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上高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材料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材料的意思是讲求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这是儒家的思想,故A正确;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材料表达的意思无关,故B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和材料表达的意思无关,排除C;法家的思想主张是反对礼制,重视法律,和材料表达的意思无关,D错误。 2.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下列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 以礼服人 B. 自然无为 C. 安之若素 D. 见义勇为 【答案】B 【解析】此段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材料体现出自然无为思想,故选B;A是儒家思想,排除;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 有观点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这种说法: A. 成为皇权至上的理依据 B. 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说明国家命运取决于天 D. 有利于人们充分开发自然 【答案】B 【解析】材料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说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B正确;君权神授成为皇权至上的理论依据,排除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4. 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 本质上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 实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思想是通过对宋明理学的继承的批判,这也在本质上反映了儒学思想的新发展,C正确;黄宗羲的主张是对明亡原因的总结,材料无法体现明末清初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排除A;材料强调,由于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因此只能通过扩大相权、限制君权等方式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也反映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B错误;在明清时期,宋明理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D错误。 5.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的“独社会”的含义是 A.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趋衰落 C.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兴起 D.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独特社会”的含义就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答案选A;B说法错误;C还没有开始;D是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6.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 宗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灌 D.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答案】D 【解析】伦理中心主义指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伦理价值判断来解释自然现象,“天人感应”即属于其表现之一,僧一行以伦理价值解释自然现象,影响科学判断,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天文观测技术落后”,排除C。 7.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通俗易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体现了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不是所有朝代都是大一统,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而是世俗化的趋势,故B项错误;“句式灵活、通俗易懂”也不能体现理性化的思想诉求,故C项错误。故选D。 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南宋一位文学家词作的评价是“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A. 李清照 B. 柳永 C. 苏轼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南宋一位文学家词作”“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中可以得出这是宋代豪放派的词人,AB是婉约派;C是北宋;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9. 有学者在评论古希腊某一哲学命题时说:“(它将)一切内容、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据材料可知,此“命题”是: A. “人是城邦的动物”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认识你自己”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B 【解析】“一切内容、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的意思是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是没有的,也就是说人的意识决定着事物存在与否,这符合“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B项正确;A强调公民意识,CD强调教育、知识和美德的作用,与材料中的观点不符,故排除。 10. 马丁·路德说:“我们凡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在平信徒和神父、贵族和主教以及属灵的和属世的之间,确无差别”。由此可见,他 A. 旨在否定宗教的权威 B. 提出了民主政治主张 C. 表达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D. 彻底否定了神学理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都是君王”“确无差别”体现了平等思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市民阶层要求平等的体现,C项正确;尽管路德的主张中有否定教皇权威的一面,但此材料的主旨不在于着重否定教皇的权威,而在于强调平等性,A项错误;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提出民主政治的主张,B项错误;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也是信教徒,不可能彻底否定神学理论,D项错误。 11. 如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该材料揭示出 A.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B. 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中国 C. 国人仍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 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观念 【答案】D ..................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要突出“市场”概念,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串起整个专题的内容,明确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过程。二要注意总结规律,如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从资本、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通过知识迁移了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 12.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 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 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 学习西方的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 引导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服饰是一个时期社会风貌的体现。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3年”,这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所以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选B。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提倡穿西服、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 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以服饰的变化入题,以服饰的解放来配合当时改革开放大潮,立意新颖。本题可采用采用社会史观来分析。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从平民视角,以与人民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小角度来彰显社会进步。通常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1911年,辛亥革命后; 第三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13. “拿破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倘若接受了这项发明,他或许已战胜了英国。法国土兵已站在英国海滩上了。”“这项发明”是指( )。 A.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 富尔顿的汽船 C. 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D. 诺贝尔的炸药 【答案】B 【解析】从“拿破仑”可知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从“英国海滩”可知应该是航海工具,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间,在海上交通方面的发明是富尔顿的汽船,因此选B;AC不符合海上交通工具,排除;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拿破仑”“法国士兵已站在英国海滩上了”,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分析解答。 14.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准确理解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问世的共同意义。A项和B项是进化论问世的意义,D项是经典力创立的意义。只有C项符合题意。进化论提供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相对论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观察世界,量子论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爱观察世界。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世界·近代以来世界的、文艺术·物理的重大进展及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名师点睛】量子论诞生的意义: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15. 有人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据此判断,该科学家的理论 A.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 B. 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C.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D. 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答案】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结合所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内容分析解答。 16.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 用。伏尔泰推崇儒学是因为 A. 儒学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 B.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西欧 C. 法国教会和王权强大,专制统治腐朽 D. 法国传教土对中国文化的宣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这是针对欧洲教会渗透入生活方方面面而特意指出的;科举制“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肯定了科举制在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下层人民有机会进入上层。