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押题卷(二)(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追溯本族来源时夏、商、周总是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是中华一家。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宗族观念逐渐形成 C.黄帝地位在中华大地至高无上。 D.血缘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夏、商、周追溯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中华一家”可知夏、商、周三族都认为他们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具有初步民族认同意识,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族与黄帝族的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C项;夏商周自认与黄帝族关系不能体现血缘,排除D项。 25.“乐府双璧”之一《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描绘了北朝时期商业活动场景;但发展到隋唐时期流通货币仍是钱绢并行。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隋唐时期长安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B.魏晋隋唐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水平 C.魏晋隋唐时期市坊布局分明、商业管理规范的特点 D.魏晋隋唐时期商业活动存在时间地点的限制 【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魏晋隋唐时期市的分布和隋唐货币是钱绢兼行。商业区比重小,货币是钱绢兼行。突出了魏晋隋唐时期商品货币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较低的事实,故答案为B项;A项错在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城市的比较;C、D两项都是材料局部信息的反映。 26.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自元代始,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现象说明( ) A.元朝地域辽阔,实现了国家统一 B.出于加强军事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受蒙古族管理传统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当时打破传统的地方区划就是便于实现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ACD材料无从体现。 27.17世纪以后,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江浙地区因“地利树桑,人多习蚕务者”成为北方商品粮的主要输入地,闽广等地也因弃稻种植经济农作物,造成粮食供应紧张。另一方面至18世纪也因此促成如苏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17—18世纪(明清时期),“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 大力发展棉织业,其严重的缺粮又促使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为解决人口压力而顺应经济发展的灵活应对,D项符合题意;因江南粮食不足,促使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体现了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是农业的进步,B项说法错误;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反映了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C项错误。 28.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而至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12个比赛项目,如:跑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等。据此可知( ) A.传统体育文化仍然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 B.全民健身理念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已经受西方文明影响 D.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渐得到贯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跑带跳二百二十码”,“码”是西方计量单位,“中西大学堂”体现了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体育内容,而非强调中国的传统体育,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学校体育运动,而未涉及到全民健身,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围绕体育运动展开,未涉及到美德等方面,排除D项。 29.图6是20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图6 A.20世纪初期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C.一战期间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从材料的图示无法看出中国外贸状况,排除A;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图片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处于高涨时期,排除D项。 30.国民政府宣布于1939年1月起停付以关税做担保的各债务赔款,改将海关担保各项债务之数额摊至各关,其中国统区各关应承担的份额存人中央银行备付,恢复支付的条件是日占区各关补齐欠缴之款并恢复每月向总税务司解款。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国民政府对收回关税主权的尝试 B.激发列强对日侵华的不满 C.对国统区适用战时经济统制 D.意图借帝国主义势力解决中日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恢复支付的条件是日占区各关补齐欠缴之款并恢复每月向总税务司解款”可知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不会将日本占领区的海关税收交给国民政府,这样国民政府就不支付其他国家赔款,从而激发列强对日本侵华的不满,故选B;A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1.分析下图20世纪60年代初期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由此可推断( ) A.终止了人民公社运动 B.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加速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好转 【答案】D 【解析】为应对三年经济困难,党中央于1960年冬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城市化,可以减轻商品粮供应压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形势好转,故选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开展的,“逆城市化”是关于城市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既已完成,时间不符,排除B项;压缩城镇人口属于对经济的合理调整,并非是“左”倾错误,排除C项。 32.苏格拉底在谈及雅典政治时嘲讽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的言论表明( ) A.苏格拉底深受罗马法精神影响 B.雅典内部斗争激烈 C.苏格拉底思想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 D.苏格拉底认为当时雅典民主自由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为盲众所操纵,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可以推断出苏格拉底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材料主旨。 33.1665年—1666年间,伦敦曾经发生了大瘟疫,造成数万人死亡,当时牛顿到乡下躲避瘟疫,自我隔离,就在这段独处的清净岁月,他的创造发明能力进入了高峰期。下列关于牛顿成就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②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③推动了人类认识社会的变化 ④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思考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④提供了关于新的关于自然界的思考方法,表达不正确,牛顿力学属于自然科学,提倡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力学提出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故④不正确。因此答案为A。 34.某一时期,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为145亿卢布。这反映出( )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适合了当时苏俄的国情,即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成效比较明显,于是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现象——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都有所增长,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之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但是题干中仅是提到了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推论出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排除D项。 35.美国耐克公司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将生产厂搬到日本,此后先后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广东和福建。由此说明本质上( ) A.美国经济渐趋衰落 B.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C.跨国资本全球流动 D.国际经济合作加强 【答案】C 【解析】A美国制造业衰落与史实不符;耐克生产的转移没牵涉到技术分工,因此B不正确。跨国资本全球流动揭示的是全球化的实质,故C正确,因为材料只叙述了耐克流动在东亚这一块,国际经济合作也不贴切,D不合适。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 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一方面以“首崇满洲”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特点的原因及蕴含的时代内涵。(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特点及历史作用。