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滚动测试卷(三)岳麓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滚动测试卷(三)岳麓版必修3

滚动测试卷(三)‎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道家休养生息政策的任何信息,故B项错误;“父慈子孝”到“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体现不出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故C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D项错误。‎ ‎2.“中兴陆学,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 A.朱熹 B.李贽 C.王阳明 D.黄宗羲 答案 C 解析 朱熹属程朱理学学派,故A项错误;李贽是明末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继承,故B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主张愚夫愚妇也能获得真理,故C项正确;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家,故D项错误。‎ ‎3.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  )‎ A.市场经济的活跃 B.文化氛围的宽松 C.社会需求的强大 D.社会转型的缩影 答案 C 12‎ 解析 材料中印刷所用颜色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活跃,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说明当时社会需求量大,故C项正确;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不能体现出社会的转型,故D项错误。‎ ‎4.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5.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答案 B 解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故A项错误;据材料“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笔意奔放,体势连绵”说的是草书的结构特点,故C项错误;“真景实现,返璞归真”是一种写实的手法,故D项错误。‎ ‎6.“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商人地位得到了提高 ‎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 D.市民阶层的扩大 答案 B 解析 商业经济的繁荣,带来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明代小说的发展,可见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其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7.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 12‎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答案 D 解析 元杂剧也会涉及历史故事的演绎,但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A项错误;材料不在于突出元杂剧是否是古代戏曲的高峰,故B项错误;元杂剧呈现了世俗化、娱乐化的趋势,但是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母子”“夫妇”“朋友”可知元杂剧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故D项正确。‎ ‎8.但丁的《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琪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 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 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答案 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文艺复兴的很多作品都是宗教题材的,未提及世俗艺术的水平,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借助宗教文化宣扬人文主义体现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故D项错误。‎ ‎9.以赛亚·伯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 A.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C.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作者认为“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即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即理性精神)为启蒙运动提供自然科学条件,“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也表明科技(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支持,故D项正确。‎ ‎10.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造成社会不平等加剧——现代主义文学兴起 12‎ B.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心灵巨大创伤——浪漫主义音乐出现 C.20世纪上半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D.19世纪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印象画派出现 答案 D 解析 由于工业革命造成社会不平等加剧,艺术家把社会的黑暗丑陋的现象展现在人们眼前,现实主义艺术流行,故A项错误;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心灵巨大创伤,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迷惘,出现了反映艺术家个性、反传统的艺术手法,现代艺术产生了,故B项错误;20世纪上半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创伤,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主流的艺术形态,故C项错误。‎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聘请洋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对于能制造西洋舰船火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上述建议(  )‎ A.推动西方文化传播 B.表明国人开始学习西方 C.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 D.促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 答案 C 解析 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但由材料不能推断其是开始,故B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挑战传统夷夏观念,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故C项正确;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但并未付诸实践,故D项错误。‎ ‎12.下图中报纸创办于1897年11月,其第一号宣称:“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该报(  )‎ A.表明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特产 B.宣扬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具有开启民智和救亡图存的作用 D.说明向西方学习成为各界的共识 答案 C 12‎ 解析 该报纸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前夜,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故A项错误;该报刊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而非革命思想,故B项错误;白话文的普及有利于民智的开启,而民众危机意识的觉醒才能唤起整个社会救亡图存的意识,故C项正确;“各界的共识”,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13.陈独秀认为“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他的观点(  )‎ A.深受社会各界认同 ‎ B.颠覆了儒学正统地位 C.具有选择的策略性 ‎ D.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答案 C 解析 陈独秀的观点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关于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讨论,故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陈独秀这样的观点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背景下,是站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故C项正确;陈独秀的观点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故D项错误。‎ ‎14.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 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 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古代文学艺术得到推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宣传民主和科学,不是致力于传播古代文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古代文学的态度,不能体现为近代文学确立规范,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没有借古为今服务的特点,故D项错误。‎ ‎15.