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练(七)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练(七) 历史试题 1.周初的分封有两类:一类是对周以前各地原有方国进行的册封(“褒封”),这种分封并不包含实际的授土授民,而只是对旧有政治势力在新兴王朝中的地位做重新认定;另一类是对周王子弟、同族、亲戚和功臣的分封,这是“实封”。由此可见,周初分封 A. 巩固了中央集权 B. 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C. 稳定了统治秩序 D. 完善了官僚政治体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周初的分封有两类一类是对周以前各地原有方国进行的褒封……另一类是实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众建亲戚,以藩屏周”,故C正确;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错误;据所学可知,分封的对象是同姓贵族、先代贵族、功臣,所以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B错误;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建立的标志,D错误。 【点睛】分封制的特点就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2.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宮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 C. 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 D. 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中央官职由皇帝直接任命,各官职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与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关,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3.下面是唐代两部数学专著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唐代( ) 记述 出处 “夫搏通九经为橘门之首,学该六艺为伎术之宗。” 《夏侯阳算经》 “臣闻九畴载叙,纪法著于彝伦六艺成功,数术参于造化。周公制礼有九数志明,窃寻九数《九章》是也。其理幽而徽,其形秘而约。” 王孝通《上缉占算经表》 A. 数学成就得益于生产经验的积累 B. 科技发展体现出实用性的特点 C. 数学发展受到了儒学的深刻影响 D. 政府政策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唐代两部数学专著《夏侯阳算经》《上缉占算经表》都明确地把“经”作为该著作的名称,这说明其编著过程受到了儒学的深刻影响,C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生产经验的积累”“实用性”“政府的政策”,A、B、D三项错误。 4.《醒世恒言》中写道,浙江严州府淳安县锦沙村人阿寄,在本州县庆云山卖漆,“教脚夫挑到新安江口,又想到那杭州离此不远,定卖不起价钱,遂雇船到苏州,……不勾三日,卖个干浄。……却又想到,……这贩米生意,量有几两赚钱,籴了六十多担籼米,一径到杭州出脱”。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 商业经营环境的恶劣 D. 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阿寄由浙江卖漆到苏州,由苏州籴米卖到杭州,这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活跃,故选B;从战国到明清,历代政府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本州县庆云山卖漆”“籴了六十多担籼米,一径到杭州出脱”,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载,开平矿务局“虽系官督商办,究竟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一切“仍照买卖常规”,“所有生熟铁至津,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取用,媒照市价先听招商局、机器局取用。其余或津售、或由招商局转运别口销售”。据此可知,开平矿务局 A. 照搬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B. 商人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 C. 具有商品生产企业的属性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开平矿务局的煤铁仍由商人销售,说明商人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故选B;开平矿务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排除A;根据“先听机器局取用,媒照市价先听招商局、机器局取用。其余或在津售、或由招商局转运别口销售”可知,开平矿务局生产并非主要面向市场,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并且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 6.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诱迫清朝皇帝退位,至此,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不仅把政权让给袁世凯,而且还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和存在,标志着革命已经成功,中国已进人“宪政时期”。这表明当时 A. 革命党人已认识到政权的重要性 B. 辛亥革命消灭了封建专制思想 C. 革命党人在政治斗争上的不成熟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C 【解析】 以孙中山首的同盟会把政权让给袁世凯,并且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和存在,标志着革命已经成功,没有认识到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实现,说明革命党人在政治斗争上的不成熟,故选C;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不仅把政权让给袁世凯,而且还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和存在,标志着革命已经成功”,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7.下表呈现的是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认识(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些认识( ) 时间 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认识(部分) “五四”后期 陈独秀、李大钊基本上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政治运动”分开来谈,希望将五四运动提升到政治运动利社会革新运动的高度来认识。 胡适使用“中国文艺复兴”来描述五四新文化运动。 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把“五四运动”明确定性为“反帝反军阀”的“民族革命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国民党人把“五四运动”定性为“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 大举命失败后 从1930年代末开始,毛泽东以论证“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心,对南京国民政府批判山五四运动激起的“游行”“集会”等“直接行动”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以此告诫当前的青年学生,限制他们干预政治。 A. 没有超出史学问题的研究范畴 B. 取决于现实的政治与文化斗争的态势 C. 表明至今没有形成权威性认知 D. 说明五四运动的真实面貌已难以辨认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对“五四”的认识,它不仅取决于不同认识主体的政治立场,更取决于现实的政治与文化斗争的态势,B正确;材料中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导向问题,而非单纯的史学问题,A错误;我国对五四运动已形成权威性认知,即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错误;D违背史实。 