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创新班周测历史试题
淮南一中2018级高二文科创新班 历史限时练 第l卷选择题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的剧烈变动 B. “士”这一阶层的出现 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圣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显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各种思想活跃在当时的社会舞台上,剧烈的社会变动促使“圣人”们迫切地寻求社会政治安定的方法,这是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最主要原因,故选A;“士”阶层属于奴隶主贵族阶层,并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因统治者政策的引导而导致中国的思想家关注视角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剧烈变动转型中的需要,故C项错误;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思想家关注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总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D。 3.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等信息可知齐桓公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晋文公是僭越礼制则的国君,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A项正确。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排除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不符,排除D。 4.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 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 5.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秦代儒生的方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道家、阴阳以及法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C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没有吸收佛教的思想,A错误;正统的孔孟学说属于董仲舒思想的核心,但是还吸收了其它家的思想,故B错误;秦代儒生的方术不是董仲舒新思想的组成部分,D错误。 6.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A. 主张约束君权 B. 支持君权神授 C. 迷信崇拜君权 D. 主张“大一统” 【答案】A 【解析】 材料“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天人感应”理论把天人格化,把自然界的灾异与君主统治联系在一起,一旦有灾异发生,皇帝就要审视自己的德行,看是否有不当之处。这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暴政,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天”对君主行为的监督,“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君主权力的来源,故B不符合题意。“天人感应”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权力,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大一统”,排除D。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首先要判断选项是否与材料相关,如本题的BD两项。其次要注意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如本题的C项。 7.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A. 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 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 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 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材料“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中可以看出,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西汉治国的重要依据,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是儒家的思想的地位,故BC项错误。 点睛:材料“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8.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倡导的下列主张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春秋大一统” 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三纲五常” D. 设立太学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神学化”可知,董仲舒将天与人对应起来,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9.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10.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韩愈在文化学术上贡献在于 A. 致力于复兴儒学 B. 主张儒、佛、道并重 C. 创立了理学体系 D. 提出“致良知”学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A正确;主张儒、佛、道并重与韩愈的思想主张相反,B错误;理学体系的创立是北宋的二程,C错误;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王阳明,D错误。 11.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是在于:( ) A. 世界本源之争 B. 理的内涵之争 C. 求理途径之争 D. 理气关系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龄、陆九渊主张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朱熹则是客观唯心主义,即存在求理途径的争论,故C正确;世界本源均是理,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分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理的内涵也是一致的,不是分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理气关系是朱熹的思想内容,不是双方的分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理学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 A. 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需要 B. 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 C. 吸收佛道思想更为系统 D. 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B项是儒学的发展地位,与理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不符,故错误。C项是理学的来源之一,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核心,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而成,故错误。D项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而不是理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故错误。 13.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A.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 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C. 格物致知在于明德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心”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提出和发展了“心学”的理论,而作为陆王心学代表的王阳明更是结合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强调内心反省恢复良知,故选B;A是董仲舒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C是朱熹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D是李贽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答案】C 【解析】 材料没有封建迷信得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社会开放的信息,排除B;材料中“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儒学成为官方正统的信息,排除D。 15. 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外,还在于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16.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D.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D正确;A符合黄宗羲的思想,但不属于历史意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黄宗羲是封建士大夫,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权利”,B错误;材料反映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C错误。 17.近代革命家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文中“他著的书”是指 A. 《焚书》 B. 《天下郡国利病书》 C. 《明夷待访录》 D. 《狮子吼》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可知其书中有主张民权限制君主专制的内容,《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他主张限制君权,带有民主思想的色彩,故C项正确;《焚书》是明朝中后期李贽的著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著作,主要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材料中“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不符,故B 项错误;《狮子吼》是陈天华的著作,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8.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 ) A.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 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 C.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 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说明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朝瓦解,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危机加深信息,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股取士,排除D。 19.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的中主张,他们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故B正确;A是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排除A;C是董仲舒的主张,体现了儒学神学化的色彩,排除C;D是荀子的主张,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排除D。 20. 古希腊哲学有一著名命题:“有甲乙两人被怀疑是盗贼,甲说是乙干的,乙说是甲干的。如果请你判断,他们中间谁是盗贼?”该命题有四种可能:一是甲干的,因为他平时有爱偷盗的习惯;二是乙干的,因为他困难需要偷;三是两人都参与了偷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没偷,因为偷盗人没有主动承认的习惯,而没偷盗人不需要承认。你认为,最有可能提出此命题的哲学家是 A. 柏拉图 B. 普罗泰格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个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的信息说明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意识,符合“认识万物尺度”的主张,故本题选择B项。ACD项都注重理性思维,从客观角度出发,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智者运动·普罗泰格拉思想 21.他著有《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他的名言是 A. 认识你自己 B.