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半期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学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非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2.《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 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 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 3.图1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烨。这些农具的使用 图1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1 / 11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等级观念的消亡 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平民政治的发展 5.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 6.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发展壮大 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7.明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皆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化表明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B.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 C.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 D.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 8.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政府税收显著增加 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9.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 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0.中国商办企业最早出现于1865年前后,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业、进口替代工业等行业领域,分布地域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A.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高 B.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1 / 11 C.在民族工业中占据主导 D.成为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组成部分 11.1908年建成的南京浦口火车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变迁。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 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宝成铁路 D.青藏铁路 12.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扭亏为盈。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 A.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 B.经营管理方式决定洋务企业发展速度 C.洋务运动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破产 D.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13.“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895年后上海人口激增是由于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自然经济瓦解彻底 C.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城市功能发生变化 14.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15.图3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11 / 11 图3 A.美、英、日 B.英、日、美 C.英、美、日 D.日、英、美 16.1914—1922年,外资在华企业平均利润27%左右。1920年在华外资企业共有7375家,比1913年增长了近一倍,外资企业总资本相当于华资产业资本的2.3倍。由此可知当时 A.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B.实业救国思潮已经过时 C.民族资本发展受到挤压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17.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彻底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 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18.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增加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表明 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 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 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 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 19.图4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 图4 A.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 B.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C.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 2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有关“三面红旗”的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11 / 11 A.“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C.“三面红旗”使“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D.“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高速度 21.1962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国施工基建项目压缩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同1961年相比减少了40%;五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计划指标,同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轻工业下降26%。这些做法 A.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 B.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暂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D.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22.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23.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作法 A.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 D.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 24.1993年,我国对“八五计划(1991~1995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党中央做出上述调整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遇到了重重阻力 B.国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 C.已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国民经济比例极不协调 25.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1 / 11 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6.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幵,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A.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B.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C.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D.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27.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28.18世纪时,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认为新大陆气候和环境的不良特征使那里的生物退化和低劣;荷兰学者德波认为,克里奥尔人(美洲土生白人)缺乏不屈不挠的精神,智力和体力均过早衰退。这些观点可能 A.促使美洲大量向外移民 B.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C.激化英法在北美的矛盾 D.成为殖民统治的借口 29.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5所示。由此可知 1700~1800年纺织业发明数量 图5 A.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11 / 11 C.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30.英国1851年的原棉消费量大约相当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 A.工业革命完成 B.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贫富差距加大 D.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31.19世纪中后期,英国给进入英国及其殖民地内的德国仿制英国品牌的次货打上“德国制造”的商标,结果,后来此商标却成为了制作精巧和质量优良的标志。这一变化表明 A.英国丧失了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B.英国缺乏打造自己品牌的意识 C.德国工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步 D.德国注重维护自主品牌的地位 32.“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 A.全球史观 B.现代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33题19分,34题17分,35题16分,共52分。 33.(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政府下令鼓励海外商船来中国贸易,外商可在沿海港口和内地的商业城市经商和定居。唐政府还在广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北宋中期,在广州、杭州、明州三地“市舶司”基础上,又在泉州、密州增设市舶司。南宋绍兴末年的外贸税收达200多万贯,超过北宋最高年份的一倍以上。明代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清康熙年间曾解除禁海政策。但到乾隆时,清廷下禁令,外国商船逐步集中收泊于粤海关进行贸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1 / 11 材料二 1895年,清廷电谕各省督抚为“添设各处口岸”等事宜出谋划策。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岳州等三地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清廷正式颁布上谕,宣布“广开口岸”,并要求各督抚不得将商埠“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此后,清政府先后开放三十余处商埠,其中沿海有8处,沿江有4处,内陆有8处,东三省有16处。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开辟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党的十七大会议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更是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201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成立。 ——摘编在靳诺、杨凤城主编《中国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自开商埠”的历史背景及作用。(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3分) 11 / 11 34.(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服不锦绮”“服布素”。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自天顺、成化后,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是屡见不鲜,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7分) 11 / 11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要注意的问题。(6分) 35.(16分)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核心国与外围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变化,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一一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英国消费的五分之四的小麦和五分之二的肉类都是进口的。另一方面,不少亚非拉国家已经习惯于满足欧洲某一特定国家,有时是某一特定工业的需求,到1913年时它们已经无法与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甚至无法与自己的近邻打交道了。 ——卡·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11 / 11 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呈现不同状况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部分亚非拉国家丧失经济独立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4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4分) 11 /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