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二)‎ 高一历史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总共50分)‎ ‎1.《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                            B.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C.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材料说明了(  )‎ A.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B.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C.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                        D.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 ‎3.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4.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  )‎ A.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                    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5.在清代前期上海地区出现了“其女子多勤苦织纴,篝灯燎火至达旦不休,终岁生资悉仰给于织作”,“妇女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农业            B.自然经济已逐渐走向解体 C.妇女参与生产提高了自身地位            D.女性屈从于夫权饱受盘剥 ‎6.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7.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说明外贸(  )‎ A.同化了东亚文明                                    B.便于亚洲迈向近代文明 C.密切了两地交流                                    D.促进了东南亚文明进步 ‎8.下表是北宋时期财政收人统计表。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 财政总收入 ‎ 农业税比重 ‎ 工商税比重 ‎ ‎977 ‎ ‎3559万贯 ‎ ‎65% ‎ ‎35% ‎ ‎1021 ‎ ‎5723万贯 ‎ ‎48% ‎ ‎52% ‎ ‎1077 ‎ ‎7070万贯 ‎ ‎30% ‎ ‎70% ‎ A.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B.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工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9.明朝中后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出现了要从区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产粮区输入大米的现象,每岁无论丰歉,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这反映出(  )‎ A.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B.新的生产关系雏形初现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0.乾隆时《澄海县志》卷二中称:“商贾贸易之所为市,远商兴贩所集,车舆辐辏,为水陆要冲,而或设官将以禁防焉,或设关口以征税焉,为镇。”这表明(  )‎ A.政府政策与市镇经济相辅相成            B.市镇经济推动了长途贩运形成 C.政府将采取措施遏制市镇经济            D.市镇经济与商业发展密切相关 ‎11.“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控制,而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  )‎ 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B.切断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 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产物            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12.我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王安石变法则主张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南宋更多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上述事例反映了(  )‎ A.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不抑官商抑制私商 C.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                        D.政府鼓励官员经商行为 ‎13.虽然明淸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14.《过境税声明》的发表和《海关税则》的制定,是“协定关税”制在中国近代的最早实施。作为清政府方谈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报告说,实行《海关税则》不会减少关税收入,“通盘合算,实属有赢无绌”。这说明清政府(  )‎ A.重视外交谈判技巧的使用                    B.现代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C.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D.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5.1843—1860年全国出口的茶叶,1843年为132958担,1853年为788127担,1860年达到910638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日益卷入国际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C.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D.茶叶产量急剧增加 ‎16.仔细观察下面图片,下列有关图1到图2演变实质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B.自然经济到商品经齐 C.男耕女织到大机器生产                        D.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 ‎17.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生产关系近代化                                    B.实行衙门式管理 C.分配方式平均化                                    D.强化封建性剥削 ‎18.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C.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的大力支持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9.下表是不同版本历史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 它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56年版 ‎ 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 岳麓书社 ‎ ‎2004年版 ‎ 表中的内容反映出(  )‎ A.历史事实的主观性                                B.历史解释的时代性 C.历史评价的随意性                                D.历史观点的统一性 ‎20.1905—1908年间,中国共设厂220家,全部资本达7319万余元,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有九家。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推行新政奖励实业发展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1.“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22.尽管有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了破记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而各地财政,也多有结余。这反映了(  )‎ A.海关税收实现自主化                            B.清政府加紧剥削民众 C.近代化运动成效显著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3.据统计从1934年1月到10月,设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向国外运出白银2.35亿元,1934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白银的走私进一步剧增,1935年仅白银向国外走私额就在1.5亿至2.3亿之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                    B.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不彻底                    D.官僚资本大肆聚敛财富 ‎24.“自工矿调整委员公迁汉以后,时局复有改变。嗣奉军事委员公委员长蒋电令,筹建战时工业,以川、黔、湘为主。当经遵将各厂继续内迁,以策后方生产之安全。”下列对“内迁”的说次正确的是(  )‎ A.内迁合理调整了全国工业布局            B.保障了后方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C.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D.内迁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 ‎25.《民族工业发展史话》中记载:1932年“荣家”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荣宗敬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吃我的和穿我的。”荣氏家族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官僚资本企业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二、材料阅读(总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 ‎ 材料二 ‎ 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它以生产技术的迟滞为其时代特征。实际上,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有重大的贡献。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红茶、白糖、生丝、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其二,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其三,手工业中机械使用的水平;其四,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际士,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期,仍然不亚于西欧,只是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西欧国家的工业才明显地超越中国。 ‎ ‎——摘编自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仍有较大进步的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 材料二 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13分)‎ ‎28.