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48分。答案请涂于答题卡上。)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 力图保持欧洲大陆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 B. 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 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 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答案】A 【解析】 “故意选择的孤立”反映了英国保持欧陆大国的势力均衡是刻意的,故A正确;“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主要针对欧洲大陆,不是世界,故B错误;“光荣孤立”与美国无关,故C错误;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势力并未衰落,故D错误。故选A。 2.下刊亊件収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国同盟正弅形成 ②英俄签订协约 ③英法签订协约 ④萨拉热窝亊件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在1882年,英俄签订协约在1907年,英法签订协约在190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1914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是①③②④,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点睛】英法签订协约和英俄签订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而“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3.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战初期,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他们殖民地的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实力。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演说只是为了其掩盖参战意图。所以本题选B。C、D项是日本方面为了掩盖参战意图的说法,所以排除。A项只是对表象的描述,没有看到历史事件的实质。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4.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发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一战的爆发使当时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深感失望,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最终冲破自由、民主的外衣暴露于世人面前,因此才会出现国人“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故答案为D项;1920年并未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一战后经济危机爆发于20世纪20年代末,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战争,因此,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并不能体现材料中“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旧式的政治组织没有被打破,反而有所加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点睛】结合上述相关知识,当时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感到失望,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局限性,因此当时出现了要求彻底进行社会革命的呼声。 5.下刊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有利的是: A. 《国联盟约》 B. 《四国条约》 C. 《五国条约》 D. 《九国公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是《五国海军条约》,《五国海军条约》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对英国打击最大,故答案为C项;《国联盟约》对德国打击最大,应排除A项;《四国条约》对日本打击最大,应排除B项;《九国公约》对中国打击最大,应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需要掌握《五国海军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五国海军条约》影响和选项中其他条约影响的理解。 6.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和法国外长白里安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和平奖,与之相关的条约是: A. 国联盟约 B. 《拉巴洛条约》 C. 《洛迦诺公约》 D. 《非战公约》 【答案】C 【解析】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签署《洛迦诺公约》,这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斯特莱斯曼时任德国外长,白里安时任法国外长,两者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和平奖,故C正确;国联盟约与两者无关,故A错误;《拉巴洛条约》是1922年由德国魏玛政府与苏俄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巴洛签署的条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非战公约》是1927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签署,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 7. 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 放弃中立,参加一战 B. 召开华盛顿会议 C. 签订凡尔赛和约 D. 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史实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十四点原则”。故选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十四点原则 8.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 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缓和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破坏,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导致国际关系恶化。故答案为A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是在1935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纳粹党1933年在德国上台执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二二六”兵变发生于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9.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 全面抗战开始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一是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材料中的这句话表明了这份公告发表的时间是1941年。二是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联系教材知识,这主要指的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导火线而引发的太平洋战争。把这两个信息综合在一起,答案选C。 【考点定位】抗日战争 10.二战期间,从开罗会议到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欧洲战场的局势是: ①英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 ②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③法国光复 ④易北河会师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罗会议会期为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雅尔塔会议会期为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之间。①美英军队登陆西西里岛是1943年7月,排除;②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是1944年6月,保留;③盟军进入巴黎使法国光复是1944年8月,保留;④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是1945年4月,排除;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要求,排除; 11.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他所指的是 A. 遏制理论的提出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北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希腊内战”、“反共战争”等可知是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总统要求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政府提供援助,杜鲁门主义认为“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故B项正确。遏制理论是乔治·凯南提出的,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政策、行为动机和做法以及美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建议,与材料不符,排除A。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对抗苏联,与材料不符,排除C。1949年北约建立,在军事上加强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与材料不符,排除D。 12.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的时间最早,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是在6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70年代,而美国从越南撤军时间是最晚的。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重大国际关系事件 13.