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 墨翟 B. 孟轲 C. 荀况 D. 韩非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法”的重要性,这应该是法家的思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是墨家代表人物; BC两项是儒家代表人物。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 2.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 A. 唐诗 B. 写意画 C. 京剧 D. 草书 ‎【答案】C ‎【解析】“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符合京剧的特点,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京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 3. 跟随唐僖宗逃往四川的柳毗在其《家训》中写道,当时在成都看到很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印刷书籍。这些书籍应是(  )‎ A. 雕版印刷物 B. 双色印刷物 C. 泥活字印刷物 D. 木活字印刷物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印刷术最早产生于唐代的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北宋,木活字产生于元代,所以材料中所说的唐代的书籍应为雕版印刷作品,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印刷术:概况: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 ③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 1. 法国一处教堂保存了大量15世纪当地农民的遗嘱,遗嘱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主要表明15世纪法国(  )‎ A. 社会生产力日趋凋敝 B. 农民收入日趋减少 C. 教会影响力逐渐减弱 D. 教徒数量日渐减少 ‎【答案】C ‎【解析】结合时间“15世纪”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打击了天主教会,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故C正确; AB不对,此时资本主义在欧洲日益发展,排除; D不对,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是“15世纪当地农民的遗嘱,遗嘱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都是怀疑者,他们批评从古代以来认为天经地义的道理,他们都有监视的目光。”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应是(  )‎ A.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不轻易接受各种教条 B.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推翻古代以来各种定律及学说 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各种宗教仪式,尤其是天主教的教规 D. 倾向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民族主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十八世纪诸人物”实际是指启蒙思想家,本题实际上考查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都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不轻易接受各种教条,故A项正确。 B项是自然科学领域,与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无关,故B项错误。 C项是文艺复兴的表现,而且“否定各种宗教仪式”表述绝对化,如伏尔泰批判教权主义但不反对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启蒙思想家普遍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一定都反对君主政体,如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需要掌握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解题的关键是对“十八世纪诸人物”和题干材料的理解,结合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比较得出其共同点。 本题以雕塑家罗丹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使基督教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强调“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交流”,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实际上反映了人的独立性,故D正确; 马丁•路德依然信奉上帝,没有把人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也没有动摇上帝的地位,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故AC错误; 使基督徒人人平等表述不准确,B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 1. 如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 ‎ A.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A ‎【解析】图片为宋代苏轼的著名画作,文字“如其胸中蟠郁也”说明这幅画的意图在于表现画家的忧郁心境,体现出中国古代绘画的突出特征:“以形写神”,即通过外形的描绘来传递画家的精神意蕴,故答案选A。 B C D三项均突出强调形象的描绘,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考查苏轼的著名画作,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以形写神”的特点,本题即是如此;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分类;③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突出代表--文人画的特色;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西方近代美术的比较。 ‎ 2.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 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 A. 提倡“经世致用” B. 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 C.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答案】B ‎【解析】A、本题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观点,故错误; B、本题的主要意思是朝廷要有教化,那么就会形成好的风气,教化指的是德治,用德治来净化社会风气,故正确; ‎ C、材料中未强调个人社会责任的信息,故错误; D、材料中阐述的主题是德治净化社会风气,不涉及众治的问题,故错误; 故选:B。 本题以顾炎武关于廉耻的论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材料中顾炎武论述的综合理解,考查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把握,在解答题目时,要把握材料中“教化”的信息点,强化对课本信息点的把握与理解。 ‎ 1.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重视(  )‎ A. 对人类社会的研究 B. 对自然界的研究 C. 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探讨 D. 对人性的研究 ‎【答案】C ‎【解析】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重视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探讨,他强调美德即知识,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两者的共同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为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 2.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写城乡风情、社会生活状况,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 画家个人爱好 B. 宋明理学传播 C. 社会上层倡导 D. 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品经济的繁荣,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了万历时期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的活动场面,即戏台搭在街道正中,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整个街道成了演艺场所。二者具有世俗化的倾向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AC项无法体现,应排除。B项与世俗文化不符,应排除。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风俗画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内容的分析,结合两幅画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原因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考查对风俗画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 墨家 B. 纵横家 C. 法家 D. 农家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但是这在战国纷争时代,确属“逆势而动,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 1.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是(  ) ①他们的主张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②都是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出现的 ③都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 ④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都是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出现的,都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他们的主张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故①②③正确; 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④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思想。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从该材料中可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有法律就有自由 B. 必须通过法律限制政府权力 C. 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D.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答案】C ‎【解析】材料意在说明法律是为了保护和扩大人们的自由,并没有体现法律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材料也没有体现“限制政府的权力”,故AB表述不合题意,排除,C正确; 联系古代、近代的法律制度可知,法律是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洛克的思想主张,洛克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人,他主张要捍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 洛克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洛克的自由主义被美国奉为神圣,成为民族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等美国政治家,并且在美洲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响在法国则更为激烈。伏尔泰是第一个将洛克等人的思想传到法国去的人,法国后来的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都与洛克的思想不无关系。 ‎ 3.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B. 分封制遭到破坏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 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实际问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ABD三项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C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开创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 1. 伯克哈特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发现世界和发现人”--前者探索的是外部世界,是客观的;后者探索的是人的个性,是主观的。下列说法不属于后者的是(  )‎ A. 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 B. 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在《人文主义的艺术》中写道:“他们的题材是人,严肃而热情、全心全意和具有头脑的人。” C. 莎士比亚说:“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D.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答案】A ‎【解析】A项材料“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强调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题干要求“人的发现”,即探索人的个性不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 2. 柏拉图解释某一命题时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此判断该命题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理念论 D.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答案】A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中“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表明,事物呈现的样子不同取决于呈现对象的不同,换言之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取决于人们自身,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B.结合所学知识,“美德即知识”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题干中“柏拉图”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结合所学知识,“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为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故选:A。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柏拉图的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 3.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 A. 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C. 第一次论述人“生而平等” D.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答案】D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D正确; A是表明意思,不如D全面,故A错误;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的是苏格拉底,故B错误; 材料未论述人“生而平等”,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并从这样的新方法(人文主义的方法)中得出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普罗泰格拉是智者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句话的核心是万物存在与否在于人的感觉,人是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从积极意义来看,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普罗泰格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 1. 