(11分)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 ‎——《汉冶萍公司》 ‎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4分) ‎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2分) ‎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3分)‎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二)‎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1—5:DCCBC 6—10:DDDCD 11—15 :ABBBA 16—20:AAABB 21—25:BCBCD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私有土地增多,从而促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从而导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出现土地买卖等,故选D项;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一种形式,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贫富差距是土地兼并、买卖的结果,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壮大得益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耕地总面积从6亿亩增至105亿亩,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大,满足了人口的增长,虽在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农业上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出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从而说明传统农业并未转型,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耕地面积扩大、高产作物广泛种植的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经济现象,并未涉及到政府鼓励开垦荒地的举措,排除A项;“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可知材料中涉及到道光年间,玉米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与选项中“康乾盛世”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除了涉及到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之外,还涉及到清朝耕地面积的扩大,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由表格可知,唐代较秦汉粮食亩产量较大增长,得益于曲辕犁、水利工程等改善,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故选C项;亩产量只有宋代较唐略有下降,之后的时期都较唐朝多,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出现翻车等,以及炼钢技术提高有利于耕犁,排除B项;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政府重视农业以及风力水车等工具的改进等,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可知明末,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而未涉及到制瓷业产品种类,排除A项;材料中民窑迅速崛起,未涉及到雇佣劳动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窑规模扩大逐渐超过官窑,而未涉及到劳动分工,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女子多勤苦织纴”“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可知,妇女参与了生产活动,再根据“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可知,妇女经过自身辛苦劳动,经济地位提高,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妇女从事生产不畏艰辛从而自立的现象,并不能体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及水平,排除A项;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与材料“清代前期”这一时间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男女皆能自立”可知,当时上海女性已不再屈从于夫权饱受盘剥,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属于专技应用,不能说明“广泛”,排除A项;“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无法知道北方的制工艺,排除B项;“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不能判断“享誉世界”,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可知由于瓷器的传入导致东南亚国家的饮食习俗得到改善,从叶子到器皿,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进步,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瓷器改变东南亚的饮食习俗,而未涉及到文化的同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促进东南亚文明进步,而未涉及到向近代文明的演进,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促进东南亚地区的文明进步,而不是强调两地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977年到1077年农业税比重下降,工商税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工商业环境较为宽松促进商业繁荣,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排除A项;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外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输入大米……不下数百万石”‎ 体现明朝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区域生产的不同,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买卖关系不体现雇佣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耕织分离,故谈不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乾隆”、“商贾贸易”、“关口以征税”可知当时市镇的兴起与商业贸易、交通和政府职能相关,故选D项;政府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但“相辅相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长途贩运”是明清商帮的典型特点,与市镇经济无关,排除B项;政府“遏制”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白银……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可知白银对政府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进而会打破政府对货币的垄断权,故选A项;白银货币化“切断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这种说法过于武断,且不切合实际,因为白银货币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政府滥发货币,但专制政府的权力过大,其抑制作用必然有限,排除B项;白银货币化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不是民间私有资本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及明朝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自战国以来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王安石变法则主张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南宋更多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古代政府不抑制官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故C项错误;发展官商,并不等于鼓励官员经商,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中国通过赔款和鸦片贸易,大量白银外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中国传统手工业水平高,抵制了外国商品的流入,使得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故B项正确;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被打破,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与材料“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不符,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在中英《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清政府谈判代表丝毫不懂得近代外交技巧的运用,故A项错误;在1840年前后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中国,是根本无力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进行市场竞争的,耆英所谓的沾沾自喜不过“天朝上国”又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罢了,故B项正确;耆英的沾沾自喜和懵懂无知,恰恰是没有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中被迫放弃而非主动放弃的,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卷入国际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材料中1843—1860年全国茶叶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就是其结果之一,故选A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产品日趋商品化是材料所描述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1843—1860年全国出口的茶叶数量剧增,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茶叶产量的增加并不是其主要原因,且茶叶产量急剧增加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图一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图二为“蒸汽机模型”,体现了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中国古代也有商品经济,B项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C选项是表面现象,与“实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农业到工业的转变,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普遍“雇佣”劳动,工资基本上“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加班”“加资”等表明洋务派的经营活动具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故选A项;衙门式管理与“雇佣”不符,排除B项;工资按技术高低定和加班加酬的做法,不是平均分配,排除C项;雇佣关系表明不是强化封建性剥削,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反应了中国社会性质,既有外国的特权,又要防止国内的欺压,故选A项;“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没有说明自身的问题,排除B项;“船头悬挂英国旗”不是外国支持的结果,而是防止国内欺压的畸形结果,排除C项;“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不是其软弱的结果,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 仔细研读材料可知,1956年的历史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与当时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关,而2004年的历史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而且更加客观,这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有关,因此,这反映出了历史解释的时代性,故选B项;历史事实本身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但历史解释会带有主观性,排除A项;历史评价的结论跟多种因素有关,但并不能因为结论不同就认定其具有随意性,排除C项;历史观点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的,因此并不具有统一性,排除D项。