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 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 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 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 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一道最佳选项题,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只有C项最为贴切,且范围最广,最不易引发争议。故选C。 【考点定位】必修一: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选修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4.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解析】 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 15. 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 福建莆田 直隶宝坻 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 192丁 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88丁 22丁 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 58丁 10丁 14丁 A. 三藩之乱 B. 准噶尔叛乱 C. 郑氏割据 D. 大兴文字狱 【答案】A 【解析】 1676年正值三藩之乱之时,当时福建处在叛军控制之下。 16.康熙“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以下能体现上述材料观点的有 ①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崇尚儒家文化、恢复科举 ③尊重喇嘛教 ④多伦会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施恩于喀尔喀”、“防备朔方”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清初康熙帝时期的巩固边疆的举措。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两项与“边疆政策”无关,排除。进一步可知,③④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帝王·康熙帝及其边疆政策 17.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 A. 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 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历史事物,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BCD三项的表述,均具有片面性,没有依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及其思想 1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的主要原因是 A. 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 B. 克伦威尔军队威望较高 C.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D. 托利党力量单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英吉利共和国建立之初,资产阶级的统治还很不稳固。爱尔兰、苏格兰等企图独立,荷兰等强敌蠢蠢欲动,国内社会也不稳定。此时资产阶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建立起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维护他们的利益,巩固革命的成果。因此克伦威尔的独裁应运而生,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使然。故答案为C项;A、B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根本、主要的原因,二项都排除;托利党1679年才成立,当时并没有此党派,排除D项。 19.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判断D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20.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你认为他这样说是因为 A. 40多次胜仗,徒有虚名,微不足道 B. 滑铁卢之战,使拿破仑前功尽弃 C. 《民法典》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拥护 D. 《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拿破仑对资产阶级的一大贡献,就是编纂《民法典》。这部由两千多条文组成的法典,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这部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还传到美洲、亚洲和非洲地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B项,战争并非拿破仑这番话的重点,而且也是他自谦之词,并非真的微不足道、前功尽弃,因此二项都排除;《民法典》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封建阶级必然反对,因此不可能受到社会各个阶级的拥护,排除C项。 21.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 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出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 A项,材料中提及因为中国工商业不发达,所有中国的社会没有像欧美国家那么多的社会矛盾,为了防止将来的中国也出现像欧美似的社会矛盾,中国要实行平均地权。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行民生主义。因此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因此B项错误。D项,材料中也没有提到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而且我们知道这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说的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反封建的不彻底,因此D错误;C项,材料中主要材料中主要说,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因此反之,实行民生主义目的就是防止社会问题,就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因此选C. 【考点定位】必修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22. 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 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A.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 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 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 印度出现盐荒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反对英国 食盐专卖法。 23.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比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24.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工人阶级却相对的日益贫困。马克思揭示这一现象原因的著作是( ) A. 《神圣家族》 B. 《德意志意识形态》 C. 《共产党宣言》 D. 《资本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此题比较简单,直接根据材料信息“巨大财富”“日益贫困”,即可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答案,即D项《资本论》,正确。ABC三项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及其《资本论》 25. 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B.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两个对立的派别 C.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D. 布尔什维主义出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即能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D项正确。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不 正确,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列宁主义 26.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俄国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AD两项,B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必修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7.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点理解“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即所有其它社会改造方法都行不通的前提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成为俄国社会进步的必然和唯一行得通的选择。 2 28.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A.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启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时代,因此A项正确。 考点:近代民主革命 点评:【解题技法】(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3)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29.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上面材料引自(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十大关系》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等,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相关内容——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故答案为D项;材材料并没有体现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排除A项;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而非经济特区,排除C项。 