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6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上期半期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学科 ‎ 命题人:肖婷婷 审题人:曾丹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一、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宋明理学 ‎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3.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 ‎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4.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其中,古代中国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 )‎ ‎ A.单向性辐射 B.由外向内辐射 C.多向交汇型 D.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 ‎5.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 A.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B.倡导个性自由 ‎ C.蕴含人文色彩                   D.维护君主权威 ‎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7.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8.《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 ‎ 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 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9.有学者对两汉社会观念中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发现“仁”、“礼”、“信”出现频次最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生活的富足               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 C.文明开化政策的推动               D.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10.唐到北宋,养老院基本上由政府筹建。宋金对峙后期,金国汉人刘厢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建“孤老院”。此后,宗祠集资的民间养老院在宋金多地兴起。民间养老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 A.等级观念的淡泊              B.儒学复兴的影响 ‎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府强制的结果 ‎11.儒家学者李翱“援佛入儒”,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和对韩愈“性三品”说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这反映出唐代(  )‎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B.“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 C.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                 D.儒学复古性色彩浓厚 ‎12.1917—1918年间,毛泽东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作出批语:“吾国宋儒之学与康德同”。这里,他认为二者的相同点是(  )‎ ‎ A.深化启蒙思想内涵,构建时代理论体系 B.强调深入的独立思考,运用理性进行判断 ‎ C.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提出民主政治框架 D.突出伦理重要地位,强调遵守道德法则 ‎1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思是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以下思想或认识与其一致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实践出真知 ‎ C.存天理,灭人欲               D.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14.对下图数据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 ‎ A.国家统一是推动科技发明的决定因素 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 ‎ C.世界其他国家科技从落后到赶超中国 D.科技发明升降取决于中西方关系变化 ‎15.下图反映的是“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据此可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趋向(  ) ‎ ‎ A.多元化        B.形象化         C.国际化       D.简约化 ‎16.古希腊先哲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性高于感觉 ‎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D.“美德即知识”‎ ‎17.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是(  )‎ ‎ 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 ‎ B.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 C.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D.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18.苏格拉底说“善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同样,恶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B.德行的根源在于知识 ‎ C.知识是判断善恶的法则                  D.唯有知识是最可贵的 ‎19.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前,他的朋友曾劝他逃离雅典,他回答说:“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接受了死刑,平静地饮下了一杯毒酒。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理性”是(   )‎ A.个人的价值判断                  B.人类内在的美德 C.个人利益的追求                  D.城邦的政治秩序 ‎20.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人文精神的复兴              B.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 C.启蒙思想的兴起             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21.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问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崂,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于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 ‎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 C.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22.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下列选项能作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证据的是(   )‎ ‎ A.对人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 ‎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 ‎23.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24.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 ‎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25.“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 ‎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         B.否定宗教的思想 ‎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        D.启蒙时代的到来 ‎26.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 ‎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 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27.中国戏曲、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中国戏曲到12世纪末也走向了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 A.艺术的形式趋于高雅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 C.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D.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28.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的皇帝能够接受法律的约束,并称“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他曾歌颂乾隆皇帝:“伟大的国王,你的诗句与思想如此美好,请相信我,留在北京吧,永远别来吾邦……但要当心巴黎会使你的月桂枯黄。”这说明伏尔泰(  )‎ ‎ A.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      B.希望中法两国加强交流 ‎ C.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     D.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29.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启蒙思想中与查理一世辩词直接对立的是(  )‎ ‎ A.天赋人权       B.社会契约      C.权力分立    D.自由平等 ‎30.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欧美科学家信仰基督教的案例为数不少。