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2.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3、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4、王阳明在《传习录》 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强调( )。 A. 格物致知 B.内心反省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 5、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6、《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 ) A.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 B. 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C. 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 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7、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8、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B.人文精神出现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智者能言善辩 9、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 A.不承认罗马教廷 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把新教作为国教 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10、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后果.这说明启蒙思想家们( ) A.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强调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C.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D.认为理性会使人们生活更幸福 11、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材料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影响的广泛性超过文艺复兴 B.只影响到欧洲社会贫困阶层 C.与文艺复兴的性质截然不同 D.以无神论对抗罗马教皇统治 12、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一样表达了对理性的崇拜,而他的《爱弥尔》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 A.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13、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1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 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 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 15、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16、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 A. 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17、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18、从1949年到1978年的将近三十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髙。这是由于人们误把“一大、二公、三纯”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着眼于( ) A.“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 B.“什么是社会主义” C.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D.“怎样管好中国共产党” 19、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 A.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20、中世纪的基督教自然神学认为:凭靠人的理性从各种自然现象通过类比而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包括牛顿在内科学家都坚信这种中世纪的神学观。据此推断( ) A. 基督教神学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B. 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神学启示 C. 近代科学注重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D. 近代科学强化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21、某中学一位科幻爱好者阿文写了一部话剧——《神奇的历程》。剧中讲述了年轻英俊的清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生艾科学在光神(实为光速)的帮助下见到了心目中的女神——王昭君,当他看到王昭君时,发现她还是那么的年轻漂亮,于是在惊叹她靓丽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敬慕之情。假设此情景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是哪种理论( ) A.牛顿力学体系 B.量子理论 C.进化论 D.相对论 22、20世纪末以来,中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这意味着中国( ) A. 国防力量增强,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 发展航天技术冲击了两极格局 C. 打破美、俄对载人航天技术的垄断 D.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3、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 A. 浪漫主义 B. 现代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古典主义 24、“它不受传统理论如结构形式、选材角度、人物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束缚,完全听命于写作的自然节奏或作家的随心所欲,带有浓重的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甚至颓废主义色彩。” 符合此风格的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等待戈多》 C.《大卫·科波菲尔》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文签署领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67年奕訢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奕訢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穷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材料三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这一状况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纲领已经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工农服务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工矿地区和大城市都是生产发展先进的地区的教育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要快一点。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编制颁发了全国教育建设计划,东北地区流行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从1952年调整院系、设置专业一年多,高等教育部已组织高校教师译出以工科为主的苏联教学大纲700种,分发各校应用。 —摘编自苏渭昌、雷克啸《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共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特点。(9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肇始于16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改革是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通过改革,挽救了陷入危机的基督教,也挽救了黑暗中的欧洲,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郭继荣、白靖宇主编《西方文化简史》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补充、肯定、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6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年春期3月月考 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AACBB BCABB AABCB CABDA DCAB 二、材料题 25、(25分) (1)日本:制定较为完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义务教育和全民教育;重视法制保障;教育内容全面、广泛。(6分,任答3点即可) 中国:内部分歧明显(顽固派阻挠改革);侧重于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主要侧重语言、军亊技术等方面)。(4分) (2)都面临内忧外患;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都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6分) (3)(9分)特点:①有重点、有针对性,体现计划性;②借鉴苏联经验,为工农服务,政治性(意识形态)色彩突出;③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注意实用性;④突出扫盲教育,提高大众知识文化水平。 26、(12分) 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角度1:认同。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打破了天主教会对欧洲民众的神学束缚,传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新教派提出的新的宗教观点,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潮流,为基督教的延续提供了空间。 角度2:不认同。宗教改革借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天主教会,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没有直接发展。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和新的政治设计;宗教改革还引发了欧洲的宗教战争。宗教改革并不否定上帝和宗教,虽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但树立了新教的宗教权威。 角度3:综合以上两个角度。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首先应提炼材料观点,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结合史实辩证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27、(15分)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