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卷·2019届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选修)卷·2019届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东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3分,共8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 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 ‎2、明代著名书法家陈献章以别具一格的草书闻名于世,经常用硬质的无锋秃笔写成,行笔桀骜狂放。在他看来,创作前通过静坐使心与宇宙相通,便可以“浑然与物同体”,是进行一切认知和创造的基础。据此可知,影响其创作的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3、图为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的作弊内衣。‎ 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4、南宋绍熙年间,四川眉州人程舍人,刻印了王称所著《东都事略》,在目录页上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这说明当时(   )‎ A.活字印刷得到推广 B.书商版权意识明显 C.民间文化市场繁荣 D.通俗文学作品普及 ‎5、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右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6、铜活字印书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曾经盛极一时,这大体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一致的共识。但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的紧张与铜原料的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中外学术界流行多年的传统看法难以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B.研究者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 C.历史研究的结果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 ‎8、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9、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 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 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10、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A.会通中西 B.中体西用 C.全盘西化 D.革故鼎新 ‎11、有学者认为“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论述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元”‎ ‎12、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君民共治”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13、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B.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 C.中西文化融合中碰撞的激烈性 D.近代中国探索民族独立富强的艰难性 ‎14、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15、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6、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7、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 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 D.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以“人性”反对“神性” 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 ‎19、“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圣经至上,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人民主权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王权至上 ‎20、“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21、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22、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提道:“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他给予伽利略这么高的评价的原因是(   )‎ A.揭示自由落体定律,改变了有关运动的观念 B.深刻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用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统一宇宙的运动 D.揭示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23、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24、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25、“进化生物学的新颖而出乎意料的结果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念。”有人把进化生物学的观点归纳为下列几点:‎ ‎①没有固定不变的种类,只有无止境的改变 ‎②大自然是平和协调的 ‎③一种优秀的生物,是一个能在其他生物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存活的生命形式 ‎④适应性的变化取代了美德 上述各点中正确的应该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它意识到历代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已被一扫而光;经过检验,它们被视为虚无;它们被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被看成是童稚的幻想。……宗教信仰的衰退一直没有被人觉察,因为它在暗中被进步、国家主义和名目众多的极权主义谬论的宗教信仰取代了。所有这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下面文学作品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 A.《唐璜》 B.《战争与和平》‎ C.《约翰.克里斯多夫》 D.《等待戈多》‎ ‎27、法国某位画家说:“景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周边的光线和空气不停改变,景物的外表随之改变。对我来说,周围的空气赋予了景物真实的价值。”他曾在1872年绘制了两幅《紫丁香》,分别以晴天和阴天为背景,从而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色调。与这一观点吻合的美术作品是 ‎ ‎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9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小题15分,第29小题12分,第30小题1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8、(15).“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商君书·慎法》‎ ‎  材料二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  ——《朱子语类·卷23》‎ ‎  材料三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天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非法之法”的弊端何在?黄宗羲批判“非法之法”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 ‎29、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 “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2分)‎ ‎30、(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在这些启蒙学者的眼中,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我不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各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1610—1695)《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说的“不合理的东西”指的是什么?(2分)‎ ‎(2)归纳材料二的核心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2分)‎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2分)‎ ‎(4)据材料四,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 ‎(5)读材料五,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3分)‎ 历史期中答案 一、选择题 A D D B B D C B B A D B D C D A D C C D B C B D A D C 二、非选择题 ‎28、(1)观点:依法治国。(2)理由:规范官吏;控制民众;社会和谐。(3)‎ ‎(2)理解:树立道德榜样使民众归附。(2)影响:淳朴民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3)‎ ‎(3)弊端:“非法之法”束缚政治人才的作为。(2)根本目的:批判君主专制。(1)‎ ‎(4)认识:法治为本,辅以德治。(2)‎ ‎29、(1)夷狄观: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4分)‎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2分)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 ‎(3)因素: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2分)‎ ‎30、(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2分)‎ ‎(2)核心思想: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思想。‎ ‎ 历史影响: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2分)‎ ‎(3)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 ‎ ‎ 意义: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进步作用。(2分)‎ ‎(4)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 ‎ 人民主权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足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 ‎ ‎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分)‎ ‎(5)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理学走向极端,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