8.下图为1952年9月12~15日,苏北合作社联合社在淮阴王营(农村集市)举办了有5万余人参加的初级物质交流会上工业品、手工业品交易比例。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国营经济成份尚未确立领导地位 B.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52年9月12— 15日”期间“合作社”“国营公司”“私营企业”在淮阴王营(农村集市)举办了有5万余人参加的初级物质交流会上工业品、手工业品交易比例,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成,D项正确;新 中 国 成 立后 没 收 官 僚 资 本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国民政府企业为国营经济,故1952年国营经济成份在我国已经确立了领导地位,A错误;我国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B错误;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C项错误。 9.在古代雅典,不仅设置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还创立了陪审法庭和议事会,二者人员都由抽签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规定。由此可见,雅典民主制 A. 注重提高居民参政意识 B. 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 C. 保障了公民的政治地位 D. 为西方近代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参加,陪审法庭和议事会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这保障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地位,故选C;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制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影响,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仅设置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还创立了陪审法庭和议事会,二者人员都由抽签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规定”,联系所学雅典民主制的意义分析解答。 10.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一旦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出现政治风波,各种矛头便指向了内阁。在这种情况下,内阁除非能说服或控制一方权威,否则只有倒台。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 国王的权力日渐増强 B. 内阁因没有掌握国家实权而政治地位低下 C. 议会与国王相互制约 D. 内阁起到化解国王和议会矛盾冲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根据“一旦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出现政治风波……内阁除非能说服或控制一方权威,否则只有倒台”可知,内阁如果要继续执政的话,必须调解好国王和议会矛盾,说明内阁起到化解国王和议会矛盾冲突的作用,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的特征,排除;内阁掌握行政权,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旦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出现政治风波……内阁除非能说服或控制一方权威,否则只有倒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1.在新政的第二阶段(1933-1935年),罗斯福政府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证人民群众能够自食其力,国得以安定富强,颁布了多部具有“产业促进法”性质的法规,以期在保障工农业生产优先发展之上,带动经济从整体上获得发展。罗斯福政府此举( ) A. 旨在调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B. 意图振兴美国的实体经济 C. 解决了生产与销售间不平衡的问题 D. 弱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新政的第二阶段(1933-1935年)”“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障工农业生产优先发展”“颁布了多部具有“产业促进法’性质的法规”说明这时期罗斯福政府将经济调控的重心放在了振兴民族实体经济,B正确;A、C不是材料主旨;材料“颁布了多部具有‘产业促进法’性质的法规”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说法错误。 12.下图为美国民众“深挖洞,广积粮”(1960年前期,一家人在自家后院挖的防空洞里生活的情景)。这可以佐证当时( ) A. 毛泽东思想影响到美国 B. 古巴导弹危机严重威胁美国安全 C. 美苏冷战影响民众心理 D. 经济萧条导致美国民众躲避现实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信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苏冷战的进行,两大阵营对峙并进行扩军备战,给世界带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威胁下美国民众恐惧心理,C正确;20 世 纪 60年 代 末 70 年 代 初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的,故A与材料无关;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B与材料不符;1960年美国经济处于“黄金阶段”,D说法不准确。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金军的不断进攻下,南宋王朝长江以北的土地几乎丧失殆尽,特别是中原之地的丧失,使得人们心目中的以占据中原而主导“天下”的观念被打破。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南宋政权,在女真族金政权的军事打击下,出现了刘豫“大齐”伪政权的篡贼,更不乏主张妥协投降、一味退让的投降派乱臣,内部秩序面临崩潰。在民族政权的不断侵扰下,上至统治阶级,下至贫民百姓,对于金政权的反抗一直贯穿整个南宋。民族政权割据的现状使得朱熹承认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事实,但在他看来,在这些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天下”格局中,南宋,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国”,依然是“天下”格局中的“正统”。朱熹不光在政权对称中自称宋为“中国”,而且还往往用“朝廷”来和少数民族政权対称,如“灵州属朝廷,又在西夏之外,为西夏截断,叉以兵国之,使不得通朝廷”。并且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进攻视为叛逆,“亮入寇时,刘信叔在扬州”。 ——摘绢自黄太勇《朱熹民族观研究》 材料二 对民族和种族间的关系的认识,梁启超在“群”思想的基础上,先是提出“合群、保国”的言论,然后引进西方的“民族”概念,同时,他看到了民族与种族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中国民族”一词,最后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而为了团结中国各族民族,梁启超反对排满的种族革命,进一步提出合汉、满、回、蒙、苗、藏的“大民族主义”的建国思想。有学者曾言:“梁氏思想在近代中国急需民族观念的关键时刻提出来,它对于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反对外来侵略,推动民族觉醒,促进国家独立,有开路先锋之功。 ——摘编自刘芳《梁启超民族观硏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憙的民族观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与朱熹民族观主要目标的不同,并简要说明梁启超民族观对近代中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答案】(1)民族观:承认“民族国家”的存在;坚持“汉民族正统”论。历史背景:民族政权割据,南宋面临统治危机;传统的“天下观”被打破;传统伦理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各阶层人民民族意识的高涨。 (2)不同目标:梁启超:反对帝国主义,建立独立民族国家;朱熹:为南宋王朝寻找“正统”的依据。影响:激发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国政府对待和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解析】 (1)民族观:根据“朱熹承认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事实”得出承认“民族国家”的存在;根据“南宋,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国’,依然是‘天下’格局中的‘正统’”得出坚持“汉民族正统”论。历史背景:根据“南宋王朝长江以北的土地几乎丧失殆尽”得出民族政权割据,南宋面临统治危机;根据“人们心目中的以占据中原而主导‘天下’的观念被打破”得出传统的“天下观”被打破;根据“……篡贼,更不乏主张安协投降、一味退让的投降派乱臣,内部秩序面临崩潰”得出传统伦理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在民族政权的不料侵扰下,上至统治阶级,下至贫民百姓,对于金政权的反抗一直贯穿整个南宋”得出各阶层人民民族意识的高涨。 (2)不同目标:梁启超:根据“合群、保国”得出反对帝国主义,建立独立民族国家;朱熹:根据“南宋,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国’,依然是‘天下’格局中的‘正统’”得出为南宋王朝寻找“正统”的依据。影响:根据“对于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反对外未侵略,推动民族觉醒,促进国家独立,有开路先锋之功”得出激发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根据“提出合汉、满、回、蒙、苗、藏的‘大民族主义’的建国思想”得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产生积极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就德国而言,在工业化初期,为解决、缓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政府和企业采取的各种措施如下: 社会问题 采取措施 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 1807年的“十月敕令”为普鲁士农民获符了人身自由、市民和农民自由地从事职业、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村人口自由进入城市提供了法律依据。1811年的《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间关系的敕令》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负担和劳役,有利于农民获得真正的自由。1849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和法律平等、经济生活自由、迁徙自由以及选择职业自由等基本原则。1867年的《职业自归法》和《迁徙自由法》进一步为从业人员自由选择职业扫清了障碍。 城市住房紧缺 在帝国和城市管理机构推动执行公共建房政策的基础上,各大企业和个人也都以不同方式参与城市住宅建设 环境卫生条件差 为解决疾病传播和人口死亡率高的问题,工厂主首先自己动手挖井,解决工人的饮水来源问题,后来铺设地下水管道和排放污水管道。加强卫生立法。 婴儿入托和学龄儿童入学困难、劳动技能断层、失业率上升 一方面,德国通过多种渠道发展义务教育,解决流动人口、新移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普及成人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 贫富分化严重、贫国增加 德国城市中较早地出现自发援助和照料穷人的活动。1855年,《穷人权利法规》生效。1873年,成立社会政策协会,使当时自愿教助活动发展成全社会的公共福利事业。1883年,国会通过《疾病保险法》。1889年,通过《老年和残疾保险法》,规定保险费由雇主、雇员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 材料提供了近代德国解决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或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启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城市化进程。 说明:在工业化初期,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问题,德国(普鲁士)政府先后颁布“十月敕令”、《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间关系的敕令》、1849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职业自由法》和《迁徙自由法》等法律文件,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劳动力流动自由、农村人口自由进入城市,这就为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加快了其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劳动力自由化,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 示例二启示:农村劳动力流动自由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城乡户籍管理,严重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导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户籍管理也逐渐放松,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渐自由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贡献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进程自由化和择业自由化才能更快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解析】 示例一启示:据 材 料 “就德国而言,在工业化初期,为解决、缓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政府和企业采取的各种措施”可知,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城市化进程。 说明:据 材 料 并 结 合 所 学 可 从 工业化初期,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问题,德国(普鲁士)政府先后颁布“十月敕令”、《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间关系的敕令》、1849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职业自由法》和《迁徙自由法》等法律文件,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劳动力流动自由、农村人口自由进入城市,这就为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加快了其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说明。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即位后,在姚崇、宋環等相的辅佐下,针对弊政进行整顿改革。先天元年(712年),裁汰冗员,销闲散诸司、監、署十余所,裁汰员外官、试官、检校官数千人,并严格控制官员的选用。开元ニ年(714年),玄宗接受姚崇建议,下令淘汰僧尼,通令还俗12000人。同时下令,各地不得重建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抄写佛经,抑制了佛教势力和奢靡之风。玄宗还派出动农使到各地检括豪强荫占的客户和土地,“检括得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唐政府以每丁税钱1500,免租调役6年,并由各州县安插在籍外田上。开元时期,全国共兴建了50多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多者灌田30万亩,少者灌田也不下10万亩。开元时,逐步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军队在边境大兴田,同时加强军事训练。还在东北设忽汉州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重建营州都督府,在西北重建安西、北庭都护府,并收复了武则天时失去的西域重镇碎叶,对吐蕃、突欣、南诏族,采取和亲与笼络政策。巩固和发展了統一多民族的国家。 ——摘绵自曹金洪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玄宗改革的作用。 【答案】(1)裁汰冗员,整顿吏治;压抑佛教,淘汰僧尼;重视农业生产,安抚流民;整饬武备,加强边防。 (2)提高了行政机构的统治效能,稳定了政局;抑制了佛教发展和奢靡之风;保证了政府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解析】 (1)根据“裁汰冗员,销闲散诸司、監、署十余所,裁汰员外官、试官、检校官数千人,并严格控制官员的选用”得出裁汰冗员,整顿吏治;根据“淘汰僧尼,通令还俗12000人。同时下令,各地不得重建佛寺”得出压抑佛教,淘汰僧尼;根据“免租调役6年”“检括得客户八十余万”“全国共兴建了50多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得出重视农业生产,安抚流民;根据“逐步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同时加强军事训练”“还在东北设忽汉州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重建营州都督府,……采取和亲与笼络政策”得出整饬武备,加强边防。 (2)根据“裁汰冗员,销闲散诸司、監、署十余所”得出提高了行政机构的统治效能,稳定了政局;根据“抑制了佛教势力和奢靡之风”得出抑制了佛教发展和奢靡之风;根据“派出动农使到各地检括豪强荫占的客户和土地”得出保证了政府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根据“全国共兴建了50多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巩固和发展了統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出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美国出于欧洲战略的考虑,长期以来,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直到30年代初期,这一政策才发生了政变。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严重地威胁着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法西斯势力在德国上台,欧洲局势动荡,美国在德国投资和贷款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时期,而俄国却能够大大有助于稳定局势。”正是基于以上目的,罗斯福就任总统伊始就表示:“要想真正改善世界现状,必须实现美苏关系正常化。”当然承认苏联将为美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这也是美国调整对苏政策的一个因素。然而,即使这样,美国仍是最后一个同苏联建交的资本主义大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苏才出现战时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1919-193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苏联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苏联政策发生的变化。 【答案】(1)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在德国上台,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利用苏联稳定世界局势;苏联将为美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摆脱经济危机。 (2)美国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完全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和安全保障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美国并未完全放弃意识形态上的敌视;这也反映了“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一国际外交不变的准则。 【解析】 (1)根据“日本侵华战争扩大,严重地威胁着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法西斯势力在德国上台,……美国在德国投资和贷款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得出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在德国上台,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根据“俄国却能够大大有助于稳定局势”得出利用苏联稳定世界局势;根据“承认苏联将为美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这也是美国调整对苏政策的一个因素”得出苏联将为美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摆脱经济危机。 (2)根据“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严重地威胁着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法西斯势力在德国上台,……美国在德国投资和贷款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得出美国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完全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和安全保障的需要;根据“承认苏联将为美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得出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美苏才出现战时的全面合作”得出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根据“美国仍是最后一个同苏联建交的资本主义大国”得出美国并未完全放弃意识形态上的敌视;综合材料,说明“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是国际外交不变的准则。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论在企业经营方面,还是在生产流通领域,刘少奇都主张采取经济的办法管理。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少奇亲自指导并试办托拉斯,这在当时无疑是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在他的亲自指导下,12个托拉斯得以在中央兴办,地方也兴办了一些。而后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政革被迫中断了。但就当时所取得的效果来看,这12个托拉斯在全国都获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柳垠初《新中国的富民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少奇试办托拉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少奇试办托拉斯这一经济思想。 【答案】(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刘少奇尝试办托拉斯实际上是富民富国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按经济的办法进行管理;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工业生产专业化及协作的优越性,有利于加强统一计划及分级管理,有利于完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并且对强化产、供、销的紧密联系都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提高。 【解析】 (1)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少奇亲自指导并试办托拉斯,这在当时无疑是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得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根据所学,还可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提出等角度分析。 (2)根据“刘少奇都主张采取经济的办法管理”得出刘少奇尝试办托拉斯实质就是按经济的办法进行管理;根据“获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得出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工业生产专业化及协作的优越性,有利于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提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