有学者评价孙中山的某纲领内容时认为: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据此判断这一纲领内容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答案 D 12‎ 解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解决民族问题,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A、B项错误;“创立民国”主张建立民国,进行民主革命,解决民权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结合所学,“平均地权”解决经济、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 ‎16.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 B.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 C.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D.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族主义早期是以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辛亥革命后是追求中华民族独立的,五四运动后是“济弱扶倾”的,所以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的目标不同,故B项正确。‎ ‎17.‎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材料中的三民主义纲领(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B.代表工农的根本利益 C.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D.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 答案 A 解析 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与材料中“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称为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相符,故A项正确。‎ ‎18.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在第二阶段,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是(  )‎ A.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C.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首次明确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答案 A 解析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后提出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故B项错误;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故C项错误;首次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国民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12‎ ‎19.学者郑永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C项正确。‎ ‎20.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1.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案 B 12‎ 解析 材料中的教育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1985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B项正确;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5年,故D项错误。‎ ‎22.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  )‎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23.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人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是在讲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是改变“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可以看出互联网部分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故C项正确;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4.某科学家在阐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说:“并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这样看来,关于‘一无所有的空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该科学家认为,广义相对论主张(  )‎ A.空间的无限性 B.空间的物质性 C.空间的微观性 D.空间的独立性 答案 B 12‎ 解析 根据题目中“关于‘一无所有的空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并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得出空间具有物质性,故B项正确;题目探讨的是某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空间的物质性的认识,并未牵涉微观性,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关于‘一无所有的空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故D项错误。‎ ‎25.“组成光束的每一个量子所拥有的能量等于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假若光子的频率大于某极限频率,则这光子拥有足够能量来使得一个电子逃逸。”这一科学论述的意义在于(  )‎ A.否定了绝对时空观 B.首次深入微观世界 C.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标志量子理论诞生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否定绝对时空观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首次深入微观世界的成就是1900年普朗克量子理论的诞生,与题意无关,故B、D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光子拥有足够能量来使得一个电子逃逸”,故C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8分)‎ 1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4分)‎ 答案 (1)矛盾: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原因: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 ‎(2)态度: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评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对待: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孔子与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姚中国《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具体表现。(6分)‎ 12‎ 答案 (1)不变:希望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变:中国采用何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 原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梁启超个人的际遇等。(至少回答两点)‎ ‎(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发动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 ‎(3)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 表现: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难题。‎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格: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 合计 综合大学 工业院校 农业院校 林业院校 医药院校 师范院校 语文院校 财经院校 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其他院校 ‎1949‎ ‎205‎ ‎49‎ ‎28‎ ‎18‎ ‎—‎ ‎22‎ ‎12‎ ‎11‎ ‎11‎ ‎7‎ ‎2‎ ‎18‎ ‎27‎ ‎1950‎ ‎193‎ ‎50‎ ‎27‎ ‎17‎ ‎—‎ ‎16‎ ‎12‎ ‎6‎ ‎12‎ ‎3‎ ‎2‎ ‎18‎ ‎20‎ ‎1951‎ ‎206‎ ‎47‎ ‎36‎ ‎15‎ ‎—‎ ‎27‎ ‎30‎ ‎8‎ ‎19‎ ‎1‎ ‎1‎ ‎18‎ ‎4‎ ‎1952‎ ‎201‎ ‎22‎ ‎43‎ ‎25‎ ‎3‎ ‎31‎ ‎33‎ ‎8‎ ‎12‎ ‎3‎ ‎2‎ ‎15‎ ‎4‎ ‎1953‎ ‎181‎ ‎14‎ ‎38‎ ‎26‎ ‎3‎ ‎29‎ ‎33‎ ‎8‎ ‎6‎ ‎4‎ ‎4‎ ‎15‎ ‎1‎ ‎1954‎ ‎188‎ ‎14‎ ‎40‎ ‎26‎ ‎3‎ ‎28‎ ‎39‎ ‎8‎ ‎5‎ ‎4‎ ‎6‎ ‎14‎ ‎1‎ ‎1955‎ ‎194‎ ‎14‎ ‎42‎ ‎26‎ ‎3‎ ‎28‎ ‎42‎ ‎8‎ ‎5‎ ‎5‎ ‎6‎ ‎14‎ ‎1‎ ‎1956‎ ‎227‎ ‎15‎ ‎48‎ ‎28‎ ‎3‎ ‎37‎ ‎55‎ ‎8‎ ‎5‎ ‎5‎ ‎6‎ ‎16‎ ‎1‎ ‎1957‎ ‎229‎ ‎17‎ ‎44‎ ‎28‎ ‎3‎ ‎37‎ ‎58‎ ‎8‎ ‎5‎ ‎5‎ ‎6‎ ‎17‎ ‎1‎ ‎——教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2‎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4分)‎ 答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表格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1:‎ 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 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趋势: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原因:国家重视;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