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9月) 高二历史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 A. 治国的策略 B. 对生活的热忱 C. 个人的修养 D. 文人处世原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突出道德和六艺,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治国的策略,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对生活的热忱,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仅仅限于文人处世原则,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2.《管子·任法》:“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要约束民众的行为 B. 其中蕴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C.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保护 D. 法实质上是君主进行统治的有力工具 【答案】D 【解析】 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以得出当时所指的法律实质是君主意志的体现,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实质上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D正确;材料中也涉及对官员的约束,A不全面;君主是法律的制定者,君主被排斥在法治之外,享有特权,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所守之法为君主之法,由此得出其实质即可。 3.“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 A. 《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B. 《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C. 《盂子》:春秋无义战 D. 《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春秋祭祀”指的是节气时间,故A错误;“春秋高矣”指的是年龄,故B错误;“春秋无义战”指的是公元前770到前476年的春秋阶段,故C错误;“百国春秋”指的是各国历史,故D正确。 4.《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的特色 【答案】B 【解析】 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材料“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魏律”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 点睛: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是解题的关键。 5.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具有否定传统儒学的倾向 B. 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不是对传统懦学的否定,而是发展,故A项错误;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心学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故C项错误;致良知主张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这符合封建君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故选B。 6.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 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B. 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C. 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 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此人指责三代以后所有的制度都是私心私欲的反映,所以程、朱等理学家才要求君主要正心诚意,纠正偏差。据此可知,此人认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的是君主的私欲,有利于约束君主行为,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7.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 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 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 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南宋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受理学思想影响的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思想体系,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排除D。 8.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 A. 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 B. 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 C. 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 D. 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 【答案】B 【解析】 “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指的是佛教传入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指的是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易中国之道”中的“道”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中国民众并未“肯乐焉而从之”,因此他强调削弱佛道的冲击,振兴儒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这层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故排除。 点睛:本题关键之处是了解材料中各个内容代表的含义,佛教和道教从材料中容易得出,但是儒家思想在材料的体现不易找到,“易中国之道”中的“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含义,明确这一点,问题就容易解决。 9.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C项正确。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反对盲目相信孔子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强调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某网站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中的内容应该是( )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兴民权”与三民主义都注重对人民权利 重视;结合“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信息可知,此人为黄宗羲。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李贽质疑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有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均不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排除ACD三项。 11.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D. 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敬宗收族、义恤乡里”等是儒家所主张的,所以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儒学深入了社会生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也未涉及重建三代宗法制度,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 程朱理学 B. 阳明心学 C. 李贽“异端” D. 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据所学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王阳明的心说主张,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阳明心学 13.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孔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故A错误;之所以在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家,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逐步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因此他们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故B正确;西学东渐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中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观点没有体现西学东渐的思想,故C排除;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提出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时代要求,也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故D错误; 14.“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戈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罗塔戈拉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 A. “美德即知识” B. “格物致知” C. “知识即感觉” D. “因信称义” 【答案】C 【解析】 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知识即感觉”强调把知识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突出了人的“感觉”的重要性,与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接近。本题正确答案为C。“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因信称义”强调内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重要性,ABD均与题干的观点不符,排除。 15.“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 “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从人的内心寻求规定自然的原则和根据,属于人文主义,谨慎权衡是反映人的内心思考,选A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强调了人性的不足,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 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 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 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D. 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答案】C 【解析】 “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说明对于自己的欲望要有节制,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特点,故C正确;材料中是个人思想的节制,与正义思想无关,故A错误;材料中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故B错误;个人欲望不涉及到公民素养的提升,故D错误。 17.“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 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持此言论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C. 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通过文艺复兴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人在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由“观众”变为“演员”,并可以“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说明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项正确;A是宗教改革作用;C是启蒙运动作用;D属于经济作用,与题干意思不符。 点睛: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8.上帝把人分“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这段话反映了哪一观点 A. 教会的“因行称义” B.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C. 加尔文的“先定论” D.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答案】C 【解析】 加尔文否定了教皇的因行称义,提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后又把此解释为先定论,即永生和永罚、成功和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故选项C正确。 