(13分) 【答案】(1)原因: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时代内涵:等级森严;纲常伦理色彩浓厚;封建经济的繁荣及其包容性。 (2)特点:服饰变革与政治运动相结合;西方元素浓厚具有世界性;中西合璧;多元化。 历史作用: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服饰特点的原因,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可以得出等级性(伦理性);依据材料“从夏商时期开始……民国成立后……”可以得出时代性;依据材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可以得出:多元融合;多样性;依据材料“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可以得出追求自然舒适;不断变革。结合以上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产生以上特点的原因: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其特点不难推断出服饰变革的时代内涵。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点:依据材料“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可以得出:服饰变革与政治运动相结合;西方元素浓厚具有世界性;中西合璧;多元化。历史作用: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 ——摘编自网络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2分)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谐”“民本”“无为”“法治”“天人合一”等思想主张凸显了人文关怀,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孔子倡导“仁”,和谐人际关系,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子和庄子推崇无为而治,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提倡法治,这迎合了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要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朴素的民本色彩,这与现代化建设重视改善民生是不谋而合的。(9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某些积极因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1分) 【解析】根据材料“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可归纳出最为直接的论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答题过程中,应史论结合,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及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等思想中与现代文化中不谋而合之处进行举例并加以论述,最后进行综述、提升总结。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授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摘自网络文章《董仲舒思想研究》 (1)概括董仲舒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相比所具有的特色,指出董学的积极作用。(6分) (2)请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人伦道德三方面简述董仲舒思想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9分) 【答案】(1)特色:儒学的神秘化。 作用: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统治秩序的稳定;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2)精华:董仲舒从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的现实出发,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集权思想,以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压分裂势力,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神化君主权威,又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了理顺人伦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解析】(1)特色:先秦孔夫子等都是“敬鬼神而远之”,大抵是不信鬼神的。而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大一统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为君权至上坡上神秘的外衣,实际上是用儒学神秘化来达到维护皇权与大一统之目的;积极意义:依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提出后,被汉武帝所接纳,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进而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2)总体上说董仲舒从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的现实出发,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集权思想,以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中央集权方面来说,打压分裂势力,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君主专制方面来说,既神化君主权威,又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从人伦道德方面来说,为了理顺人伦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留给人们的教训是,大国必须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正如联合国的设计者所设想的那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对于大国的核心作用联合国显然比国联更为看重。另一方面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德意日受到沉重打击,也对英法主导的旧的殖民体系形成了冲击。《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为了促进民族自决,《联合国宪章》专门列有“关于非自治领土之宣言”“国际托管制度”“托管理事会”三章。总体而言,二战后期盟国对国际秩序的设计基本上得以实现,这对于维系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到今天。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基本理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历史影响。(9分) 【答案】(1)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重视和保护弱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提倡民族自决。 (2)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否定了旧的殖民体系;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解析】(1)依据材料“战留给人们的教训是:大国必须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结合所学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重视和保护弱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提倡民族自决等方面概括说明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基本理念。 (2)依据材料“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这对于维系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到今天。”结合所学从有利于世界和平进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否定了旧的殖民体系、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等角度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历史影响。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他主导了中国近代第一次防疫战。在日俄势力下的东北,他带队克服千难万险成功阻止了疫情,挽救了无数生灵,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斗士”的荣誉称号,为中国在世界赢得了尊敬。他在中国医学、中国防疫史上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担任国际医学会议主席的中国人,第一个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第一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虽然中国不是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但他始终以“中国医生”自居,为中国的防疫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对社会做出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伍连德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答案】(1)贡献:主导中国近代第一次防疫战;维护中国主权,建立中国防疫体系;撰写医学论文,提高中国医学国际地位;传播医学知识,引领中国近代医学发展。 (2)时代精神: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践行社会责任;打破陈规,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主导了中国近代第一次防疫战。在日俄势力下的东北,他带队克服千难万险成功阻止了疫情,挽救了无数生灵”;即可得出伍连德主导中国近代第一次防疫战;维护中国主权,建立中国防疫体系。根据材料“ 第一个担任国际医学会议主席的中国人,第一个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得出其贡献为撰写医学论文,提高中国医学国际地位;传播医学知识,引领中国近代医学发展。 (2)时代精神: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他带队克服千难万险成功阻止了疫情,挽救了无数生灵”“虽然中国不是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但他始终以‘中国医生’自居,为中国的防疫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伍连德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践行社会责任、打破陈规,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角度回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