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原蓓蓓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吸收道家、阴阳等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家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A正确;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思想,故B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融合,故C错误;D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 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 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 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 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既是社会的“至上神”,董仲舒强调“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郊祭就是郊天之祭反映了对上天的敬畏,尊天地从而可以贵君权,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从而神话皇权,故选A;材料中未提到说明伦理纲常的重要性,故排除B;董仲舒的时代,儒学刚刚获得独尊的地位,不可能得到提升,故排除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4.《史记》载: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火祖”;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 A.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 C. 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D. 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是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是英雄人物与神的斗争,二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D 项正确。中国古代神话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有神论的体现,故B项错误。神话传说不可能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故C项排除。‎ ‎5.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所擅书法字体一致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并结合所学判断可得出张芝所擅书法字体是草书,四幅作品中C项是草书,故C项正确;A项是篆书,B项是隶书,D项是楷书。故排除ABD三项。‎ ‎6.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 ‎7.有学者认为中国唐代存在一批非洲黑人,理由是唐诗中有大量黑肤“昆仑奴”的描述,比如《昆仑儿》就突出了他们从海上来、黑肤、穿耳、卷发和半裸等特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很难具有史料价值,不能用唐诗考证昆仑奴的来源地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昆仑奴一定是非洲黑人 C. 非洲黑人大量被贩卖为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据此可排除昆仑奴为非洲黑人 D. 应该先判定该类唐诗的类别,如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则可推论昆仑奴大多为非洲黑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唐诗《昆仑儿》是文学作品,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但是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昆仑儿》描述的昆仑奴一定是非洲黑人,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世纪,而《昆仑儿》属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C;《昆仑儿》是文学作品,但不能通过判断诗歌的风格来肯定它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排除。所以选B ‎8.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曾对一参加科举的学子断言:“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该学子从此自称“奉旨填词”。该学子作词 A.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B. 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社会 C. 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D. 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反映出该学子的词属于婉约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学子是婉约派词人柳永,A项反映出柳永词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是指苏轼,排除;C项是指辛弃疾,排除;D项是指《诗经》,排除。‎ ‎【点睛】“风前月下”“浅斟低唱”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9.从左图到右图,反映出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10.明代王艮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据此判断,对王艮思想影响深刻的学者应该是 A. 程颐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良知还自觉”,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心学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明王艮思想受到王阳明思想影响,故C正确;程颐、朱熹不是心学代表,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AB;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D。‎ ‎11.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 ‎12.19世纪末,维新人士提出“使外国分中国,又何如中国自分(分封)”,又称分封“乃古今之公理”,“即拨乱世反之正,救元元存中国,亦未有不由于此也”。上述言论主要体现出维新派( )‎ A. 传播西学的启蒙意识 B. 勇于担当的意识 C. 激进的民主变革意识 D. 爱国救亡的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维新派认为,让外国人分割中国,何如中国自分(分封),其“即拨乱世反之正,救元元存中国,亦未有不由于此也”,由此可见其爱国救亡的意识,D项正确;A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未表明民主变革意识,C项错误。故选D。‎ ‎13.《新青年》自第2卷刊登通告:“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同时,《新青年》第1到3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此举 A. 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 B. 体现了兼容并收的原则 C. 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 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 ‎【答案】B ‎【解析】‎ ‎“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等信息说明《新青年》对来稿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原则,故选B;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青年杂志》于1915年创刊,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CD,故排除。‎ ‎14.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 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促进了民众觉醒,从而使更多的阶层参与到五四运动之中去,故D项正确;A项是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表现,排除;B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中共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故C项排除。‎ ‎15.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 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故C项正确。A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民生主义是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冲突,排除D。‎ ‎【点睛】本题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即可知道孙中山主张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方能改造中国社会。‎ ‎16.“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故B项正确;A项涉及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两项没有涉及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联系所学《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分析解答。‎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 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 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社会转型”上;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D选项时期不对,故排除。‎ ‎18.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 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 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1956年”“原子弹”“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而美苏对核武器的技术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故C 项正确。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与题干强调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国际因素不符,排除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是中国研究原子弹技术的客观原因,与题干“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不符,排除B。D项属于国内因素,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9.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是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A. 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B.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C.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主题是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变化,首先第一章节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正确;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不符合材料主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A错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C错误。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十五大,D错误。‎ ‎20.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A. 