学对教育的垄断,探索自然科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排除B,选A;由材料“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可见教育领域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排除C;由材料“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教育没有抛弃传统文化,排除D。 25.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答案】D 【解析】 材料“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反映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主张人文主义,同时强调人的理性,这属于启蒙运动的特点,启蒙运动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故D正确;古希腊时期已经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故A错误;文艺复兴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故B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C错误。故选D。 26.18世纪中晚期英国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爱德蒙·伯克认为,理性主义是有限和不可靠的,革命政治的致命缺陷是假设对政治制度的变更是以满足抽象理论模式的需要,而法国政局的频繁变更便是不可靠的理性主义政治的产物。这说明他 A. 赞同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B. 尊重法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C. 反对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 D. 赞同英国式的共和国政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伯克反对的是不可靠的革命方式,但未反对革命,材料中也未涉及到他是否赞成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国的历史文化传统,B错误;材料认为理性主义不可靠,尤其是理性主义革命政治,他认为法国政局的动荡就是理性主义革命政治的产物,所以他反对造成法国政局频繁变更的理性主义政治,故选C; 英国为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政体,D错误。 27.《时间简史》中写道:“他(爱因斯坦)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A. 建立了以推理为方法的理论科学 B. 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理论大综合 C. 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 开创了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贡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传统的物理学,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伽利略建立了以观察、实验和推理为方法的理论科学;B选项错误,牛顿的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D选项错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开创了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8.阅读下表,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放弃宗教信仰的人数增多 B. 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C.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D. 科学的进步彻底批驳了宗教神学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宗教和神学家比例逐渐下降,科学比例逐渐上升,说明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B正确;A中放弃错误;C不符合表格含义;D中彻底说法绝对。 29.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 引发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 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 D. 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化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这些科学理论体现了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消极影响,使人们不只是看到工业化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理论与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无关;B选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与材料中“1827年”等信息及题意不符;C 选项错误,内燃机的发明是在19世纪80年代,与材料中“1827年”等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0.观察下图,可以推知 A. 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 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 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和选项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A项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图片信息没有体现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排除BD。所以选C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是材料选择题中的一种,不过它的材料已不是文字,而是以图片、表格的形式出现。图表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也可能取之于课外;从数量上看,可以是一幅,也可以多幅,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1.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下列属于这种思潮的作品是 A. 《悲惨世界》 B. 《人间喜剧》 C. 《老人与海》 D. 《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9世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和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人间喜剧》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2.“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A. 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 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C. 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D.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题眼是“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浪漫主义”体现了丰富感情,与“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提倡个性、反传统、反理性,与“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不符,故B项错误;印象画派强调光和色的变化,主张到大自然中写生,故C项正确;现实主义注重表现现实社会,与“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不符,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如留美学生茅以升,留法学生邓小平,留苏学生刘少奇,留日学生郭沫若,留欧学生李四光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65年,才批准50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近20余年时间即有30万余人出国留学。 ——摘编自《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现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答案】(1)特点:留学生数量由少到多;留学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产生众多杰出人才;受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 (2)不同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0世纪5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3)背景:“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 【解析】 【详解】(1)由材料“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可见留学生数量由少到多;由材料“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可见留学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由材料“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可见产生众多杰出人才;由材料“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可见受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 (2)依据材料“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和“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 结合所学,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由材料“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 ,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文革时期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教育方针的变化和外交政策等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留学目的地和留学政策等信息归纳回答。 34.东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都曾出现过自身的迷失,但在相互的碰撞与融合中又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状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正义与美德,相反,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单边霸权凌驾一切。……为了克服和弥补人性缺陷而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一场旨在“克制人性放纵、构建和谐社会”的至善主义文化运动正在悄悄开始。这和当初中国的孔子及其弟子所发起了一场同样性质的,以克己复礼为内容的文化运动有类似之处。 ——摘编自《论现代危机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主流价值观在古、今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克服当今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缺陷?说明理由 材料三 王守仁是弘治时进士,历官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受封为新建伯,谥文成,从祀孔庙。他一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面对社会危机,深感于“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已到了“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所以决心要寻求一种能使天下事势“起死回生”的良方。他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只作为饵名钓誉之阶,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提出与朱熹理学相对立的主观唯心论的理论,著成《传习录》、《大学问》。继承和发挥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是人心发生的意念活动的结果,没有心就没有客观事物,所以心是宇宙的本体,是第一位的,从而形成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和心学体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路德是神学博士,威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事实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还有基督教义的平等精神。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这就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王守仁和路德思想产生的背景。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思想的相似之处和不同本质。 【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 影响:为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不同:古代:崇尚正义和美德。现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强调强权和霸权。 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克己复礼,和而不同,仁与兼爱非攻等思想有助于克服西方现代主流价值观的缺陷。 不能: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历史因素等密切相关;中西社会环境差异巨大,不同价值观可以互相借鉴,但未必会产生预期效果。 (能和不能择其一阐述即可。) (3)王守仁:明朝政治黑暗;理学逐渐僵化;陆九渊思想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 路德:罗马教会的腐败;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教徒保罗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4)相似:强调人的心灵自由;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敢于挑战正统思想,反权威。 本质:王守仁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为封建统治服务。路德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严重的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推动等多方面分析。“一元文化解体”的影响首先是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原来儒家的正统思想,然后强调解放了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正义与美德,相反,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单边霸权凌驾一切”推出古代崇尚正义和美德,而近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强调强权和霸权;第二小问,如果选择“能”,则根据“”结合设问一中的“个人主义”“霸权主义”,可以利用儒家的仁礼和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如果选择“不能”,则从东西方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角度进行回答。 (3) 由材料“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可见明朝政治黑暗;由材料“理学,只作为饵名钓誉之阶,无补于社稷安危”,可见理学逐渐僵化;由材料“继承和发挥陆九渊的…… 观点”,可见陆九渊思想影响;经济上,和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经济状况有关。由材料“朝拜罗马城,看到的事实却是一片腐败”,可见罗马教会的腐败;结合所学,当时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由材料“保罗的训诫”,可见教徒保罗思想影响;结合所学,还可以补充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4)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是人心发生的意念活动的结果”“顿觉彻悟”,可见强调人的心灵自由,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由材料“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提出与朱熹理学相对立的主观唯心论的理论”“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可见敢于挑战正统思想,反权威。第二小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本质还是为封建统治服务。路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其政治思想学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艺术作品反映的历史面貌包括三类情况:一类是后代描述前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作品,如历史小说、音乐及舞蹈史诗、历史戏剧及影视片等;一类是历代记述或反映当时人物、事件和社会生活等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后代认识前代历史的资料,如历代记述和反映当时人物事件的诗文、书画、音乐、照片等;还有一类是历代描述自然景物等的艺术作品,如写景诗、山水画、花鸟画等,虽非直接记述人物、事件,却也能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习俗风尚、情趣爱好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艺术中的历史” 围绕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给予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艺术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反映。 论证:艺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情况,如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艺术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经济情况,如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的日常生活与习俗风情,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分离,市民阶层壮大等社会经济现实。艺术还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思想文化情况,如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第五(命运)交响曲》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精神。 总之,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具在鲜明的时代特征。 【解析】 【详解】本题观点的选择可以依据材料的主旨:艺术作品是具有史料价值的,材料分三个角度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如何体现出了史料价值。但是本题在分析艺术作品的价值时同学们可以利用辩证的思维进行阐述,即文学作品一方面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同时文学作品又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夸张的成分,所以在使用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时一定要配合其它史料加以论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