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2018
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二历史 命题: 审题: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25×2=50分) 1.陕西周原董家窖藏裘卫盉(盉:酒器),盖内刻有铭文132个字,记载了西周一个名叫矩伯的奴隶主为换取觐见周王的礼器和礼服,分两次付给了裘卫1300亩土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从中可以看出 ( ) 卫盉及其铭文拓片 A.青铜铸刻铭文成为社会风尚 B.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地位高 C.原有的社会秩序出现了动摇 D.井田制瓦解,土地买卖频繁 2. 先秦有学者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 )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B.“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C.“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D.“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3.据《汉书》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重教活动 ( ) A. 标志蜀中私家儒学教育的兴起 B. 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 C. 体现了王国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D.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是因为撰写的时代与商相隔久远,其内容的真实性常被人怀疑。甲骨文的发现,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由此可见 ( ) A.没有考古辅证的古籍必有争议 B.考古发现与古籍有互证作用 C.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D.《史记》所载都是真实可靠的 5.谱牒即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谱系的书籍。魏晋“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家之婚姻,必有谱第”,谱学研究成为风尚。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 ( ) A.重建夏商周宗法制度 B.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 C.国家分裂割据的状况 D.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学 6. 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的这一思想继承了 ( ) A.《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B.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C.汉赋的慷慨激昂、文采华丽 D.魏晋文学的抑郁隐逸 7. 宋初,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其中“知县”全称为“权知某县事”,多以京朝官或大使臣充任。北宋“知县”这一官职的设立体现了 ( ) A.天下分裂战乱频仍 B. 朝廷分权制衡的原则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8.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反映出理学家们注重 ( ) A.道法自然、修身养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和谐处世 D.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9.“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描述的是( ) A. 戏剧艺术的象征虚拟 B.诗词歌赋对仗工整 C. 思想与科技成就显著 D.文人绘画抒情达意 10.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 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11.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有以“经”为名、采用注经式编写体例的传统,例如《黄帝内经》、《周髀算经》、《神农本草经》等,这反映出古代科技 ( ) A.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 B.注重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C.受到儒家学术方法影响 D.切合生产生活的实用特征 12.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其“新”的是 ( )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 B.文学艺术,小说成主流,反封建性 C.哲学思想,进步思潮,民主性 D. 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13.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 )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形成“天朝上国”心理 C.客观上迟滞了中国近代化 D. 导致近代列强侵略中国 14. 右图所示的《遐迩贯珍》是近代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个中文期刊,在香 港、广州等地发行,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宣传和介绍,涉猎极其广泛,囊 括历史学、文学、地质及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它的创办( ) A.有利于中国人了解西方、传递讯息 B.是近代“西学东渐”开始兴起的标志 C.为林则徐编译《四洲志》提供翔实资料 D.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15.1860年前后,“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丛集沪城”,上海人口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据统计,1866年上海人口达到70万人,其中英美法租界人口就净增10万人以上。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 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6. 19世纪中期,围绕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列对洋务派与顽固派思想主张的认识,最恰当的是 ( ) A. “中体西用” B. “殊途同归” C. “志同道合” D. “立宪改良” 17.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 ) A.《辛丑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18.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 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 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D.对西学的了解认识更深入 19.下面四幅地图分别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生留学路线示意图。其中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生留学路线的是 ( ) 2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这次改革的目的是 ( ) A.顺应民心 B.抵制革命 C.认可西学 D.放弃专制 21.下表罗列了民国初年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 (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自由党 1912.3 林与乐、谢树华 “维持社会之自由,扫除共和之障碍”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章太炎、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汤化龙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自由党是民国时期最早成立的政党 B.民国初年处于政治转型的重要阶段 C.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党派纷争激烈 D.辛亥革命确立的共和制度不断完善 22.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这表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4页(共6页) 明李大钊 ( ) A.能够批判认识儒家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 C.要求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2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 ) A. 联合工农阶级,壮大革命力量 B. 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平均地权 C. 主张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 D.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经济基础 24.1927年8月,毛泽东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定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知,毛泽东 ( ) A. 萌发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 最早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主张 C. 意识到建立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D. 总结了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 25.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称赞“南方谈话”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 ) A.解决了推进改革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B.正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 D.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27、28小题,分别为20分、16分,14分,计50分。) 26.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官僚体制从秦汉起,就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制度,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中国政治的中心可以归结为选举。通过选举制度以及相应的文化,官员选拔的金字塔居然将整个社会来凝结到一起,并且利用选举保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宏观上表现有行政、监察与军事上的三权分立,微观上有相权的分割和每个部门的权限细分,以及与各个部门之间权限的模糊和相互渗透。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 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 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6 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对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这是我国引进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建立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尝试。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指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管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 ——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官僚选拔制度是怎样“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举例说明北宋时期如何实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说明1895—1898年清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 ——资中筠《士人风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材料二 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 代表作 基本主张 李贽 (1527~1602) 《藏书》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 ,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 (1313~1375) 《十日谈》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 在人间” 一一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6分) (2)比较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点及其根源。(4分)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6页(共6页)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趋势及原因。(6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冯梦龙(1574-1646),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家富藏书,辑著甚丰。《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冯梦龙把三部短篇小说集分别取名为“喻世”、“警世”、“醒世”,是要让它们发挥劝喻世人、警诫世人、唤醒世人的作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为当时一般文人所不齿,冯梦龙则认为小说的社会教育作用大过儒家经典。《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在《三言》的影响下产生,但其内容远不能与《三言》相比,不过也有一些描写手工业者和商人的作品,颇具时代特色。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冯梦龙《三言》小说在内容上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说在“为当时一般文人所不齿” 的创作环境下还能盛行的时代原因。(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