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有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故选D。‎ ‎2.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 皇权至上 B. 君权神授 C. 天赋人权 D. 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信息“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可知是通过神秘化的色彩突出汉武帝的地位,符合“天人感应”的思想,实质上是宣扬君权神授,而不仅仅是皇权至上,故选B项。天赋人权是西方民主思想,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 ‎3. ‎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4. 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过犹不及”‎ 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是说自己通达事理而使他人也通达事理。与仁者爱人是一样的,自己首先是仁者,然后爱人。A项属于周礼;B项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D项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观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5.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A. 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B. 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 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 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答案】A ‎【解析】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但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故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故A项正确的。中体西用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与“明朝”不符,故B错误。《农政全书》有介绍西方的内容,但不是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故C错误。D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 ‎6.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 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 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 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答案】A ‎【解析】材料“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故A项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7. 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严复转而认可清朝统治 B. 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传播受挫 C. 严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 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严复一方面介绍西方的进步思想理论,另一方面“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说明仍然存在陈旧观念,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是新旧杂陈。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严复政治态度的变化,排除A项;BC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8. 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 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 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 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 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梁启超先生……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晚清青年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而是两者皆学,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晚清青年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晚清青年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故B项错误;立宪宣传与革命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故选D。‎ ‎9. 某学者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翻译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后者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1912年到1940年,后者比前者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 社会科学逐渐衰落 B. 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C. 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D. 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学西方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答案为D项。材料显示的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排除A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历程,排除C项。‎ ‎10.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是 A. 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B. 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 C. 肯定儒家思想安邦定国的重大作用 D. 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中学为体”表明了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并没有发展;“西学为用”说明中学能为“体”但不能为“用”,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含蓄的否定,所以这是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中体西用思想 ‎1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 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答案】A ‎【解析】洋务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属于“非重要成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借鉴西方法律,在中国设立宪法,实际上意味着对君主专制的否定,这是制度层面的学习,属于“重要成分”,故B项错误;“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角度对社会进行全面的、猛烈的、痛苦的改造,属于“重要成分”,故C项错误;“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不符,D错误。‎ ‎12. 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 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 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 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3. 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A. 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 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脱离人民群众,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B;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D;由时间“1919年”,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倡“民主”渐多,说明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不满。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14.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 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B正确;明末清初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思想,A项错误;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涉及思想,C项错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D项错误。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魏源的主张 ‎15.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 西学东渐,全盘接受 D. 借其要义,用以发挥 ‎【答案】D ‎【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康有为、严复、陈独秀之思想不符,故排除 A;材料中康有为、严复未对进化论发展创新,故排除 B; “西学东渐,全盘接受”是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 C; “借其要义,用以发挥”,指的是他们运用进化论的原理,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研究,与材料主旨相符,故选 D。‎ ‎16. 清朝末年李滋然作《明夷待访录纠缪》抨击《明夷待访录》,认为“今日之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皆托此篇以济其邪妄”。该文中的“邪妄”实际上是指 A. 倡导工商皆本 B.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C. 学习西方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清朝末年“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指的只可能是“反对君主专制”,而并不是其他的三个选项,排除ABC,所以该文中的“邪妄”实际上是指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观念,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5)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个人修养与价值观追求仍是儒家的主张,仅是对传统儒学中不适合时代潮流的部分内容进行批判,并提出相应的新主张,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17.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旨在 A. 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C. 倡导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B ‎18.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A项符合题意。B、C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9.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B. 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C. 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D. 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答案】A ‎【解析】“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说明宗教这个神圣的东西依然是宣传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B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A. 中国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 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C. 文明的交融和吸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 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知,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自然地和以需要为基础的,但是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与嬗变”,故排除D,选C。材料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不是“中国的近代文明”,所以排除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这可以用于说明 A. 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 B. 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 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 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洛克倡导……但他本人……赞同……”可知,洛克的行为与其思想主张不一致,这说明了资产阶级自由权是有限的,所以答案选A,排除D;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理性主义,排除B;材料并没涉及到英国的世界霸主问题,排除C。‎ ‎22.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此题可用排除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A项排除;B项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作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近代科技的影响 ‎23. 复旦大学教授芮明杰说:判断工业革命的标准不是简单地从技术是否进步或者技术是否变革,因为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与变革,能够称之为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应该是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技术。以下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是 A. 铁器牛耕技术导致自耕农和新型地主出现 B. 有指南针的大帆船出现导致了新航路发现 C. 