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据此依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可知C正确。 世袭制、分封、郡县都是与政治制度或国家有关,与题目不符合。故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2. ‎“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夫和士也是握有政权的统治者的一部分。”这说明西周(  )‎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 统治权按范围分层次划分 D. 统治阶层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夫和士也是握有政权的统治者的一部分”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的统治权按范围分层次划分,C选项符合题意。 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未体现,A选项排除。 分封制属于地方分权,B选项排除。 统治阶层维护所有人的利益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 ‎ 3. 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  )‎ A. 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 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 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 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答案】A ‎【解析】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争霸,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治秩序的主张,故A正确; 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B项; 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 ‎ 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尊王攘夷”“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 孔子面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乱世,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1.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答案】B ‎【解析】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夏朝的建立,排除。 B.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正确。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天下一大变局”的表现,不是本质内涵,排除。 D.君主专制没有取代宗法制,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的建立。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②中国古代加强统一的措施;③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变革的影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2. 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些举措的突出作用是(  )‎ A.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冗员,节约行政支出 C. 遏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 整顿吏治,保障政治清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可知,宋朝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准确把握。 ‎ 3.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答案】C ‎【解析】材料“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体现了宋代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故C正确。 材料没涉及舆论监督,排除A。 宋朝并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 材料没涉及分散相权,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要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宋朝的统治,要结合材料和宋朝的特点解答。 ‎ 1. 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B项正确。 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故C项错误。 宋朝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强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需要掌握科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朝科举制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北宋建立后,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作为中央政府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此举有利于(  )‎ A. 加强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 B. 根本变革封建官僚体制 C.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根源 D. 稳定王朝内部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的设置有利于消弱地方的经济实力,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 B项,题干现象与中央官僚制度无关,排除。 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进行分析。 ‎ 1. 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  )‎ A. 谏议制度的完善 B. 部院间矛盾尖锐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重视权力的制衡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宋神宗主张兵部负责军部日常事务,枢密院控制兵权,反映宋朝重视权力的制衡,故D正确。 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C.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A选项符合题意。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行省制并未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行省制的准确把握。 ‎ 3. 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该事件实质上反映了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是本质问题; C项不符合史实; D项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 1. 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  )‎ A. 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 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 C. 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 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项“决策”说法错误,排除。 清朝已经不存在宰相,排除B。 D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A.题干中并未涉及官僚机制的运转是否灵活,故排除; B.材料中也并未表现除封建社会的危机是否增多,故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的自主权是在不断削弱,故排除; D.由之前“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到后来“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说明皇帝管理的范围的扩大,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影响。 本题考查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 A. 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 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 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 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答案】A ‎【解析】A明朝内阁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正反映了明朝内阁对皇权的依附,正确。 BC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解题的关键信息:……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亚里土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  )‎ A. 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 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 C. 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 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 ‎【答案】A ‎【解析】“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全相信”表明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解题的关键是“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全相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 2. 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 B. 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 C. 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 D. 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而言,雅典的城市居民瞧不起乡下居民,二者在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反映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故C正确。 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材料只是体现城市居民对乡下居民不满,并非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排除B。 D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古希腊雕塑家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公共场所摆放,不用于装饰私人房屋。与雕塑作品一样,古希腊所有的建筑杰作也都是公共性的,希腊人的私人居所却简陋而朴素。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 A. 公民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 B. 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 C. 人文主义精神尚处于萌芽时期 D. 民主政治限制了公民个体意识 ‎【答案】A ‎【解析】A.材料说明古代希腊所有的雕塑作品和建筑杰作都是服务于公共设施,反映出古代公民都是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故正确; B.材料说明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公共设施,不是贵族,故排除; C.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产生,故排除; D.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是限制个体意识发展,故排除; ‎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公民的地位 本题考查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  )‎ A. 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 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 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 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可以看出罗马法以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故A项正确。 B项中的轻视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古罗马法律规定:房屋最高不得超过70尺,以防倒塌对邻居造成损害或影响邻居的阳光,特拉雅努斯帝又降为60尺,……土地荒芜而不耕种,如由別人耕种了,经两年后,土地所有权就属于耕种的人;房屋拆除后,应建筑而不建筑的,则由在其上建筑房屋的人取得该土地的所有权。这说明,在古罗马(  )‎ A. 严格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B. 所有权会因公共或社会利益受到限制 C. 鼓励私有财产的合理流动 D. 禁止因为个人私利而危及他人的利益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土地荒芜而不耕种,如由別人耕种了,经两年后,土地所有权就属于耕种的人;房屋拆除后,应建筑而不建筑的,则由在其上建筑房屋的人取得该土地的所有权”可以看出所有权会因公共或社会利益受到限制,故B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CD两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土地荒芜而不耕种,如由別人耕种了,经两年后,土地所有权就属于耕种的人;房屋拆除后,应建筑而不建筑的,则由在其上建筑房屋的人取得该土地的所有权”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  )‎ A. 古罗马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B. 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 D.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可以看出罗马法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与近代社会相契合,故C项正确。 A项中的民主不符合史实,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内容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的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顶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 A. 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B. 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C. 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D. 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答案】B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没有出现责任内阁。 B.从材料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日益受到限制,说明说君主立宪制度日益完善。 C.材料不光是规定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了,还有其他的权利,比如行政的权力,也受到了限制。 D.当时英国国王还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不是真正的虚位元首。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内容特点和确立发展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其发展过程特点。 ‎ 3.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 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一件事已经说好,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C. 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CD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应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需要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2019•百校联盟高三8月摸底考试•20)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 A. 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 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 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A.“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说明光荣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 B.材料的内容表明光荣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涉及到议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构,故B项错误; C.光荣革命没有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项错误; D.君主立宪制是通过《权利法案》逐步确立的,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光荣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光荣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光荣革命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 A. 