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 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 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答案】D ‎【解析】‎ 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属于科学技术,因此这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故D项正确;我国的新兴产业还没有成为经济主导,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产业,故B项错误;1992年,中国才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C项错误。‎ ‎2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尽的,外界的环境和人事常常变化,知识也不断在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这反映他的主张是:‎ A. 肯定知识即美德 B. 人不必要遵守法律判决 C. 人要追求自由平等 D. 人要不断地认识自我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知识也不断在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结合所学可知,符合苏格拉底的主张“认识你自己”,故D项正确;A材料没有涉及“美德”,排除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知识也不断在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联系所学苏格拉底的思想分析解答。‎ ‎22.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这一观点 A. 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B. 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 C. 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D. 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君主不仅掌握世俗权力,而且应该控制教会,这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故B正确;马丁·路德不反对对上帝的信仰,故A错误;1871年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C错误;马丁·路德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不可能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太夸张,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联系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2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24.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洛克 C. 康德 D. 卢梭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材料“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相符,C符合题意;伏尔泰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洛克思想的核心是分权学说,卢梭思想的核心是主权在民,社会契约,AB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之上,结合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观点主张作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应该加以区别和理解,避免知识的混淆。‎ ‎25.德国哲学家费希特(1762—1814年)曾说:“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它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有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符合这种创作思想的是 A.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印象派绘画 D. 民族主义音乐 ‎【答案】B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从内心出发,注重抒情想象和感情的抒发,材料“朝向你的内心王国”符合这一思想,属于浪漫主义文学,B正确。现实主义属于批判现实社会,A错误。印象派绘画注重光和色,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民族主义注重的是民族题材,D错误。‎ ‎26.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 A.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答案】D ‎【解析】‎ ‎《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均使人类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的只适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两部著作均未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7.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他们把比较熟悉、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因此,看来就好像一些非同寻常的敏锐灵感,以象征他们艺术未来的方式,预示了西方文明新政治制度的崩溃即将来临”。下列作品中符合该描述风格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由“ 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体现的是立体派的艺术风格,故选D;A 是浪漫主义B是现实主义,C是印象派,排除。‎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 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高,A错误;根据“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表明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普通民众乐于接受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的爵士乐,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29.下图是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漫画像。下列科学成果或预言与他的理论直接有关的是 A. 海王星的发现 B. 潮汐成因的正确解释 C. 地球平均密度和扁平率的准确计算 D. 星光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秒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漫画像是爱因斯坦,他提出相对论,阐述时空弯曲理论,D中“偏转”符合这一理论,D正确。A、B和C均属于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排除。‎ ‎30.互联网渗透率是指使用互联网的人口与总人口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网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程度。下表为1995年和2014年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 欧洲 美国 亚洲(中国除外)‎ 中国 世界其他地区 全球互联网人口 ‎1995年 ‎ ‎22%‎ ‎61%‎ ‎12%‎ ‎0%‎ ‎5%‎ ‎3500万(0.6%)‎ ‎2014年 ‎ ‎19%‎ ‎10%‎ ‎28%‎ ‎23%‎ ‎21%‎ ‎2800百万(39%)‎ 综上,关于这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A. 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 B. 亚洲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 C. 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D. 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而非当地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欧美比例下降的原因是世界互联网人口总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其比重下降,而非欧美地区发展慢,故排除A项;亚洲地区互联网人口数大幅增加,占世界互联网人口总数的比重增加,但并不能说明亚洲互联网渗透率最高,故排除B项;互联网人口多少和经济发达与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从1995年到2014年,世界互联网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故选C。‎ ‎【点睛】题干中虽然描述了互联网渗透率,但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各国家地区互联网人口数量占世界互联网人口数量的比例,而非当地的互联网渗透率。所以要区分清楚这两个比例才能对本题进行正确作答。‎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从哪些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黄宗羲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有何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原因。‎ ‎【答案】(1)君民关系:君主压迫剥削人民以满足私欲;君臣关系:君主专制,臣工盲目听命于君主;是非标准(天下治理的标准)以君主的个人意志而不是以人民的安危为治理标准;国家法律:是帝王一家之法而非是非之法。‎ ‎(2)同:都认为君主给社会带来了危害;都反对君主凌驾于社会之上;都反对专制法律;都主张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都提出了分权主张。 ‎ 异: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的方式不同:黄宗羲主张在君主制下设宰相,与君主同议国家大政。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到不同部门,实行三权分立;本质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的主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体系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原因:明末清初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发展缓慢;虽然出现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批判但本质上还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8世纪的欧洲,已经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的洗礼;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 ‎【解析】‎ ‎(1)根据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是非标准、国家法律等方面概括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即可。‎ ‎(2)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分析总结其相同点;不同点从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代表的不同的阶级利益和对君主实行限制的具体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即可。第二小问,分别从当时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及18世纪的欧洲进行对比分析。‎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核心: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2)作用:促进国共合作;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尽灭满洲民族”“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以及“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信息从“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和所学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集中全国力量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角度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