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凯里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反映了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今山西 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 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东部 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 A. 王族 B. 功臣 C. 帝王后代 D. 贤能的平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其它被分封的有功臣、先代贵族,故A正确;B、C、不是主体,B、C错误;D与材料无关。‎ ‎2.在中国的很多自然村一般只有一个姓氏,村民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后代.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如村名则有大李村、高家庄、刘家湾、大路徐家等。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因素是 A.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礼乐制度的推行 C. 地理环境的制约 D. 宗法观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中国的很多自然村一般只有一个姓氏,村民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后代.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如村名则有大李村、高家庄、刘家湾、大路徐家等”可知,自然村的村民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后代,且村名都与姓氏有关,这是宗法观念的影响表现,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A错误;据所学可知,礼乐制度的特点强调等级观念,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材料与地理环境无关,C错误。‎ ‎3.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C. 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 重用侍从建立“中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防止丞相“不自觉地越位”,即丞相越权,设置了御史大夫来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汉代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故A项错误;明升暗降丞相地位并不是秦始皇的措施,故C项错误;汉武帝重用侍从建立“中朝”,故D项错误。‎ ‎4.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以下关于郡县制说法正确的是 A. 秦朝才开始出现郡县等新的行政区划形式 B. 郡县的长官都是由丞相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C.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D. 郡县制建立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C正确;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郡县等行政区划形式,A错误;郡县的长官都是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B说法错误;郡县制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说法错误。‎ ‎【点睛】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是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5.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记载 出处 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十月一日庚子,孔子生 ‎《春秋·公羊传》,成书于西汉景帝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子氏……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 ‎《史记·孔子世家》,成书于西汉武帝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 A. 《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 B. 《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 C.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 D.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故推断出说法最可信,A项说法错误,排除;《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推断出说法可信与否,关键应该看史料是否真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排除C;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 ‎6.“(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各地),并督监察御史。”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据此可知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B. 刺史制形成于汉文帝时期 C. 刺史大都是由丞相兼任 D. 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各地),并督监察御史。”可知,汉文帝在位时期派丞相巡查各地,并督查郡监察御史;而汉武帝时期废诸郡监察御史,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每部(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A正确;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每部(州)始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故刺史制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B错误;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级别不高,故C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刺史的职责是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而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D说法错误。‎ ‎【点睛】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每部(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刺史级别不够,但监察时代表中央,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7.汉代在规定王侯、公卿、御史、将军及郡守才有察举资格的同时,要求朝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不得察举为孝廉。这一要求 A. 旨在规范官员任职资格 B. 意在保证察举制贯彻执行 C. 利于杜绝门阀恩荫现象 D 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在规定王侯、公卿、将军及郡守才有察举资格的同时,要求朝中高级官员子弟不得察举为孝廉。有利于杜绝门阀恩荫现象,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垄断选官用人权力,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旨规范官员任职资格而是规范察举官的资格,故A错误;材料是对察举制的察举官资格和防止高官子弟任人唯亲,主旨不是在保证察举制贯彻执行,故B错误;察举制目的是将地方人才收归中央,但是因为举荐官安插亲信,实际上选官用人权力被地方郡守、王侯公卿控制,故D错误。‎ ‎8.唐太宗曾定下制度:“中书、门下及三品官人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唐太宗定下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三权分立,分化相权以加强君权 B. 提高谏官和史官地位 C. 以制度约束高层权力,减少失误 D. 规范官员的奏事程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的意思是利用谏官、史官来监督官员,显然是利用制度约束高层权力,以减少失误,C正确;唐朝并不实行三权分立,A错误;材料中是利用谏官和史官来约束高官的权力,不是提高谏官和史官地位,B错误;规范官员的奏事程序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内涵,D错误。