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霞浦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道:“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2.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 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 A.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儒学对治国安邦的作用有限 D.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3.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A. 个人的品行成为史家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 B.“三纲五常”观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C.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D.历史学家的好恶决定历史人物应有的地位 4.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 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找出让国家转弱为强的途径。这主要说明 A.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B.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 C.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D.儒家义利观发生根本转变 5.《传习录》载:“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故此,人们修养的关键在于 A.“克己复礼” B. “致良知” C. “格物致知” D. “ 正君心” 6. 古代有一位思想家强调“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天地之化日新”,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韩非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之 7.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林则徐提出对“正经贸易者加以优待”,以打击英国鸦片贩子,争取各国商人。他认为,“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制夷,使其相向相睽(背离)”。这表明林则徐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为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而努力 C.对敌斗争讲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 D.注重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市场 8.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在此,谭嗣同强调的是 A.中体西用 B.进化原理 C.民权意识 D.君主立宪 9. 孙中山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此处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的科学社会主义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采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10.李大钊曾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11.1954年,我国确立俄语为第一外语。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并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变化 A.服务于我国内外政策调整的需要 B.直接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C.表明我国教育方针发生重大改变 D.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1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具有人文精神 D.抨击贫富差别 13.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14.图1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图1 (说明: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 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遭到摧毁 C.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D.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15.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16.“启蒙运动是致力于批判的分析,借助于观察和想象,完全以经验资料为依据,不懈地对传统确定的事实提出质疑。这种做法被称作批判方法,它源自于牛顿对科学解释方法的概括……牛顿被视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这段话旨在说明启蒙运动 A.致力于批判专制制度 B.借鉴了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C.挑战传统,质疑权威 D.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17.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建立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 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C. 立体交通网络的诞生 D.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 18.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斯塔尔夫人(1766-1817年)曾说:“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忧郁”主要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 A.社会现实的不满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赞扬 D.自由和理性的渴望 19. 1804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英雄交响曲》时,在总谱的扉页上原本写的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当得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他把标题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贝多芬这一举动表明他的 A.民族主义情怀 B.现实主义的态度 C.民主主义情感 D.个人英雄主义观 20.“他的作品客观地反映了劳动者气喘吁吁,勾勒出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画出生活的无奈与潦倒”。图2所列的文学作品中,与“他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图2 21.有学者就19世纪某重大科学成就称:“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由此推断,该学者评价的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电磁感应现象 D.细胞学说 22.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经典力学的问世 B.相对论的诞生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量子论的提出 23.有人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据此判断,该科学家的理论 A.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D.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①“对像的实体性和精神性仿佛已经渗透到着色方面的构思和处理中去而蒸发掉了。” ②“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行器求也”;“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③“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 大盂鼎 24.某同学收集到三则关于绘画风格的评论材料,如图3所示。材料①②③所对应的画种分别是 A.文人画 立体派绘画 印象派绘画 B.立体派绘画 文人画 印象派绘画 C.文人画 印象派绘画 立体派绘画 D.印象派绘画 文人画 立体派绘画 图3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规定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这样便将熟悉儒家经典与获得权力两者结合起来。科举制度使得儒家学说的传播有了制度保障,同时也因为考试的不断技术化,反倒使这种传播不断地与内容相脱离。在明清八股下的科举中,儒学已完全演化为一种道具,对于什么是儒家之理想和本性恐怕许多读书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儒学的内容日渐被固定为一些口号和语录,至于其真正的内容反而被掩蔽了,从而使思想失去了其内在的活力而走向僵化。 ——摘编自干春松《科举制度和儒家的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关系。简析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对儒学的影响。(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图4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材料二 占有大约三百八十万工人、店员的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有很大的作用。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供给产品,而且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干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 ——摘自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年9月7日) 材料三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所反映的革命道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毛泽东对哪一重大问题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探索的历史 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特质。(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摘编自(意大利)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 文化的支配权。 ——摘编自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 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自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综合 以上材料,概述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10分) 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2018.12)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D C B B D C C B A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A B B A C D B D B D 二、非选择题 25.(16分) (1)特点:以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打破世袭贵族对选官的垄断,体现公平、公正。(6分。答出3点即可。) (2)关系:儒家学说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将儒家学说与权力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儒学教育的发展,(或:推动了儒家的制度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6分) 影响: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儒学逐步沦为读书人获取功名的工具,导致儒学丧失其内在的活力,日益走向僵化和教条化。(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6.(18分) (1)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4分) (2)目的:为了保障国计民生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和训练干部;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6分) (3)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分) 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分) 特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 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任务提出相应的理论,指导革命和建设。(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7.(18分) (1)观点: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好的语言应由才识兼备的人掌握;提倡使用俗语。 (4分。答出2点即可。) (2)意义: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否定、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对欧洲精神、 文化的支配权;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新教的传播,解放了思想。(4分。答出2点即可。) (3)贡献: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当议》,并提倡使用白话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4分) 作用: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推动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利于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 (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