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黄骅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8 页,第Ⅱ卷 9至10 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60 分)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 1.上古三代时期,商人将统御天下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 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权利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 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 2.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 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3.某地有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反映了 ( ) A. 祠堂文化在中国大为盛行 B. 宗法制度的影响深远 C.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D. 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4.“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 ) 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古罗马的法治原则 D.卢梭的社会契约说 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 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 6.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7.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8.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9.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10.“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兼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 11. 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 ) A.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 12.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13.“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15.近代某条约规定:“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中的 “贼匪”是指( ) A.清朝军队 B.太平天国 C.义和团 D.同盟会 16. 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17.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 )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18.有学者研究表明:在革命的前夜,由于缺乏中央权力,政府当局腐败,常常导致由城市精英管理市政。清政权倒台以后,在长达数月之久的时间里,大多数中国城市实际上是由商会和行会协同管理。这一情形( ) A.体现了城市管理的近代化 B.说明商人的宗族凝聚力较强 C.反映出城市管理的系统化 D.有助于保护商人的共同利益 19.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 )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 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20.下表是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各地兵变统计表。该表说明( ) 时间 兵变次数 时间 兵变次数 时间 兵变次数 民国元年 28 民国五年 24 民国九年 19 民国二年 4 民国六年 17 民国十年 11 民国三年 13 民国七年 8 民国十一年 45 民国四年 3 民国八年 7 合计 179 A.辛亥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稳定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D.国民党新军阀之间混战不断 21.毛泽东说:“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最能说明这一论断的是( ) A.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B.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D.反“围剿”失利和红军长征 22.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 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23.1949年,美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这是因为此次“胜利”(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为解放军战略决战创造良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 24.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中称: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25.右 图为日本在伪满洲国播放的电影《水浒传》的海报,该影片全部由日本演员出演,剧中人的装束都是日本武士的扮相。日本这样做的实质是( ) A. 推行“以华治华”政策 B. 诱降国民政府 C. 丑化梁山好汉的形象 D. 奴役中国民众 26.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八一宣言”中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放弃苏维埃的阶级斗争 B.共产国际受到遵义会议影响 C.中国共产党有意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国民党政权出现了抗日倾向 27.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 ①1940年12月16,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 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 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 A.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体上积极抗战 B. 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C. 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 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28.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修正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除了“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者”为犯罪的条款。同时承认了各爱国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1938年7月,各党派参政议政的国家机关——国民参政会成立。这说明国民党( ) A.由集权化向协商化转变 B.放弃一党独裁方针 C.与共产党争夺中间势力 D.阶级立场发生变化 29.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一场战役:“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次战役( ) A.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B.是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典型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30.读“台湾二二八事件大事记” 时间 主要大事 1945.9 集行政、立法、司法、军警大权于一身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重庆成立 1945.10 台湾人民喜迎光复 1946.10 国民政府在台大规模征兵,物价上涨100倍 1947.2.27 台湾省专卖局缉私员在台北与香烟小贩发生冲突,误杀 2人;部分台湾民众向行政长官请愿遭拒 1947.2.28 全台起义,国民政府宣布台湾戒严 1947.3.8 国民政府派21军抵台镇压 上述历史叙述说明“二二八事件”( ) A.是中共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B.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 C.起因于日本在台推行的奴化教育 D.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组成部分 31.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锯,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 A.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B.表明国民党已失去战争优势 C.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已解放 D.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32.下表是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人员与比例情况。以下各项是对此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代表总人数 1226 1226 中共党员 68(占比54.5%) 708(占比57.7%) 民主党派 274(占比22.3%) 284(占比23.2%) 无党派 284(占比23.2%) 234(占比19.1%) A.代表包括各党派与无党派代表 B.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C.体现了社会主义多党制原则 D.反映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33.下列为某班同学收到四张明信片的邮寄地址,其中邮寄地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不相符合的是( ) A.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B.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自治镇人民政府 C.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公安局 D.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34.《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3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 B.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 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 D.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 36.1970年2月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曾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利益,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B.美苏争霸中美国转为战略防御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破裂 D.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37.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38.穆勒说:“但社会本身就是暴君,社会集体的统治者组合为社会的分散的个人时……它就是一种比许多政治压迫更为可怕的社会专制。因为……它几乎没有留下逃脱的手段,更深的侵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奴役着灵魂本身。”这段话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 A.直接民主的危害 B.奴隶主贵族的专政 C.轮流坐庄的弊端 D.多数人暴政的危险 39.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法源于自然,而“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着一些普遍的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这些法则永恒不变,必须体现在法律中。西塞罗强调的是 A.法律体现理性 B.法律条文的普遍性 C.制定法律要符合自然规律 D.制定法律的原则 40.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第Ⅱ卷(共40 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2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得分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5分) 41、(25分)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6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设计?是否达到了其目的?(6分) 材料四: 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四的观点的?(5分) 得分 阅卷人 4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创者,也是最早由封建地主官僚转化为洋务派的人物。曾国藩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他早年追随唐鉴、倭仁、吴廷栋等人讲习理学。湖湘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留心经济之学”,曾国藩深受影响,注重经世致用…… 为此,曾国藩一面讲求理学,修身养性;另一方面讲求经世之学,充分学习王夫之、魏源等的著作,以丰富自己的经世思想。曾国藩面对现实,不囿于理学的空谈,十分重视经世致用,以解决封建统治面临的种种困难……曾国藩以书生操杀人之业,成为那个时代最残酷的刽子手,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然最后以曾国藩的胜利而告终,他因此成为汉族地主中出类拔萃之辈,而清王朝这个本该灭亡的朝廷因他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因此对曾国藩的评价褒眨不一,《清史搞》称赞他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章太炎曾说他“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范文澜先生称其为“汉奸刽子手”。 ——摘编自宋德会《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者对曾国藩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 1-5 ABCCD 6-10 DDBCA 11-15 BDCAB 16-20 ABDDA 21-25 BBCBA 26-30 CCADD 31-35 ABBDD 36-40 BDADC 第Ⅱ卷 41.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4分)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4分) (2)特点: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2分) 是真实情况。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赋予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因此它是真实情况。(4分) 不是真是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相劝削弱,皇权加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2分)材料中的情形不是宋代君相关系的普遍反映。赵普之所以能那样做,只因宋太祖信赖他,这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2分)(任答一种观点均可) (3)设计:明确主权在民原则;召开参议会,通过《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4分) 结果: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国会和《临时约法》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2分) (说明:建立民主的原则、确定民主的程序、制订民主的法律制度,民主法制的实践及其效果) (4)近代资产阶级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制,都未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1分)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既参照了中国古代政治的集中,又参照了近代中国、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2分) 42. (1)清王朝日趋衰落;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理学的复盛和经世致用思潮的勃兴;西学东渐;湖湘文化的熏陶和浸染。(答出三点即可,每点3分,共9分) (2)研究者阶级立场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