这表明(  )‎ ‎ A.基督教教义蕴含着理性精神      B.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彻底性 ‎ C.基督教会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D.科学伦理离不开上帝指引 ‎31.列宁评价近代某位科学家时说:“‎ ‎(他)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他评价的应是(  )‎ ‎ A.英国科学家胡克         B.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 C.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D.英国科学家牛顿 ‎32.下面是1850~2000年全球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 A.固体燃料的消费开始于1850年          ‎ ‎ B.2000年液体燃料完全取代固体燃料 ‎ C.科技进步带动燃料的发展更新            ‎ D.蒸汽时代人类使用液体、气体燃料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计52分) ‎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 ‎ 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 ‎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 ‎ ——朱熹 ‎ 材料二 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 ‎ ——摘编自[英]昆廷·斯金蚋《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二人的思想源由。(12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8分) ‎ (3)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5分)‎ ‎34.(12分)围绕研究的主题搜集历史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之一。以下是某学者针对“西方的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研究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 ‎ 我们所说的启蒙运动是历经数代而逐渐形成的,起初是一种个人思想,到了18世纪40年代晚期才成为一场自觉的运动。……启蒙思想家之间时常会就各种问题的答案发生分歧。但是,他们的团结使其很清楚,谁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这就是现状以及支持现状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基督教和教会。同样,他们也都知道他们共同面临着哪些疑问和问题。这些启蒙思想家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启蒙思想家们坚信,为了在尘世谋求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这种掌控。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他们才团结在了一起。‎ ‎ ——莱斯特·克罗克《启蒙时代》‎ 材料二 视觉资料 ‎ ‎ ‎《空气泵实验》‎ ‎ 史家解读:没有哪幅作品比英国艺术家约瑟夫·赖特所创作的《空气泵实验》更好地展现启蒙运动了。面画正中是一场实验,实验显然做成功了,因为在那个抽空了空气的密闭玻璃杯中,小鸟已奄奄一息。漆黑笼罩的环境中,实验设备发出的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以精神。‎ ‎ ——据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等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启蒙思想家能够“团结在一起”的原因。(6分)‎ ‎(2)有学者认为,材料二这幅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启蒙运动。请结合所学,从创作时代、画面内容和明暗喻意三个方面论证此观点。(6分)‎ ‎35.(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意识到人口增殖快于财货增加会导致“人民众而财货寡”,希望通过“务法”、“务农”使“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认为:“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故人人贫困才会加倍努力,而“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 ‎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认为人口增加导致贫困,故应减少人口,理由是人口增加的速度快于生活资料增加的速度,则“次一等的打算自然就该使人口去适应生活资料了”。马氏强调,私有制以及个人负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控制人口的最有效制度,认为公有制会导致普遍贫困,贫困救济则会创造更多的贫困人口。 ‎ ‎ ——改编自魏忠《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之比较研究》 ‎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相同点。(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上述不同的相似社会背景是什么?(7分 ‎2016——2017学年高二上历史半期考试参考答案 ‎1——5 BBAAC 5——10 BDBDB ‎ ‎11——15 CDDCD 16——20 BCBBA ‎21——25 BADAC 26——30 DBCBA ‎31——32 CC ‎ 33. ‎【答案】‎ ‎(1)君权观: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通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天理,去人欲”。(8分) ‎ 源由: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五行家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教等学说。(4分) ‎ ‎(2)原因: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思想内涵;继承、发展传统思想并予以创新;符合世俗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前意识;等等。(8分) ‎ ‎(3)认识: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和进步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5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4.【答案】‎ ‎(1)特点:逐渐由个人思想的解放汇聚成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 原因:有共同的反对目标――基督教和教会;有共同的理性追求――谋求更好的人类生活,进一步掌控人类的命运。(4分)‎ ‎(2)论证:该作品创作于欧洲启蒙运动的高潮阶段。画面中人们对实验的解释、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人运用自己的理智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人们正在做科学实验,是为了探索自然规律,而启蒙思想家则进一步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这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精神,即理性。里面的明暗对比,体现出光明驱散黑暗的喻意,这也与“启蒙”相吻合(6分)‎ 35. ‎【答案】‎ ‎(1)相同: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2分)人口增长导致贫困;(2分)私有制;(2分)反对贫困救济。(2分) ‎ ‎(2)不同:韩非:法治、重农;(2分)马尔萨斯:减少人口。(2分) ‎ 背景:社会转型时期。(3分,仅答出“工业社会转型”或“封建社会转型”等给1分)‎ ‎33、【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而妖孽生矣”并结合所学,归纳为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根据材料一“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并结合所学,归纳为朱熹从“理”的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第二小问缘由,结合所学,从董仲舒、朱熹创立或发展儒学的思想渊源的方向思考,董仲舒可以从借鉴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归纳,朱熹可以从吸收佛、道理论的角度归纳。 ‎ ‎(2)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正君心是大本”和材料二“‎ 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符合需要、超前意识等。‎ ‎(3)综合以上材料,可以从思想文化发展的国内空间、国际交流、时间先后的继承几个角度来思考,最终归纳为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交流融合等。‎ ‎34、【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起初是一种个人思想,到了18世纪40年代晚期才成为一场自觉的运动”,得出启蒙运动的特点是由个人思想发展为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的团结使其很清楚,谁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尤其是基督教和教会”得出之所以团结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基督教和教会,根据“他们也都知道他们共同面临着哪些疑问和问题些启蒙思想家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启蒙思想家们坚信,为了在尘世谋求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这种掌控”得出他们团结是因为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进一步掌控人类命运。‎ ‎35、【解析】(1)根据材料一,韩非意识到人口增殖快于财货增加,会导致“人民众而财货寡”,“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提倡私有制,“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反对贫困救济;马尔萨斯也认为,人口增加导致贫困,人口增加的速度快于生活资料增加的速度,私有制以及个人负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控制人口的最有效制度,贫困救济则会创造更多的贫困人口。由此可概括出二者四个相同点。 ‎ ‎(2)第一小问不同点,韩非主张“务法”、“务农”,马尔萨斯主张减少人口;第二小问背景,韩非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马尔萨斯(1766—1834),都处于社会转型期。‎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