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11月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11月月考文科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 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 2.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孝子们割股千年,清代的《江南通志》记载了 2000 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多达 500 个以上。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社会鼓励 B.儒家思想尊崇孝道 C.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 D.“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 3.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4.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5.唐代服饰多浓艳鲜丽之色,宋代则趋向保守拘谨。当时许多士人提倡服饰要简洁、质朴,反对奢靡豪华。南宋高宗甚至强调:“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华,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唐宋之际服饰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 A. 宋代国家积贫积弱 B. 理学思想的浸染渗透 C. 统治者的喜好决定 D. 城市工商业高度繁荣 6.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促进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的古希腊先哲是 A. 普罗塔戈拉 B. 苏格拉底 C. 巫里士多德 D. 柏拉图 7.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A.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 B. 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 C. 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D. 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 8.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 A. “开明专制” B. 天赋人权 C. 思想启蒙 D. 权力分立 9.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请欣赏如图所示四种文字:秦朝时期的主要书写文字应该是 A. B. C. D. 10.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扬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扬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11.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 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因素 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 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3.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14.古希腊某位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15.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16.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17.法国启蒙思想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因为 A.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思想,影响深远 B.适应了当时反封建特权,反宗教神学的要求 C.适应了资产阶级实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需要 D.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和夺取政权的需要 18.《全球通史》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材料叙述的是 A.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情景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情景 19.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和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旅的25%,这个国家在此时段内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以下是他对近代以来科学中心转移顺序的研究。根据你的判断,表中数码代表的国家依次应为 A.意大利、西班牙、英国 B.英国、德国、美国 C.西班牙、德国、英国 D.意大利、英国、美国 20. “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着重于‘自我感受’和‘ 自我表现’。这种潮流被称为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21.(18分)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发轫时期,周公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荀子、孟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渐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身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行,揭示个人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基本原则。否定神性,肯定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 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8 分) 22.(22分)材料一: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 1899年至1903 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姚中国《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进行了哪些政治努力。(8)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贡献。(8)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二年级文科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C B A C D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B C C D C D C 21、【答案】(18分) (1)社会背景: 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达;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代议制完善,人权意识增强。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 (,西方5分,中国5分,学生答出一个要点可得2分,最高不超过10分) (2)不同: 1、在理论思想和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 2、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 3、在德育思想具体方面: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重视自我反省内心; 4、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公民,中国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和规范的人。 (8分,答出两点不同即可得满分) 22、【答案】(22分)[] (1)主导因素: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 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 梁启超的个人际遇等 (写出3点即可得6分,学生写出一个要点得3分) (2)努力: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 为维护民主共和做了一系列努力; 晚年和共产党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 (写出3点即可得8分,学生写出一个要点得3分) (3)举例: 结合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初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创立了政治协商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三大民主制度;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难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的探索,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写出3点即可得8分,学生写出一个要点得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