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C. 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D. 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A.体现了英国政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并没有说英国政体里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材料没有涉及到资产阶级革命。 C.材料没有体现出以王权为核心。 D.从材料中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可以看出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发展特征和内容特点来分析材料。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 它起源于13世纪的《大宪章》和议会制度, 17世纪《权利法案》颁布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初步确立。 18世纪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使国王的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组织形式形成。 伴随着19世纪两党制的发展和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选举权,君主立宪制走向深化。 总之,从横向看,英国的制度发展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初步确立,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几个过程; ‎ 从纵向来看,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实际上是国家权力重心的不断下移即由君主转移到议会,由议会转移到人民的过程。 ‎ 1. ‎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 A. 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 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C. 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 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答案】D ‎【解析】“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说明首相自行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不准其他阁员“越级行事”,居高临下,全面控制内阁及下属各部,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故D正确; 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故A错误;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内阁首相。按惯例首相兼任内阁首席财政大臣。在内阁出现早期,首相多由贵族议员出任,后来是下院议员任首相者居多。近百年来,首相只来自下院已成惯例。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议会多数党领袖,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控制着国家的统治大权。 ‎ 2. 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美国实行”两院制”(  )‎ A. 消除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 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 C. 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相互妥协 D. 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D ‎【解析】A.南北战争是州权主义的体现,故“消除了”表述不当,排除A; B.材料体现“两院制”是妥协的产物,无法体现分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排除B; C.参议院的议员每州两名符合小州的意愿,而众议院的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符合大州的意愿,排除C。 D.材料反映关于参众两院议员名额的分配,平衡了大小州的利益,有利于消除矛盾,促成共识的达成,从而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 3.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 A. 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 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 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 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答案】C ‎【解析】A.以违宪为由对政府官员的政令进行否决的应该是最高法院,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参议院没有权利弹劾州长,州长的弹劾只能由州议会,故排除; ‎ C.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可以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故正确; D.总统没有权利要求州议会弹劾州长,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侧重于考查的是美国总统的权力。 本题考查对美国总统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1875年,国民议会在2月至7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第三共和的宪法1875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B. 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 C. 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 D. 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建已经完成 ‎【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曲折的历程。 B.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是法兰西共和政体最后确立的标志,从材料中有三部法律合起来,可以看出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和妥协。 C.各阶层的说法太绝对。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并不表明民主政体构建完成。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共和政体,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共和政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法兰西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B. 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C.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 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法国政府强化国民的共和意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需要掌握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考查对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 A.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 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 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答案】B ‎【解析】A.美国没有军国主义传统,故A项与设问不符,错误。 B.材料强调德国宪法借鉴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点和美国相同,故B项正确。 C.美国没有国王,故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 D.是德国宪法的特点,而美国则是实行三权分立,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国家结构,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国家结构的特点来分析 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熟悉《德意志帝国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得益于美国”,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 1.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德国(  )‎ A. 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 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 C. 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 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 ‎【答案】D ‎【解析】A.德意志代议制度确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故A项错误; B.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 C.德国经济危机出现是1929-1933年,故C项错误。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民众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正是民众抗议政府越宪法体现,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 2. 据统计,1871-1914年,德国共派出了548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大使级外交官更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属于高级贵族或旧的乡村贵族,只有派驻巴黎的舍恩男爵来自贵族化的工业家家庭”;非贵族出身者只能担任其中无关紧要的职位。材料可以说明统一后的德国(  )‎ A. 外交事务上全为容克贵族垄断 B. 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 C. 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为准 D. 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 ‎【答案】D ‎【解析】A.“外交事务上全为容克贵族垄断”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 B.材料并未反映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故B错误; C.“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为准”说法也过于绝对,故C错误。 D.材料“548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反映了统一后的德国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德国政体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德国政体的缺陷和影响。 ‎ 3. ‎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便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1872‎ 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这一特点主要基于德国(  )‎ A. 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 B. 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 C. 原有工业基础的雄厚 D. 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 ‎【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的应该是德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发展,他与当时德国要求政治上的统一是密切结合的。 B.材料体现不出德国军国主义传统对经济的影响。 C.德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并不雄厚。 D.德国在统一之前没有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只是希望国家统一。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德国统一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德国统一的背景,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 1. 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 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 C. 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 D. 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首相对皇帝负责 ‎【答案】A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英国的国家元首为英国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故A错误,符合题意; B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 2.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的《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各个法案的相关内容,侧重于考查的是通过法案的内容推导出法案的名称。 本题考查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统治的 50‎ 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或九年(公元 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一一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蠡《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举措,依据材料一“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可以得出汉武帝的举措是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依据材料二“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一一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可以得出明太祖的举措是废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本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问的举措和措施可知,共同特征是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制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故答案为: (1)汉武帝的举措: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 明太祖的举措:废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共同特征: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制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和共同特征。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汉武帝和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本题考查对汉武帝和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九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材料二: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成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 ‎【答案】‎ ‎【小题1】(1)差异:根据“三公”“九寺”等可知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根据“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根据“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得出中国围绕相权开展,根据“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得出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根据“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得出中国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体现权力制衡;根据“‘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得出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根据“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得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 (2)影响:联系英国机构改革的特点,分析得出影响,可分别从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和办事效率、进政治民主化、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好、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奠定实践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 (1)差异: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中国围绕削弱相权开展,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中国以加强皇权为中心,英国体现权力制衡;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 (2)影响: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和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中国和英国机构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