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牛栏山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0道,共40分) ‎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 ‎【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3.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4.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B.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故选B。‎ ‎5.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 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 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D ‎【解析】‎ ‎【分析】‎ ‎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由“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不可能是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说的不是中英之间的贸易;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反封建思想。由材料描述看民众还向英军出售粮食,充当苦力,甚至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而不是参与到战争中,故D项说法正确。‎ ‎6.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A. 最惠国待遇 B. 司法豁免权 C. 领事裁判权 D. 关税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在租界设会审公廨……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反映了列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故C正确;材料与最惠国待遇无关,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列强的司法豁免权,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关税自主权,故D错误。‎ ‎7.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 A.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 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 “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 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故A排除。材料反映士子对于工作一无所知却参与洋务,没有两难选择,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8.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今天真是热得可怕。”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 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 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C.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 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国门被打开不久,传统习俗受到冲击,中国的官民还不能适应,因此会出现材料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婚姻观念简约文明、中美文化趋向融合、政府无法掌控婚俗,排除ABD三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结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和影响解答即可。‎ ‎9.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20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清朝1912年灭亡,根据“清后二十年历史”,此事件应发生在1892---1912年间,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年,根据“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符合“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故D正确。‎ ‎10.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这反映 ‎①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②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 ‎③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 ‎④巩固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的措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可得出当时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当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了。故C项正确,排除ABD。‎ ‎11.分析我国《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 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 D. 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数据可知,1901年至1911年江南及沿海地区工人罢工次数较多,说明该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这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选B;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并不是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排除A;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与材料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工人罢工次数分布”,联系所学近代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解答。‎ ‎12.近代,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该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英语 ‎ Beer ‎ Sandwich ‎ Telephone ‎ Motorcar ‎ Commission ‎ 洋泾浜英语 ‎ 啤酒 ‎ 三明治 ‎ 德律风 ‎ 摩托车 ‎ 康密兴 ‎ 词意 ‎ 麦制酒 ‎ 夹肉面包 ‎ 电话 ‎ 汽车 ‎ 佣金 ‎ A. 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B. 培养翻译人才的新式学堂尚未建立 C. 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运动中就已经建立了培养翻译人才的新式学堂,故B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及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洋泾浜英语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且涉入到文化生活方面,故ACD都是其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解释不正确”,结合所学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解答。‎ ‎13.“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如图为其商标)。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C. 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依据题中的“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掀起一股“断发易服”的潮流,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选择B项。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A项不符合题意。广大人民群众凡帝爱国运动和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14.下面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选举用投票之法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钦定宪法大纲》“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并赋予公民一些基本权利,故①②④正确;《钦定宪法大纲》内容没有涉及“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排除③;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联系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比较即可。‎ ‎15.‎ ‎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 A 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 B. 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 C. 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 D. 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天津各界成立救国十人团,天津总商会的参与抵制日货,可见五四运动得到各界支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北京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是引发天津斗争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学生只是参与演讲,并不是天津斗争的主体,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北京和上海是五四运动的两个中心,故C项错误。所以选D。‎ ‎16.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反对专制统治 C. 救亡图存 D. 实现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学习“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并不能体现出发展资本主义,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的主张,依据所学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而非反对,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体现出的共同主题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或者思想,无论是哪种思潮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中国先进人士的救亡图存运动,故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都是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而非社会主义制度,故D选项错误。‎ ‎17.阅读下表。对下表的分析正确的有 上海市离婚原因及方式统计分析(%)(1929—1932)‎ 原因 年份 意见不合 不道德 虐待遗弃 经济压迫 男主动 女主动 协议 ‎1929‎ ‎77.7‎ ‎9.5‎ ‎5.1‎ ‎1.4‎ ‎20.6‎ ‎20.6‎ ‎58.8‎ ‎1930‎ ‎73.4‎ ‎14.5‎ ‎4.0‎ ‎0.8‎ ‎20.8‎ ‎16.2‎ ‎63.0‎ ‎1931‎ ‎86.4‎ ‎0.5‎ ‎2.5‎ ‎0.5‎ ‎10.0‎ ‎7.5‎ ‎82.5‎ ‎1932‎ ‎86.5‎ ‎1.9‎ ‎5.2‎ ‎1.0‎ ‎6.0‎ ‎10.4‎ ‎83.6‎ 总计 ‎78.7‎ ‎7.7‎ ‎4.1‎ ‎0.9‎ ‎15.6‎ ‎14.2‎ ‎70.2‎ ‎①婚姻中的情感、观念等因素越来越被重视 ‎②男女平等已然实现 ‎③城市新女性表现出自信和自立 ‎④传统婚姻观念在城市中已悄然消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表格中的“意见不合、不道德”等字眼可以看出婚姻中的情感、观念等因素越来越被重视,而女子主动离婚则表明新女性表现出自信和自立,从时间来看属于旧中国,男女平等仍然为实现,传统婚姻观念在城市中仍然未消退,含②或④均是错误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毛泽东:“目前长沙那样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A. 土地革命的开展 B. 秋收起义中受挫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党中央决定放弃城市革命道路,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胜利的方针,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为题干材料现象的结果,并非背景,排除。