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树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是指(  )‎ A.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 D.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做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与十五大主要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决策,故D正确; A是1978年做出的决策,排除; B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排除; C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来的,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十三大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 ‎ 1. 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立的奖项是(  )‎ A. 鲁迅文学奖 B. 茅盾文学奖 C. 五个一工程 D. 老舍文学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立的奖项是鲁迅文学奖。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文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文学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唐朝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板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这说明(  )‎ A. 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B. 买卖日历成为普遍现象 C. 新技术影响了行政管理 D.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答案】A ‎【解析】“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板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民间印刷日历的发达,而不是日历的买卖,故B错误; C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 活字印刷技术出现于宋代,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印刷术:概况: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 ③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 3.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 A. 追求天下为公 B. 崇尚等级秩序 C. 主张“仁政” D. 天人感应 ‎【答案】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本质”,“克己复礼”的含义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西周之“礼”,其本质是崇尚等级制度,所以被历代统治者重视,故B项正确。 A项不是孔子的主张,应排除。 C项是孟子的主张,应排除。 D项是董仲舒的主张,应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克己复礼”的内涵。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克己复礼”的本质内涵。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对“克己复礼”的内涵的把握,考查学生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 1.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言论可能出自于(  )‎ A. 洋务派 B.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C. 马克思主义学者 D. 康梁维新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可以看出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儒家伦理纲常,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观点,故B项符合题意; 洋务派的思想是“中体西用”,故A项排除; 马克思主义者的主张是建立社会主义,故C项排除;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是实现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 2. 徽班进京后能在京扎根,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剧,主要因素有(  ) ①北京社会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②皇室等上层权贵的喜好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吸收外来艺术的成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并没有吸收外来艺术成果,故排除④。 ①②③均是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京剧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主要因素。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1916年2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提出“伦理革命”的口号时说:“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据此可知,陈独秀(  )‎ A. 认为伦理觉悟比政治觉悟重要 B. 具有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C. 批判为君主专制辩护的传统文化 D. 批判传统社会契约型伦理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陈独秀提出的伦理即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新道德。材料“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反映了陈独秀认为思想方面的觉悟比政治觉悟重要。 故选:A ‎。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切入,结合新文化运动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陈独秀关于伦理革命的主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 姓名 生卒年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 姓名 生卒年 成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6‎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开普勒 ‎1571~1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 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作用方面的不同。‎ 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 ‎【小题1】(1)通过材料归纳中西科技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及中医传统应用领域,西方则侧重于天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东西方的社会环境发展密切相关。 (2)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分析其差异出现的原因,注意根据材料比较共同点和结合明清之际的社会背景分析历史条件。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强化时期,而西方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3)从东西方科技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十六七世纪世纪中国科技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 (1)不同: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西方主要是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其成就在于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自由。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必要的动力。 (3)结论:16~17世纪中国科技从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制度。‎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十六十七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欧洲的社会特征,要求学生结合十六十七十及东西方社会的特点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科技发展,要求学生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过程特征,和中国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西方近代史十六十七世纪的社会特点,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 ‎ 1.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什么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家的地位如何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判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小题1】(1)通过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反映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民心;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思想及主张是民贵君轻和仁政。 (2)通过材料“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从根本上说,统治阶级实行的各种政策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3)通过材料“爱民必先于节用”体现朱熹主张节俭薄赋。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后来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4)通过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看出黄宗羲评判天下之乱的标准是百姓忧乐;黄宗羲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5)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看出作者都注重人民的生活,体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通过儒家思想的演化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不断融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故答案为: (1)因素:民心。思想:民贵君轻。主张:仁政。 (2)观点: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君主专制统治)。 (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在吸取佛教、道教的基础上,重新巩固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或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 ‎(5)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在整个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延伸: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②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儒学的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④儒学的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夸。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四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燕南、燕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四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夸。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2‎ ‎)第一小问,“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材料三、四都认识到了工商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故答案为: (1)不同观点: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说明问题: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2)思想主张:材料三、四都认识到了工商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 主要原因: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朱熹与李贽的思想的不同,需结合朱熹与李贽的思想来解答。 (2)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主张及原因,需结合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材料三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以上据《中国儒学史》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分别属于哪个学派?‎ 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 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其最突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这种主张在治学、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小题1】(1)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分别属于儒家,道家和法家。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把除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得儒学后来成为正统思想。 (3)朱熹认为达到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内心自信,知行合一,致良知就行。 (4)明清之际,出现了活跃的儒家思想,政治主张是抨击君主专制,在治学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在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故答案为: (1)儒、道、法。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朱熹:格物致知;王守仁:知行合一、致良知。 (4)突出主张:抨击君主专制。治学:经世致用;经济:工商皆本。‎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先秦时期百家思想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内容的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明理学的发展表现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