31. 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的名句:“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人名)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等,本题实际上考查世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其余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正确。 考点:世界近代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牛顿及其力学体系 32.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3分,第34题23分,第35题16分,共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诺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英国 德国 法国 年仹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34.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发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答案】(1)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影响: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 【解析】 【详解】(1)趋势: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将材料数据纵向对比,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原因:依据材料出处,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缩减,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即可。 (2)影响:根据材料“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可知其影响是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根据材料“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可知其影响是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根据材料“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可知其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一直推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战略。孤立针对欧洲国家而言,是指在处理与欧洲国家关系时,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盟避免卷入欧洲内部的战乱、纷争,避免承担对欧洲的义务。 门罗解释“孤立主义”时指出:美国不干预欧洲列强事物,也反对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物,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一战爆发后,美国继续推行“孤立独立”国的旗帜向欧洲各参战国出售军火与商品。直到l9l7年大战接近结束宣战,结束了“孤立主义”对外战略。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美国与欧洲争夺。但巴黎和会结束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孤立主义”在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过程中,“孤立主义”更是发展到了极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之初推行“孤立主义”对外战略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这一对外战略使美国获得了哪些利益?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原因。简述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对国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二:二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逐渐抛弃了“孤立主义”,卷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5月,美国宣布为英国军舰护航,实际上参加了对德作战。但在亚洲战场上,虽然美国宣布对日实行战略物资“禁运”,并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但并未直接对日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仍然是孤军备战。面对美国的“禁运”,日本展开和平攻势,大肆宣传要谈判解决美日矛盾。美国国会中的孤立主义者竭力鼓吹对日议和。罗斯福政府制订了“先欧后亚”——先集中力量打败德意法西斯、然后再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但是1941年l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顷刻之间美国的“孤立主义”销场匿迹“先欧后亚”战略也宣告失败。 (3)依据材料,指出二战爆发后影响美国迟迟不参加对日作战的多种因素。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太平洋战争爆发对美国国内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原因:美国综合国力无法与欧洲列强抗衡;利益:免受欧洲战争之害,有利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美国加紧向亚太、拉美扩张,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一战爆发后,大发战争财,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2)死灰复燃的原因:巴黎和会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欧洲列强的抵制而失败。发展极致的原因:使自己免受法西斯侵略之害,把法西斯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因素:日本利用和平攻势欺骗美国;美国国会中“孤立主义”者反对对日作战;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影响:国内的“孤立主义”销声匿迹,加强了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达到最大规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综合国力无法与欧洲列强抗衡;利益:根据材料“在处理与欧洲国家关系时,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盟避免卷入欧洲内部的战乱、纷争,避免承担对欧洲的义务。”可知,其利益是免受欧洲战争之害,有利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利益是美国加紧向亚太、拉美扩张,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和原料;根据材料“一战爆发后,美国继续推行 ‘孤立独立’国的旗帜向欧洲各参战国出售军火与商品。直到l9l7年大战接近结束宣战,”可知,其利益是一战爆发后,大发战争财,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2)死灰复燃的原因:根据材料“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美国与欧洲争夺。但巴黎和会结束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可知,其原因是巴黎和会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欧洲列强的抵制而失败。发展极致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避祸和反苏两个角度来分析,即使自己免受法西斯侵略之害,把法西斯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其危害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因素:根据材料“面对美国‘禁运’,日本展开和平攻势,大肆宣传要谈判解决美日矛盾。”可知,其因素是日本利用和平攻势欺骗美国;根据材料“美国国会中的孤立主义者竭力鼓吹对日议和。”可知,其因素是美国国会中的“孤立主义”者反对对日作战;根据材料“罗斯福政府制订了‘先欧后亚’——先集中力量打败德意法西斯、然后再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可知,其因素是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影响:根据材料“1941年l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顷刻之间美国的‘孤立主义’销场匿迹”可知,其影响是国内的“孤立主义”销声匿迹,加强了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根据材料“ ‘先欧后亚’战略也宣告失败。”可知,其影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达到最大规模;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中国抗日战争等角度来分析,即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35. (09福建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答案】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说明了华盛顿隐退的重要原因是推行行政首长需定期更替,以保障国家的自由民主;想回归私人生活;而材料二中文字“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说明了孙中山辞职的原因是对袁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结合二人隐退后实际所起的作用可以发现,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而孙中山可以从多角度评价,如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或者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或者是受当时的形势所迫,不能苛求。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则是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华盛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