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 A.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宗法制进一步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2.据《周礼》载,周王召见诸侯之时,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时揖”礼;向同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举的“天揖”礼。材料的现象源于 A.世袭制 B.宗法观念 C.分封制 D.禅让思想 3.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 B.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 4.西汉后期,外戚多担任大司马辅佐朝政,其权力在丞相之上,皇帝左右之臣如侍中、中常侍等职位也常由外戚担任。东汉和帝以后,这些职位逐渐由宦官专任,桓帝时由外戚担任的侍中不再留居禁中(皇帝所居宫内),中常侍则处侍中之任。这从实质上说明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丞相权力 B.借助了外戚势力以巩固统治 C.皇帝与外戚的矛盾逐渐加深 D.宦官擅权严重威胁君主统治 5.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年598年)分科考试,当时仅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由五品以上京官和刺史等荐举考生。这说明在隋朝 A.门阀地主垄断官吏选拔 B.人才选拔方式较以往有创新 C.科举对官员有等级限制 D.分科考试消除了门阀特权 6.唐代是谏官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除典型的谏官谏议大夫外,在门下省和中书省也有众多谏官,而且出现了谏官的专门机构“谏院”。这反映了唐代 A.政令执行时有不畅 B.政治决策初具近代色彩 C.官吏腐败非常严重 D.政治决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7.学者许有壬在评价元代的行政机构时说:“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材料说明 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互为表里 B.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元代在地方推行两级行政机构 D.行省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 8.儒家的灾异理论认为自然界的灾异与皇帝的作为有很大的联系。魏晋以来,皇帝通常以罪己的方式应对灾异事件;而到了清朝,皇帝则经常利用灾异督责大臣,痛斥官员的恶行。这种变化表明清朝 A.专制制度腐败日趋严重 B.儒家伦理对君主的约束力弱化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D.皇帝推卸政治管理失误的责任 9.据记载,乾隆以前的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只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时扩大到了各部院衙门等,几乎涉及中央所有的要害部门。此变化 A.使皇权受到军机处压制 B.说明军机处职能开始转变 C.实现了中央权力的平衡 D.仍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反映 10.有学者指出:“ 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这位学者强调中英战争 A.是新旧生产方式冲突的结果 B.说明英国国力强于中国 C.是一场贸易竞争 D.是由欧洲列强整体发动 11. 1871年,左宗棠说:“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这表明当时他主张 A.拒签《马关条约》 B.收复新疆保障国家安全 C.驱逐新疆的俄军 D.新疆建行省以加强国防 12.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英国在华势力被日俄排挤 B.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 C.英国侵略中国失去优势地位 D.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动 13. 1907年,以满族留日学生为主在东京、北京创办的《大同报》及《北京大同日报》,以提倡“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为宗旨。这有利于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B.促成革命阵营团结 C.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D.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14. 1937年初,国民党将军蒋百里在其编著的《国防论》扉页题词中说:“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表现了他 A.意在振奋民族斗争精神 B.认可国共两党合作 C.期盼国共合作的成功 D.希望化解中日矛盾 15.洪仁轩在禁止使用奴婢时说:“禁溺子女,不得已难养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这表明洪仁轩 A.决心破除封建制度 B.施政设想中有人本主义色彩 C.希望实现人人平等 D.承认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 16.某学者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时说:“共和政体是外国的、空洞的仿制品,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土壤中毫无根基。”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 A.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阶级 B.专制主义仍深深植根于绝大部分国民的头脑中 C.袁世凯篡夺了资产阶级政权 D.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与辛亥革命的目标格格不入 17.李大钊认为.五四精神除含有反抗强权世界,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外,还包含与民众结合、从事实际斗争的实践精神。材料表明五四运动 A.是中国第一次反侵略的成功 B.是学生领导的爱国运动 C.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助推了中国反侵略进程 18.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在回忆录中写道:“渡过金沙江以后,在战略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比较有利的局势。首先是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剿部队,通往北方的道路畅通无阻了。”这表明李德 A.主动纠正了“左”倾错误 B.支持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C.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 D.承认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误 19.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曾风趣地说:“民主也成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他一个假戏真演。”这反映了当时 A.蒋介石放弃了民主谈判 B.国内和平形势复杂 C.国共两党谈判破裂 D.国民党乘机发动了内战 20.三大战役以后,毛泽东指出:“用战斗去解决敌人,仍然是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和必须准备的。”同时,“按照北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增加了……这种方法于我军、于人民是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免伤亡和破坏。”材料中毛泽东强调解放全中国 A.必须坚决与国民党战斗到底 B.采取武装暴力方式最好 C.需要争取全国广大人民支持 D.要确保全国人民的利益 21.《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B.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 C.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 D.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22.