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大机器和标准化生产 D. 电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型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相关知识的把握,学生需结合材料来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C,D都提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而B中的新航路开辟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4.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强调国民垄断,反对自由竞争,故C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25. 《孙中山选集》中写道:“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 A. 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 B. 法制建设与废除专制问题 C. 革命动力与奋斗目标问题 D. 民主权利与革命价值问题 ‎【答案】A ‎【解析】材料涉及到要建立一个什么政权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建立什么政权问题而非单纯的法制建设与废除专制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革命动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民主权利与革命价值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6. ‎ 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B. 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C.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D. 反对盲目排外 ‎【答案】B ‎【解析】根据“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可知民族主义是反对夺取汉族政权的满清贵族,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排除A;C选项材料无体现;孙中山的言论针对的是反满情绪,不是“反对盲目排外”,D错。‎ ‎27.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一部《道德经》,逍遥函谷行;一篇《将进酒》,饮者留其名;一卷《漱玉词》,云中叹飘零……”这是歌手李玉刚的2015开年作品《李》,不到200字的歌词竟化用各类诗词和典故多达32处,被称作“史上最牛神曲”,令无数网友叹为观止。下列关于该歌词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姓氏的演变和宗法制有直接关系 B. 《道德经》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C. 唐诗的繁荣受科举考试影响较大 D. 词的出现是北宋市井生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古代姓氏演变与宗法制有关,A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道德经》含有辩证法思想,B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唐诗发展与科举制有关,C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词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28.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出自《井冈山的斗争》,作于1928年,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发表于1940年,B正确;“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作于1949年,排除C;“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引自《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排除D。所以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名师点睛】新民主主义理论(抗日战争时期):‎ ‎(1)主要论著: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2)主张:‎ ‎①正确分析中国国情:a.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B.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正确分析中国革命:a.革命对象、任务:反帝反封建;B.革命性质: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C.革命动力:武装斗争,以无产阶级领导、以农民为主体,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D.革命纲领: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纲领是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e.革命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3)影响: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答案】D ‎【解析】这两条道路最根本的相同点都是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产物,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第二条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相同点但不是根本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第一条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0.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从历史科学来看,孔子的“命运”表明 A.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史”,故答案选D。A项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B项强调历史的客观性;C项强调历史是要经过人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均不符合题意。‎ 二、主观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如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与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如何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答案】(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原因:传统文化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本民族文化传统难以割断;传统文化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2)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儒家文化存在优秀成分,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增强民族认同感;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原因、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如何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和“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如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归纳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儒家内容方面和时代背景方面分别阐述。‎ ‎(2)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 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可以分析得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如何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根据材料中的“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增强民族认同感、要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和改造儒家思想、要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32. 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答案】(1)刘锡鸿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是“本”;刘锡鸿主张整饬纲常伦理,郭嵩焘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派别:刘锡鸿代表地主阶级顽固派;郭嵩焘代表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2)特点: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策略的需要。‎ ‎(3)题目:《庶民的胜利》。变化: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各阶层参与探索,具有广泛性;始终以救亡为主题,具有爱国性;主张学习西方,推动近代化,具有进步性;前后相继,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不断探索,具有连续性。‎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其实是前者坚持封建纲常伦理而后者坚持西方政教,刘锡鸿坚持封建纲常伦理所以他是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而郭嵩焘坚持西方的政教坚持西方的制度,所以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2)康有为是跪着造反,所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就是在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在分析其原因时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阶级力量方面资产阶级力量不强、斗争策略的需要等多方面分析。‎ ‎(3)十月革命后列宁写了一篇文章《庶民的胜利》,所以李大钊演讲的题目也就是《庶民的胜利》,当然材料中的“劳工”就是庶民的意思,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演讲的题目就是《庶民的胜利》。这反映中国思想界的变化主要突出向俄国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之类的答案即可。‎ ‎(4)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要按材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即可,例如,材料涉及到多各界及多个阶层,所以就要突出各阶级各阶层广泛参与、积极探索,近代的探索当然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探索的主题,最后又学习俄国所以可以总结出从主张学习西方到主张学习俄国等特点。‎ ‎33. ‎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以后的中国人提供了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1912年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内涵,所谓“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意思?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民族独立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较之前有哪些新的发展?从孙中山个人品格方面考查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内涵: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共和政体;平均地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否。原因: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彻底反帝,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临时约法》,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 ‎(2)新发展: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提出节制资本。(任答3点即可)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善于反思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样目的”内涵就是指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即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民权主义即实行共和政体、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考查了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至完美的国家” 是指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均可。在孙中山看来民族独立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实际上这个任务并没有完成,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例如,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临时约法》,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新的发展的表现基本可以照抄材料,例如,“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节制资本”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新发展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是一定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做题,只能从个人品格的角度进行解答,主要从孙中山自身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孙中华山具有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良品格才导致了他一生中的伟大的转折,才使三民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 “三样目的”内涵及“至完美的国家”的意思、三民主义的新发展等 ‎34. 阅读下列表格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与近代中国思想史相关的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淸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淸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示例二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形成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近代化。‎ 示例三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 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幵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