‎ ‎9.唐人沈既济说:“隋文帝……不欲权分,罢州郡之辟,废乡里之举,内外一命,悉归吏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 A. 主要标准孝廉 B. 选官权在地方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采用等级授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罢州郡之辟,废乡里之举,内外一命,悉归吏曹”可以看出,唐朝在选官方面将权力收归“吏曹”即选部,这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A项,汉朝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材料反映的是隋朝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负责选官的“吏曹”隶属于中央,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是否“采用等级授职”,排除。‎ ‎10.公元963年,北宋政府在江淮地区设置了包括盐业管理,以及控制对茶叶销售的专卖等为主要职责的转运使一职,965年“置诸路转运使”,以后又使转运使逐渐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的设置表明 A. 宋朝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 转运使逐渐有监督知州之责 C. 宋朝地方分权矛盾得到缓解 D. 转运使在当时地位举足轻重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转运使逐渐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通判对知州具有监督职责,故B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错在“缓解”;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转运使的地位,故D项排除。‎ ‎1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行省与郡县无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2.钱穆先生指出,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因而“其官仍以尚书(正一品)为重”,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 A. 朝野普遍认为阁臣头衔无足轻重 B. 六部尚书掌握朝廷的实际决策权 C. 明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 D. 明朝六部尚书逐渐沦为内阁属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大学士的署衙被称为“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而六部是法定的中枢机构,故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认为”,且不符合史实;明朝朝廷的实际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内阁始终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D项错误。‎ ‎13.清代《黄巢经世文续编》中记载:“然寰中上谕,有不曰内阁承发奉行者乎?寰中奏牍,有不曰内阁抄出者乎?六科领事,赴军机处乎?赴内阁乎?”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清代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 B. 军机大臣上传下达没有实权 C. 雍正帝时内阁与军机处争权夺利 D. 军机处越来越不被皇帝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六科领事,赴军机处乎?赴内阁乎?”说明六部奏事是上奏内阁还是军机处,犹豫不决,说明清代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导致六部奏事的矛盾,A正确;材料不是单纯说明军机大臣的实权问题,B错误;材料不能充分说明是雍正帝时内阁与军机处争权夺利,C错误;材料说明内阁与军机处同时拥有较大的权力,D错误。‎ ‎14.按一般希腊人观念,城邦就是人,完全不是城墙和船舰本身。城邦可以在本地,也可以集体迁徙到外地,甚至可以迁移到海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公民集体是城邦的核心 B. 城邦是全体希腊人的城邦 C. 希腊城邦重视航海事业 D. 城邦可以脱离地域而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城邦可以在本地,也可以集体迁徙到外地,甚至可以迁移到海上”可知,城邦可以随着公民的移动而移动,这是因为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A正确;据所学可知,希腊城邦的特点之一是小国寡民,而希腊是一地理观念,B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邦可以随着公民的移动而移动,甚至可以迁移到海上;但没有体现希腊城邦重视航海事业,C错误;据材料“城邦可以在本地,也可以集体迁徙到外地,甚至可以迁移到海上”可知城邦不可以脱离地域而存在,D说法错误。‎ ‎15.下表反映了雅典梭伦改革时期一机构的运作方式。该机构最有可能是 年龄 年满30岁 身份 公民 财产 无财产限制 行使权力方式 抽签参与,用鹅卵石和表决圆板进行投票 A. 十将军委员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公民陪审法庭 D. 公民大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此机构有年龄限制,没有财产限制,通过抽签参与,用鹅卵石和表决圆板进行投票“结合所学可知,此机构应是公民陪审法庭,行使权力方式是通过投票决定处理方式,C正确;据所学可知,十将军委员会是选举产生,而不是抽签参与,A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是抽签方式产生,但没有年龄限制,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每个公民都是公民大会的成员,与材料不符,D错误。‎ ‎16.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平等地享有立法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大会议案通过自由发言或激烈辩论的方式,最后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投票或举手表决。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直接民主 C. 法律至上 D. 权力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平等地享有立法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大会议案通过自由发言或激烈辩论的方式,最后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投票或举手表决。”可知,凡20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平等地享有立法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直接民主,B正确;据材料“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平等地享有立法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可知,材料没有涉及轮番而治,A错误;C、D均与题意不符。‎ ‎17.公元前5世纪中叶之前,罗马的法律——主要是由不成文的习惯法执掌,全为贵族的祭司团垄断,遇有讼争,贵族的司法人员徇情枉法,平民遭受欺凌,加以高利贷盛行,其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役制迫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为此,平民的反抗 A. 基本推翻了奴隶制 B. 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界限 C. 使习惯法被废除 D. 推动了成文法的诞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中叶之前,罗马的法律——主要是由不成文的习惯法执掌,全为贵族的祭司团垄断,遇有讼争,贵族的司法人员徇情枉法,平民遭受欺凌……”可知,在习惯法下,由于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权益,迫于平民的强大压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颁布了《十二铜表法》,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发展,没有涉及奴隶制的推翻,A与材料无关;成文法的颁布,并没有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界限,B错误;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故C错误。‎ ‎18.罗马共和国渐被建成为一个“帝国”,逐渐向所有在当时为罗马人所知的民族开放并且在法的指导下开展与其他一切民族的关系。