下面为1901年日本八幡钢铁厂钢铁产量占日本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八幡钢铁厂的比例),其原料主要是从中国掠夺的湖北大冶铁矿石。这从侧面说明 A.日本推行外向型经济 B.中国的工业原料出口已经占比较大 C.日本铁矿资源的贫乏 D.甲午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道: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这一思想 A.是日本封建势力复辟的表现 B.加速了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C.使日本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 D.打破了西方国家殖民垄断地位 24.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对材料中的“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开始反思民族文化缺陷 B.改变了人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C.实现了救亡图存的政治目标 D.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 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材料二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了对日本近代战争史有多处篡改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甲午海战”不再是由日本向中国发起突袭,九一八事变也简单地变成了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侵略华北”被改成“进出华北”,“南京大屠杀”中的“屠杀”二字被抹掉,起因也竟然变成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90年代中期后,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活动沉渣泛起,政界、财界、教育界、舆论界、文化界、学界的右翼势力相互配合呼应。 一《战后日本关于民间认罪的不完全记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对待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的影响。(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商周时代的国家,我们常称为宗法制国家。它是家族的扩大,是血缘关系的政治化。或反过来说也一样,是政治关系的血缘化。这种国家统一的体制起源于家族之间的征服战争。获胜的家族便成为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主人。天子是获胜家族的宗主,所以是被征服土地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希腊城邦初期,国王及其家族虽然有尊显的地位,但却没有成为城邦的唯一主人。部落内部平等和公有观念普遍延续下来,城邦属于全邦各部落人民,而不是某个家族。每个家族的代表即家长在城邦形成后都享有政治权利,具有公民身份,代表自己的家族参与城邦管理。 ——摘编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解读材料,提取一条有关“天子与人民关系”的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桑弘羊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所以朝廷必须掌握可靠的财政收入来源。他在改革中谏言汉武帝,指出“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在《盐铁论》中,桑弘羊说:“大汉辖内之天南地北,若无商贾所臻,则万物无所值也;商贾可累万金,皆于商道逐利而致;足民非井田一处,富国非农本一方。”公元前113年,桑弘羊向汉武帝谏言,提出彻底整顿货币秩序的一揽子建议。至此,五铢钱成为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币制改革的成功使朝廷的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也巩固了西汉朝廷的政治统治。此外,军事开支有了充分保障,也鼓舞了对匈奴作战的汉军将士,取得对匈奴战事的连连胜利。 ——摘编自吴兴彬《汉代传奇人物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发微》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桑弘羊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桑弘羊改革的意义。(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下面是俄、英、法、德四国发展比较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农民无偿得到土地和从贵族地主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谓赎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地主对农民肆意掠夺的过程。据各省不完全统计,这些地区有3326.8万俄亩土地,按18 54年到1865年的市价计算,份地的地价为5.44亿卢布,而实际上份地的赎买价格为8. 67亿卢布,这样,地主所得到的赎金超过市价59%,多达3.23亿卢布。 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0多万农民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机械被广泛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发展。 ——《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与英法德三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8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B 6.D 7.A 8.B 9.D 10.A 11.B 12.B 13.C 14.A 15.B 16.B 17.D 18.C 19.B 20.D 21.B 22.D 23.B 24.D 25.(1)理解: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 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6分) (2)态度:否认侵略的史实,并且篡改教科书。(3分) 影响:加剧了日本与曾经被其侵略过的国家的矛盾,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有 损日本的国际形象。(4分) 26.示例: 信息:商周时代的人民是天子的臣民或家臣。(4分) 原因:商周时代,中国属于农耕经济,是宗法等级社会,家国同构;天子是绝对的宗主,是最高 统治者。(8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主要内容:统一货币,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流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宏观意识。(4分) 主张:政府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重农”不一定必须“抑商”。(4分) (2)意义:有利于打破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为赢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条件。(4分, 答出两点即可) 28.(1)不同: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3分) 原因:经济上,实行农奴制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市场和自由劳动力等发展条件;政治上, 沙皇专制制度严重束缚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简评:俄国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经济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残酷的剥削,农 民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权利,政治上沙皇的封建专制制度加强。但是对农奴的经济掠夺为俄 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获得解放的农奴成为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为经济领域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