19.欧洲宗教改革既没有传世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也没有影响重大的政治理论,却能够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并列为人文精神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是因为 A. 改革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 改革废除了教会的陈规陋俗 C. 改革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改革打击了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宗教改革没有否定上帝的权威,排除A;B只是看到宗教改革的现象,排除B;改革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故选C;D是从政治上讲的,宗教改革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排除D。 20.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òu)”。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 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 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 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艺文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革要求否定罗马教廷权威,故A项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主张建立强大的世俗王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古典文化态度没有很大的差异,故C项不符合题意;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均没有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项不符合题意。 21.“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材料着重论述了 A. 人民主权说 B. 天赋人权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人生而平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和“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是指每个人通过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订立契约,属于典型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观点,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的细微区别。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 “人民主权”意识 B. “公正平等”司法原则 C. “分权制衡”精神 D. “君主立宪”体制设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民主权”指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材料并未涉及这一内容,故A错误;材料“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反映了司法审判当中的公正平等原则,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君主立宪”体制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B。 23.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 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 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 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 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可知此时期为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宣传民主、自由、法治、平等等思想。他们从儒家文化中看到了其所宣传的思想的现实存在。因此可知B项正确;启蒙思想家只是借助儒家文明为启蒙思想而服务,并不能说明多儒家文明更感兴趣。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故意曲解儒家思想的内容,因此C项错误;同样也不能说儒家思想比启蒙思想更具活力,因此D项错误。 24.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这说明康德 A. 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 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 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 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表明康德侧重点在于思想自由,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中“康德(1724―1804)宣称”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等于认为所有君主都具有理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只是条件之一,没有涉及推崇军国主义,概念混淆,故D项错误。所以选B 25.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在 ①把反封建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②把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尊重科学信仰自由 ③把宣传人性推进到建立“理想王国” ④把尊重人推进到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等 A. 123 B. 234 C. 134 D. 123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把反封建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把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尊重科学信仰自由。把宣传人性推进到建立“理想王国” 。把尊重人推进到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等。因此所列选项都正确,选择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答案】(1)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经济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解析】 第(1)问,直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得出“大一统”思想;据材料“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问,首先要明白材料意思,再进行归纳。材料意思是:父子相亲、君臣之间有义就像夏去冬来、河流山间的自然天道一样,是世间最常见、最自然的景象。据此可归纳出把天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第一句话可归纳出批判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三第二句话可归纳出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第二小问“经济根源”应结合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来分析。 第(4)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应从历史时期、阶段特征两个方面迁移概括所学知识即可。 27.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展览一: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览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2)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书名 项目 清朝《红楼梦》 意大利《十日谈》 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 主要思想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答案】(1)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不同之处:①阶级属性: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②作用:法国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打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但对后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产生影响。 (2)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宗教束缚。 【解析】 【详解】(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武器,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从而可概括出答案。关于不同之处,阶级属性方面,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历史作用方面,法国的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起到思想解放作用。而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没有打破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 (2)表格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要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表格要补全清朝《红楼梦》的主要思想,利用所学知识,具体为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十日谈》的背景,结合所学,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天主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等方面概括。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路向的复归,它所反对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欧洲启蒙运动张扬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答案】(1)相通之处:都倡导贤人治国(或德治);都将德、善作为政终极目标,试图建构一个美德政治的国家;都强调社会等级性;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凸显;雅典城邦政局混乱不堪;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 孔子: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上古(商周)时期德、重民思想的影响。 (3)特点:借助传统文化,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崇尚理性精神;构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中的“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和“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可知,都倡导贤人治国、都试图建构一个美德政治的国家;从“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二者的主张都强调社会等级性、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关于柏拉图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雅典城邦政治的弊端、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等方面来回答。关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商周时期的重民思想等方面来回答。 (3)由材料“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路向的复归……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可见借助传统文化,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崇尚理性精神;结合所学,启蒙思想提倡天赋人权等观点,构建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治蓝图。 29.“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一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近代欧洲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体现了精神方面的进一步解放。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总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近代欧洲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关键信息“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觞于这一思想”,由此概括观点:近代欧洲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文精神。论证环节,可从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古希腊人文精神,推动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等角度论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