这里的“法”是指古代罗马的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罗马共和国渐被建成为一个‘帝国’,逐渐向所有在当时为罗马人所知的民族开放并且在法的指导下开展与其他一切民族的关系”可知,随着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渡,罗马公民法也发展为万民法,成为指导开展与罗马境内其他一切民族关系的法律,D正确;据材料可知其强调的是罗马法适用的范围,而不是罗马法的形式,A、B与题意不符;据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适用的是罗马公民,而材料强调的是指导开展与罗马境内其他一切民族关系的法律,故C错误。‎ ‎【点睛】公民法适用的是罗马公民;而万民法适用的是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19.有学者指出,从一开始,罗马法即对所有人开放,人们在罗马法的引导下生存发展,寻求正义,罗马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该学者强调罗马法具有 A. 包容性和世界性 B. 内统一性 C. 公平性和普遍性 D. 自然法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罗马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可知,罗马法具有其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正义性,为世界人民所借鉴,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公平,C错误;D与材料无关。‎ ‎20.观察漫画,这反映了 A.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B. 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英国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完善 D. 英王地位未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漫画中的文字“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是国家的元首、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教会的最高领袖,是国家的象征,但“统而不治”,故B正确;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图片没有涉及,A错误;据所学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一种,据图片没有涉及英国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完善,C错误;据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确立前英王实行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英王“统而不治”,故其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D错误。‎ ‎【点睛】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21.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材料所述 A. 反映了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 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 表明英国代议制最终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是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B正确;A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英国的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故“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D 错误。‎ ‎22.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选举制的改革。推动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 欧洲革命的冲击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光荣革命”的完成 D. 议会结构不合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选举制的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选举制的改革,B正确;据所学可知,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发生也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A不是根本原因;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完成,C与材料时间不符;议会结构不合理是议会改革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 ‎23.建国之初,美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由州政府与乡镇政府管理的国家,多数民众认为“统治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不想有一个管理他们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基于此,美国建立了 A. 共和制 B. 总统制 C. 邦联制 D. 联邦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建国之初”、“由州政府与乡镇政府管理的国家”、“不想有一个管理他们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的中央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权力,而州政府权力很大,这是”邦联制“的特点,C正确;共和制的特点是民主选举,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总统制的特点是政府的权力中心在总统,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联邦制是中央政府有强有力的权力,同时给各州一定的权力,与材料不符,D错误。‎ ‎24.麦迪逊极力主张将“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重要保障”麦迪逊在此强调 A. 政府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 B. 美国实行联邦制取代邦联制 C. 代议制政府确保人民民主的充分实现 D. 美国应该实行两党竞争执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重要保障”可知,麦迪逊主张将权力分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然后政府的权力结构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并互相制衡,来保障人民的权力,A正确;B片面;据材料“……然后把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分权与制衡”,C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无关。‎ ‎25.在建国之初《邦联条例》签署之时,州权主义者在美国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但是随着邦联政府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理性地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这实际上是因为 A. 美国政治违背民主的普遍原则 B. 邦联体制难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C.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各州独立建国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建国之初《邦联条例》签署之时,州权主义者在美国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但是随着邦联政府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理性地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可知,美国建国之初,州权主义(邦联制)有着很大的市场,建立了邦联制;但随着美国邦联制问题的暴露,人们认识到必须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符合题意;A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美国建国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问题,C说法不准确;据材料“在建国之初《邦联条例》签署之时,州权主义者在美国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但是随着邦联政府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理性地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可知,美国建国之初,州权主义(邦联制)有着很大的市场,建立了邦联制;但随着美国邦联制问题的暴露,美国最终建立了联邦制,故D说法错误。