‎ ‎19.作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指出:“解放战争并不仅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下列对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过程的原因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国共双方在各战场的军事态势不同 B. 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劣势和武装落后 C.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格局的影响 D. 美国始终都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因此不同战场结局的不同也主要是取决于当时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即力量对比,A符合题意;B不适合于解放战争后期的战争;CD均为外部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 ‎20.国民觉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这一时期解放战争处于 A. 战略防御阶段 B. 战略相持阶段 C. 战略反攻阶段 D. 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略防御阶段,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A项正确。解放战争没有战略相持阶段,排除B。1974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排除C。1948秋,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发动三大战役,排除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解放战争期间的重大战役战略,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材料二 唐宋宰辅家世比较 唐肃宗—昭宣帝 宋太宗—钦宗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名族及贵胄 ‎143‎ ‎80%‎ ‎25‎ ‎17%‎ 中等家庭 ‎22‎ ‎12%‎ ‎53‎ ‎34.7%‎ 寒    族 ‎12‎ ‎7%‎ ‎66‎ ‎42.3%‎ 未能确定者 ‎2‎ ‎1%‎ ‎9‎ ‎6%‎ ‎——孙家栋《唐宋时论丛》‎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唐宋时期的社会观念有何变化?‎ 材料三 在宋朝以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佃农并不是一个合法存在的社会阶层,……他们难免受到地主的人身束缚。到宋朝,国家不得不对越来越普遍的租佃关系予以承认并加以规范化,反映到法令上就是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在原则上保证其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国家承认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徒,地主不得阻拦。还有不少佃农通过辛勤劳动积累钱财,购置田产,上升为主户。 ‎ ‎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下册)》‎ ‎(2)阅读材料三,唐宋时期的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zhòng)矣。……子去其父则不禁,民去其君 则不禁,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士亡仁义则不禁,左法乱俗则不禁,淫文害正则不禁,市有游手则不禁,官有游食则不禁,衣服逾制则不禁,宫室过度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权要横暴则不禁。 ‎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 ‎(3)阅读材料四,宋代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 ‎【答案】(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2)租佃关系得到确立;人身自由更有保障,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3)国家对人民生活管的少;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社会相对自由。‎ ‎【解析】‎ ‎【详解】(1)根据唐宋宰辅家世比较得出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根据“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得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2)变化:根据“反映到法令上就是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得出租佃关系得到确立;说明:可从人身自由更有保障,社会身份趋于平等分析回答。‎ ‎(3)特点:根据“子去其父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权要横暴则不禁”得出国家对人民生活管的少;说明:可从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社会相对自由进行说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 ‎ ‎——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 ‎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瞩目。但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变得更为薄弱了,洋务运动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 ‎ ‎——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材料三 ‎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巨大挫折。‎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援助的特点,分析美国援华抗战的原因。‎ ‎【答案】(1)原因: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 ‎(2)挫折:洋务运动过早结束;巨额赔款及外资涌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3)特点:二战开始后大规模援华;援华形式多样(有军事援助、提高中国政治地位、贷款援助);以援助蒋介石国民政府为对象;为调动中国抗战的积极性以维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减轻了美国在其他战场的压力和伤亡;援华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得出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根据“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得出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2)挫折:根据“甲午战后,……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得出洋务运动过早结束;根据“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得出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和高涨;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巨额赔款及外资涌入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特点:根据“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得出二战开始后大规模援华,援华形式多样;根据“支持腐败的蒋政权”得出以援助蒋介石国民政府为对象;根据“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得出为调动中国抗战的积极性以维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减轻了美国在其他战场的压力、援华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角度分析总结。‎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中国民族工业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饱受压抑之苦的资产阶级渴望政治革命带来“产业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使“当时人们特别感到解放的欢欣”,以为发展实业的最佳“运会”到来了,而且确曾为资产阶级发展实业提供了封建专制政体下所不可能有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说明: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出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或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放松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打击,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注意:(每一项内容要求至少有对两点事实说明得得。有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试题的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说明。本题依据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等信息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提取观点,说明依据所学可以从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入手。阐述依据材料中“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产业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实业的最佳“运会”到来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 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七大) ‎ 会议 ‎ 时间 ‎ 地点 ‎ 介绍 ‎ 一大 ‎ ‎1921年 ‎ 上海 ‎ 嘉兴 ‎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 二大 ‎ ‎1922年 ‎ 上海 ‎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三大 ‎ ‎1923年 ‎ 广州 ‎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 四大 ‎ ‎1925年 ‎ 上海 ‎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 五大 ‎ ‎1927年 ‎ 武汉 ‎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 六大 ‎ ‎1928年 ‎ 莫斯科 ‎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 七大 ‎ ‎1945年 ‎ 延安 ‎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2、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3、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4、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5、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6、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 观点: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 论述: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1、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2、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 ‎【解析】‎ ‎【详解】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论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 ‎【答案】‎ 阶段 信息 分析 第一阶段 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阶段 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风尚。‎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阶段 主要是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阶段 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和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总论 ‎【解析】‎ ‎【详解】分析结合每一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比如:第一个阶段可从“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国防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