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做0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做0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1.(2016年海南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答案】(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名师点睛】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康梁维新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最大意义是思想的启蒙,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多次对其进行考查,这应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本题从题目设计上来说,第一问的解答基本紧扣材料,第二问的解答则更多地运用所学知识,题目难度不大。‎ ‎2.(2016年江苏卷)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围绕主题论述即可。‎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撰写是江苏卷的独特形式,这种命题思维较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思维能力。历史小论文结构可以从以下谋篇布局:‎ ‎(l)题目:要简洁、醒目,既能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意。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也常常用副题,作为对正题的补充。‎ ‎(2)绪论:主要导出论点。绪论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 ‎ ‎(4)结论: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3.(2016—2017学年河南南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7年11月,梁启超开始执教湖南时务学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变法维新大业。在学堂中,梁启超放言高论,无所忌惮。他当时的教学法有两面旗帜,“一是陆王派的修养论;一是借《公羊》《孟子》发挥民权的政治论”。梁启超在课堂讲授中,在学生的札记批语中,以“公羊三世说”为中心,发挥《孟子》中“民贵君轻”“诛民贼”“保民而王”“与民同乐”诸义,涉及民权、议院、总统、道德、官制、习俗等诸多敏感领域。‎ ‎——摘编自李宝红《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 材料二 倭变法以来,凡几稔矣。吾不谓其中无豪杰能者,主权势而运国机,然彼不务和其民,培其本,以待其长成而自至,乃欲用强暴,力征经营以劫夺天下……不知兵之可恃而长雄者,皆富强以后之果实。无其本而强为其实,其树不颠仆者寡矣。……华人好言倭学西法,徒见皮毛,岂苛论哉!‎ ‎——-摘编自严复《原强续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宣传西学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式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严复等人关注西学的时代背景。‎ ‎【答案】(1)方式:以中学比附西学,推进西学宣传。‎ 利:减少了西学传播的阻力;有利于国人对西学的理解。‎ 弊:往往不能传达西学的精神实质,模糊了中西学在诸多方面的本质区别。‎ ‎(2)观点:明治维新没有发展民智、民力,缺乏富强根基;日本凭借武力侵略别国必将失败;认为;中国不应该效仿明治维新。‎ 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努力寻求强国之道;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梁启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变法维新大业”、“借《公羊》《孟子》发挥民权的政治论”、“以‘公羊三世说’为中心,发挥《孟子》中‘民贵君轻’……诸义,涉及民权、议院、总统、道德、官制、习俗等诸多敏感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其方式。根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上述方式的利与弊。‎ ‎4.(2018届湖南省长沙高三暑假作业检测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材料二 ‎ ‎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触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1)指出16、17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近代化趋向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因素。‎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1)因素:明清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市民文学兴起;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的引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2)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变革中始终坚守。‎ ‎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涌入古老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面对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不变革就没有出路。各阶级各阶层发出了变革的呼声并着手实践,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革命派、激进派;从器物到制度、思想;从慢慢到迅速或激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虽然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变革中采纳吸收,但始终坚守中国内向型的民族性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中庸精神。‎ 第(2)问,论题可根据材料的第二句话得出变革,根据第三句话得出坚守,然后把它表述成一句明确的话即可。阐述时,应迁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论述变革与坚守的表现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明清小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的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观点:①小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②小说的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③小说导人以恶,破坏社会风气,有悖于传统主流思想。‎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使小说的创作盛况空前。‎ ‎(2)评价;①“中体西用”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的时代发展水平;②当时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2)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体西用”的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西学的传播、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等方面分析。‎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此之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维新思想一览表 人物 著作 部分观点摘录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天下大同”“言民权”“托古改制”……‎ 梁启超 ‎①‎ ‎“伸民权”“设议院”“兴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②‎ ‎《仁学》‎ ‎“仁以通为第一义”“宣扬维新”“破除等级,冲破网罗”……‎ 严复 ‎《天演论》‎ ‎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此以后”中的“此”的具体史实。在“此”前后外国的渗透方式有何变化?‎ ‎(2)将表中序号所标注的内容填写完整。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 ‎【答案】(1)史实: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序号:①《变法通议》 ②谭嗣同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特点:将中国传统思想(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进化论)结合起来;把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相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变法思想。‎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史实是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渗透方式即经济侵略方式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变化是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民主(或:人权);科学;打倒孔家店(或:反对封建礼教)。‎ ‎(2)“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体系的批判;具有反封建的思想解放作用;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第(1)问,依据材料“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概括得出其主张。‎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认识理解“打倒孔家店”的进步意义;据此结合所学及现实热点问题,辩证地分析评价“打倒孔家店”的主张。‎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尹宝云教授在《现代化的通病》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国家里,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事例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赞成尹教授的观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心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 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等。‎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等。‎ 社会生活:不缠足运动、剪辫运动等。‎ ‎(选取三个方面举例)‎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上从专制独裁逐步走向民主法制,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走向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从愚昧迷信逐步走向科学化、大众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