‎ ‎20.【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结束,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厂矿、资本猛增,与清末新政中的奖励实业相关,故B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可得出他们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可得出他们与最先进的制度打交道,也是最早把新事物引入中国的人,对中国的近代化是有促进作用的,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这里提到了买办的形成,但没有说明其后来的发展是否形成民族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可其主要作用为经济活动服务,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到辛亥年时,中国海关税收仍被帝国主义控制,没有实现自主化,故A项错误;由于庚子赔款的压力促使清政府加紧剥削民众,但材料强调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都在增加,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据材料“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而各地财政,也多有结余”可知,虽然有外来侵略加剧,但近代中国的经济仍在曲折中发展,经济近代化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晚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不能全面概括经济发展的原因,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34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白银的走私进一步剧增”,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下,美国等国放弃金本位制,从而导致全球经济秩序混乱,殖民国家与殖民地之间冲突加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白银外流,而非强调中国进出口情况,排除A项;依所学,1935年底,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而是白银外流,未涉及到官僚资本敛财,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由材料“时局复有改变”、“筹建战时工业”可知,当时为了支援抗战,民族企业由沿海内迁,适应了抗战的需求,故选C项;内迁主要目的是保护民族工业,工业布局仍存在不合理性,排除A项;民族企业发展的目的是“支援抗战”,根据国家需要进行调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1932年时处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荣氏家族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故选D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在甲午战后,排除A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是在民国初年,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有抑制作用,排除C项。‎ ‎26.【答案】(1)变化: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形式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式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 ‎(2)原因: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工匠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生产领域扩大;并且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根据材料一“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改良,地位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一“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结合所学,出现手工工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2)根据材料二“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商业进步推动了手工业的革新;根据材料二“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外市场扩大,成为手工业发展的动力;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工匠制度的改革、以及工匠的自身努力推动手工业的技术进步;根据所学,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农业持续发展、人口的增长都为手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7.【答案】(1)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处于优势(或“主导”)地位;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到高峰(或“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6分,每点2分,若答“发展过程起伏波动”也可得2分)原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6分,每点2分) ‎ ‎(2)变化: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6分,每点2分,若答“西方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外贸易”或“中国失去贸易自主权”也可得2分)影响: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7分,若答“以棉纺织等行业为生的许多城乡手工业者破产”也可得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比对可知出口商品是制成品,而进口商品是初级品,得出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处于优势(或“主导”)地位;据材料一“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广;据材料一“该时期(宋朝)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得出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到高峰(或“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据材料一“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得出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第二小问原因,我们在答原因时,首先要基于已经答出的上一小问“特点”的答案,出口商品都是制成品是因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达,得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代海外贸易发达,与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高超有关,从而得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明代海外贸易下降与明朝政府收敛的海禁政策先关,得出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从而得出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近代中外贸易受控于外国,从而得出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影响,结合上一小问“变化”的答案,再结合所学,从而得出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据材料二“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并结合所学,从而得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据材料二“在出口货物中,以荼、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从而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28.【答案】(1)标志:洋务运动。(1分) ‎ 特点:在外国侵略下起步;侧重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于封建统治集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任答3点,3分) ‎ ‎(2)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发展近代工业认识不一;存在抵触心理。(任答2点,2分) ‎ ‎(3)时段:1912—1919年。(1分) ‎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分) ‎ ‎(4)因素:列强侵略、思想观念、国内政局、世界形势等。(任答3点,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教材可知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洋务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以得出在外国侵略下起步,结合材料“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可以得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另外结合教材可知洋务运动侧重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于封建统治集团等。 ‎ ‎(2)结合材料二中的“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可以得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结合材料二中的“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可以得出对发展近代工业认识不一,存在抵触心理。 ‎ ‎(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表格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到时段是1912—1919年;第二小问结合这一阶段国外和国内的背景,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 ‎ ‎(4)结合本题(1)、(3)的答案,可以得出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为列强侵略、思想观念、国内政局、世界形势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