伏尔泰实际上是要借此反对法国封建君主专制中的三级会议制度,抨击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7-18世纪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欧,B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紧扣关键信息结合所学法国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 17.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 戏剧 B. 绘画 C. 书法 D. 杂技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受时空限制具有场景虚拟化的特征,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结合所学戏剧的艺术特点分析解答。 18. 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 “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 “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 C.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 “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可知人物画不仅追求外在的貌,跟要追求内在的品质,即神韵;C也是这个意思,所以C正确;A项“振笔直遂”指提起笔来一举完成;D项“钩勒工细,良工苦心”指画画反复起稿、描画,都与郑绩的评论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发展 19.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C.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就有割地赔款的内容,故A错误;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前后,故C错误;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D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转入制度层面,故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政体 20. 世纪初美国作家欧文创作的小说《瑞普范温克尔》讲述了一个美国农民,进山偶然醉酒,回家一看,时间已20载。作者通过瑞普那看似荒唐的遭遇反映了独立革命前后北美大陆上乡村淳朴的社会状况。这种创作风格属于: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作者关注到社会现实,以自己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这个美国农民,可见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B正确;新古典主义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现代主义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ACD不符合材料创作风格,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山偶然醉酒,回家一看,时间已20载”,结合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分析解答。 21. 1931年,斯沃普向胡佛建议将全国工商业强制动员进联邦控制下的贸易协会,以管制物价和生产,指导贸易经营活动。胡佛指责该计划是“法西斯主义”。这表明胡佛: A. 已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 B. 赞同由政府来管制生产 C. 维护企业经营的自主性 D. 反对政府进行任何干预 【答案】C 【解析】斯沃普的建议是想依靠贸易协会直接管制生产,其意图在于使政府的行政权力深入到企业经营中,这违背了自由放任政策规定,故胡佛指责其是“法西斯主义”,表明胡佛主张企业应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应破坏企业的自由,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赞同”与材料核心意思相悖;D项,胡佛并不反对政府的干预,而且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故D项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强制动员”“管制”“指导”“指责”可以直接得出胡佛的态度。 22. 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 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 A. 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 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C. 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 D. 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社会福利以政府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这是国家福利政策调整的表现,D正确;材料要求雇主为雇员承担疾病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的开支,减少了社会福利的责任,B错误;雇主尽管要为雇员承担更多的津贴,但可以通过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来得到补偿,所以没有增加雇主的税收负担,排除C。 23.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 B. 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 C. 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D. 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困难,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撤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就是要以减少干预来改变“滞胀”局面,故A项正确;B中“物价持续下滑”错误,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不是解决工人生活困难问题,排除C;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困难,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79年”“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结合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解答。 24. 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 B. 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 C. 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非常态”的各种措施,“非常态”是适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身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以这种看法只能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5.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A. 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 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 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D.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得出是企图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恐惧”,故A项正确;租借、租让工业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改革主要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不是加强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用市场管理经济的方式,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0分,共计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一素王一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則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宣扬“道统说”的实质,并说明宋明理学与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 外儒内法;具有唯心主义的神学倾向;辩证分析认得行为和神化君主 成因: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提升君主地位 (2)实质:说明程朱理学的正统性和儒学的主导地位 不同之处: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3)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影响:增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則出发”得出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根据“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分析得出辩证分析认得行为和神化君主;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唯心主义的神学倾向。 成因:根据所学可知,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提升君主地位。 (2)实质:根据“‘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可知“道统说”的实质是说明程朱理学的正统性和儒学的主导地位。 不同之处:根据“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得出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根据“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和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3)原因:根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原因。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欧洲出现“中国热”,增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蔡元培(1868-1940)淅江绍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莫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说:“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沟通文理,废科设系,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4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根据材料,概括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办学思想。分析其办学思想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1)贡献:制定教育政策、法规﹔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提出五育教育和儿童教育主张。出发点:育人、爱国。 (2)办学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 【解析】(1)贡献:根据“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概括得出。 出发点:根据“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得出育人、爱国。 (2)办学思想:根据“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办学思想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影响:可从促进思想解放和中国文化进步方面分析。 28.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枝、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答案】(1)媒介: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2)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关系: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结合所学概括得出:殖民掠夺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2)问题:根据“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概括得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关系:结合所学,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中国家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