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的。)‎ ‎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3.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4.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6.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些故事情节跟长安的“市”有关。以下场景在剧中不会出现的是(   )‎ - 13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 C."市"门按时开关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7.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8."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9.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10.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11.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1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 13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5.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 这说明(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形成 ‎17.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插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 13 -‎ ‎18.“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话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在四个世纪(1500一1900)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 A.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D.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19.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麦哲伦、达·伽马      B.哥伦布、达·伽马 C.哥伦布、迪亚士       D.迪亚士、麦哲伦 ‎20.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思将这一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属于下图所示资本原始积累特点最典型的国家是(   )‎ ‎ ‎ A.荷兰    B.英国    C.俄国    D.美国 ‎21.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 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都受“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 C.都受到民国政府的政策扶植   D.都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22.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的重压        B.外国资本的侵蚀 C.封建官府的排挤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23.16-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成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殖民霸权不断转移 ‎ - 13 -‎ B.英国国力超过西班牙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D.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 ‎24.某《英汉词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25.如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 ‎ A.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26.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 、“大型商业公司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美国 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意大利、法国、荷兰 ‎2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8.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 13 -‎ ‎29.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30.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 ‎31.(18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 13 -‎ ‎⑴.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3分) ⑵.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⑶.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0分)‎ ‎32.(22分)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瑞蚨祥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瑞蚨祥创办之初可能面临哪些阻碍?(6分) ⑵.材料二中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在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⑶.从瑞蚨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6分)‎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 13 -‎ ‎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豪强大族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豪强大族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豪强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势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不恰当,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分离;D项中的“经济手段”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手段。‎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织造尚松江, 浆染尚芜湖”可见明代区域经济有所发展,因此“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记载的是亳州只有两家能织出“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的轻纱,所以他们两家“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目的是防止自己的技术外传,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BCD不选。‎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宋代在土地政策上“不抑兼并”,因此使土地兼并加重,大量自耕农破产,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中央集权弱化与历史事实正好相反,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流民问题严重与战争或灾害有关;C项土地兼并缓和与实际正好相反。‎ ‎6.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汉武大帝。汉代没有突破市坊的限制。因此,B项是应是出现在宋代.‎ - 13 -‎ ‎7.答案:D 解析:《稽山行》描写了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景。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故D 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 ‎8.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对商人的活动进行限制,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它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物,在战国时期有利于秦国国力的迅速提升,这种观念与小农经济密切相连,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尚未基本瓦解,所以认为此时重农抑商观念基本瓦解的说法是错误的。‎ ‎9.答案:D 解析:材料先说"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然后进一步指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很明显,这突出了商品经济对租彻关系的影响,而租钿关系属于封建生产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到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A项错误;而B项只是概括了 "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这一句话,不全面,故B项错误;C项只是与"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相对应,也不全面,故C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汉初的商人不能“衣丝乘车”,但后来商人突破了这一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商业发展和商人实力壮大,政府的原有规制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11.答案:D 解析: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12.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地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坊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A项错误;土地集中不等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曲辕犁等的使用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并非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由“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知是指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故选C项。‎ - 13 -‎ ‎14.答案:C 解析:“选择了陆地”实际上即指中国放弃海洋,表现为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能力和对同一类历史事件的判断比较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作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对动世界的转型,而达伽马之辈的远洋航行却促进了世界的变化。从题干“最能从根本上解决”可知本题要回答根本原因。在回答根源或者根本原因时需注意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中国当时仍为小农经济,而西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工商业发达。这种经济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影响的差别。而A,C,D不是根本原因。综上,本题选B。‎ ‎16.答案:C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等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的场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只有C符合题意。A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B发生在17、18世纪殖民扩张时期。D发生在20世纪末。‎ ‎17.答案:D 解析:14~16世纪的二幅插画的风格都受到人文主义影响,不是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只是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而不是形成,另外,插画的服饰是不同的地区风貌,不能体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错误;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等就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是16世纪才开始,故C项错误;从中国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的误解到穿对了衣服,说明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此题解答时要注意提取材料当中的关键词,需要注意下列关键词“农业文明”“充满活力、扩展性文明”“世界范围”,这些信息告诉考生材料中说的应该是工业文明,联系史实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其他地区传播。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 工业革命 点评:‎ - 13 -‎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1)市场的扩大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①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②19世纪中期前后,美德日俄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殖民扩张的加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激烈.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对市场的争夺。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生产力,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殖民扩张加剧,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发现美洲的是哥伦布,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是达·伽马。B正确,所以本题选B。‎ ‎20.答案:B 解析:同时具备题中图片所示的资本原始积累四个特点尤其是圈地运动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注意区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英国圈地运动的不同。‎ ‎21.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依据所学可知,实业救国思潮出现在19世纪末,故B不合题意;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故C项错误;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二者都采用机器生产,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22.答案:A 解析:官僚资本的压榨是导致民族工业在抗战后陷入绝境的主要原因 ‎23.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认识的能力。A项是现象 B项和C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根据时间及西班牙、荷兰、英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可得出D项正确。‎ ‎2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公共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火箭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火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马车则流行于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5.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成立后,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的发展实业的法令。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实现了民族独立  ,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 - 13 -‎ ‎ 因此选择A。B只适用于辛亥革命之后“一战”,排除。C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由此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张謇,荣宗敬等一批实业家。时间不符合。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错误。‎ ‎2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掠夺来的巨额财富并没有用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用于大量购买统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导致黄金大量外流到英国等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应被称为“黄金的漏斗”;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商业和金融中心,17世纪,荷兰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地位被取代,是“新航路的受害者”;故排除BCD,A项正确。‎ ‎27.答案:C 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28.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可知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十月革命后工农联合严厉镇压地主富农,到1921年已赢得彻底胜利,故A项错误;苏俄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计划体制,与列宁讲话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出现了 “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农业集体化时期,故D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题干有效信息的解读。本段话是列宁针对余粮征(收)集制的弊端进行的评论。‎ 材料中强调投机倒把活动和正当贸易区分不开来,可知是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A项正确。 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D项与该观点相反。‎ ‎3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农民的利益不断遭到损害,B项符合题意。‎ - 13 -‎ 二、材料题 ‎31.答案: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3分)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1分)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1分)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1分)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2分)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人“蒸汽时代”; (2分)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2分) 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2分)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分)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考査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以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何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回答。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32.答案:1.阻碍:封建势力的压迫; (2分)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 (2分)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2分) 2.趋势:1912—1925年上升。(1分)原因: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鼓舞);一战时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分)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2分)趋势:1925—1949年下降。(1分)原因:日本侵华(日本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 (2分)长期的战乱:美国经济的入侵。(2分) 3.启示:民族独立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前提; (2分)政策是民族企业发展的保障; (2分)抓住机遇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关键。(言之有理即可) (2分)‎ 解析:1.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产生的,一开始就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 2.趋势根据材料中的趋势图即可得出。原因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抗战时期以及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等方面回答。 3.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获得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