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可知,是古代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他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故选B项;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A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C错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D错误。 22.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该哲学思想 A. 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强调了人独立运用思考能力 C. 树立了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念 D. 冲击了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 【答案】A 【解析】 这位思想家强调“人的需要”、“没有绝对真理”,这与智者学派的主张相符,等于主张人文主义和真理为人服务这一宗旨,据此可知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本质,故选A;B是强调人的理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由于题干强调没有绝对真理,所以也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古希腊时期,天主教还没有产生,故D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所以排除D。 23.“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材料中“精神的新生”的本质内涵是 A.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B.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C. 欧洲古典文艺的复兴 D. 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 【答案】A 【解析】 “精神的新生”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故A正确。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故B错误;C只是文艺复兴的现象,排除;理性主义思想的弘扬是在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故D错误。 24.中世纪的圣母像呆板冷漠,不食人间烟火;而拉斐尔的圣母像柔美典雅,犹如现实中的母亲。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绘画技艺的成熟 B. 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C. 时代精神的改变 D. 反对宗教倡导自由民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家,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解放,与中世纪“呆板冷漠”的画风相反,显然材料中现象的变化是由于时代精神的转变,C正确;材料中现象的转变显然是精神的变化,不是绘画技艺的成熟,A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是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B错误;文艺复兴时期并不是倡导民主的思想,D错误。 2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反对君主专制 D. 主张思想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批判神权,强调人性解放和自由,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是启蒙运动的诉求,符合题意。 26.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 A.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B. 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 D. 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可知显然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C选项符合题意。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材料未说明文艺复兴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D选项排除。 27.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这表明 A. 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B. 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C. 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 “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欧洲宗教改革、思想解放的结果,而不是由于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教民有了成为教士的权利,故排除B项;虽然“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但他们信仰的依然使上帝,宗教信仰没有发生改变,故排除C项;根据“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可知欧洲宗教改革中“信仰得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故选D项。 28.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 文艺复兴使人们思想解放 B. 封建教会势力的强大 C.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D. 启蒙思想家的前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可知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C正确;文艺复兴使人们思想解放属于思想因素,A错误;封建教会势力属于社会因素,B错误;启蒙思想家的前瞻性仍然属于个人因素,并不是社会根源,D错误。 29.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 A. 三权分立 B. 天赋人权 C. 理性主义 D. 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因此“新的思维方式”是指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ABD项是政治思想,排除。 30.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A. 追求社会平等 B. 反对教会特权 C. 主张回归自然 D. 倡导权力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平等,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会,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平等,并非回归自然,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权力制约问题,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见如图。 材料二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转乾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由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千后世的一批人物。 材料三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杨荣国《论孔子思想》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阅读材料一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示意图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转乾坤一伟人”。 (3)根据材料三,评价孔子采取了什么方法?结论有何不同?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多,派别多,各派思想争鸣;继承、发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2)说明:使教育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由发展(或兴办私学或创立民办教育)。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或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思想、独创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3)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论孔子思想》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路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评价历史人物应当:避免简单贴标签,要历史地看问题。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图示孔子的思想流派发展以及墨子的思想流派发展,最后融合,庄子的思想与儒家和墨家思想融合后,法家的思想来源于荀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派别多,各思想流派具有融合兼并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由发展”和所学知识可从兴办私学、创立民办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以及推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3)方法:依据材料三“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可知是一分为二的方法。结论:依据材料三可知《论孔子思想》从落后性的角度论述孔子,依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可知从进步性论述孔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所学从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可知答案。 32.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几乎发生于同一时期,但其影响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明清之际出现的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2)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 (3)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明显的社会作用,但是这种思想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冲击。延续到中国近代,对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产生深刻影响,是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基础。 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在当时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作用,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不是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延续,而是伴随西方侵略中国,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吸收西方启蒙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救国图存的产物。所以西方民主思想才是近代中民主思想的来源。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本题材料提到,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明清之际出现的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2)本题材料提到,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 (3)本题有两种说法: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开放性试题。见仁见智即可。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明显的社会作用,但是这种思想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冲击。延续到中国近代,对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产生深刻影响,是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基础。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在当时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作用,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不是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延续,而是伴随西方侵略中国,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吸收西方启蒙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救国图存的产物。所以西方民主思想才是近代中民主思想的来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详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