‎ ‎26.易中天中说:“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A. 说明美国制度不断创新 B. 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C. 强调1787年宪法不完善 D. 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自颁布以来没有改动,这说明美国宪法相对稳定,B正确;据所学可知,美国自成立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制度,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自颁布以来没有改动,这说明美国宪法相对稳定,没有评价其是否完善,C、D错误。‎ ‎27.麦克马洪当选法国总统后,支持建立教权主义的“道德秩序”,让拥护君主政体者占据政府大部分部长的席位,并直接干预议会甚至逼迫共和派的总理西蒙辞职。这说明法国 A. 共和制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 B. 大革命最为彻底和成功 C.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D. 政体远离了人民的设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麦克马洪当选法国总统后……让拥护君主政体者占据政府大部分部长的席位,并直接干预议会甚至逼迫共和派的总理西蒙辞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国共和政体建立后,保皇派麦克马洪当选法国总统,但总统仍有相当大的权力,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国大革命的内容,B与材料不符;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制,其经济基础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说法错误;材料没有评价法国政体,D与材料无关。‎ ‎28.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年),众议院被解散1次,内阁改选108次。这反映了法国 A. 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 B. 总统掌握着国家行政大权 C.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点 D.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故材料“众议院被解散1次,内阁改选108次”符合《1875年宪法》的规定,这是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点,C正确;据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这是保皇派占有强大的政治势力表现,而不能说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A错误;据所学可知,法国总统和内阁掌握行政权,但内阁对参议院负责,B说法不准确;D与题意无关。‎ ‎2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议会没有实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德意志 A. 两院制议会拥有实质性立法权 B. 资产阶级在统一后获得权力较小 C 中央政府不具备掌握财政大权 D. 帝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领导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议会没有实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可知,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实权,故B说法符合题意;据材料“……议会没有实权……”可知,A说法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D均与材料无关。‎ ‎30.1878年,德国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以从政治上打压资产阶级,但同时鼓励资本主义发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这说明当时德国 A. 确立了无产阶级统治 B. 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制度 C. 具有资本主义的传统 D. 保留浓厚殖民扩张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德国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以从政治上打压资产阶级,但同时鼓励资本主义发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1878年的德国既从政治上打压资产阶级,但同时又鼓励资本主义发展,这说明此时的德国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制度,而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B正确;据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A错误;据所学可知,德国是传统的封建国家,C错误;D与材料无关。‎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摘编自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并说明秦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长期存在的两对矛盾和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答案】(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解析】‎ ‎【详解】(1)表现: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在中央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据所学可知,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据所学可知明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导致皇帝政务缠身;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矛盾:据所学可知秦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长期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最后被废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完美”之处: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是不流血、妥协。办法:据所学可知,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可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等角度回答。‎ ‎32.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摘编自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摘编自《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举措不能保持持久威慑力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答案】(1)措施:舆论监督,制度监督。(答到具体的制度也可酌情给分)‎ 原因: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受制于皇权(或为专制主义服务,或专制主义的障碍)。‎ 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2)实践:将国家主仅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三权分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 ‎【解析】‎ ‎【详解】(1)措施:据材料“。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可知,实行舆论监督;据材料“西周……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等信息可知,实行制度监督。‎ 原因: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受制于皇权,监察制度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启示: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当然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 ‎(2)实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宪法理念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所以美国宪法将国家主仅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