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卷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卷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 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 D.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答案】C ‎【解析】推手的位置说明身份等级不同,这与宗法和分封等级观念有关,C正确;A属于宗法制关系特点;材料没有说明父子君臣关系,B错误;材料论述不是礼乐制度,D错误。‎ ‎2. (原创)战国时寸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这一现象在本质上( )‎ 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 C.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 D. 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出身贵贱不再成为选官用官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官僚政治出现的前兆,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这种现象与经济无关,所以排除A、C选项。D选项错在材料只提到了官僚政治,没有说血缘政治的情况,因此排除D选项。‎ ‎3. 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人,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过的有( )‎ A. 商品交换时用纸币 B. 以做瓷器生意为主 C.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D. 做一些棉花生意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官府控制商业的局 面被打破。其它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额。所以选C。‎ ‎4. 在以弘扬剑、侠文化为特色的武侠小说中,龙泉宝剑的铸造人欧冶子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开创了中国铁质兵器的先河。据此判断欧冶子大致生活( )‎ A. 夏商时代 B. 春秋战国时代 C. 秦汉时代 D. 唐代 ‎【答案】B ‎【解析】中国铁器出现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B正确;夏商时代没有铁器,A错误;秦汉和唐朝晚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和D。‎ ‎5.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显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 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 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 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C ‎.................................‎ ‎6.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氵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 A. 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B. 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 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 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可知官府征税,允许出海,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7.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媒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坊市制度己经瓦解 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所以仅依据材料是无法得出“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这一结论的,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唐代长安对商铺的管理是很严格的,而到宋代,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到了宋代坊市制度已经瓦解的情况,故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问题,而且在中国古代,农业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故可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叶以后,而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可排除D。‎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看选项中所讲到的问题是否在材料中有所体现。在此题中,材料中没有明确涉及私商的问题,也没有涉及农业和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据此就可排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8. 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分析说明( )‎ A. 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施的后果 B.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C. 均田制与土地兼并无关 D. 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是均田制破坏主要原因,说明封建经济发展导致,B正确;土地兼并是原因,不是后果,A错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瓦解,C错误;庶族地主势力壮大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并列原因,D错误。‎ ‎9. 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滨州吕夷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 )‎ A. 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 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 农具的大量推厂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范围为古代中国经济。材料强调宋朝对农具销售政策的支持,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出古代中国的重农思想,故B项正确。草市开始出现于唐朝,A 项题干有误;题干未涉及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C项无法体现;题干无法体现商业环境的宽松,D项错误。‎ ‎10.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而淅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A.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 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 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业的发展 ‎11. (原创)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 A.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由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变为雇农规模化经营方式,故B正确。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手工业部门,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放弃传统经济模式,雇农经营也属于传统模式,故C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明朝农业 ‎12.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 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 对外贸易不利于农桑的发展 C. 明初海禁令主要是内忧的产物 D. 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A正确;‎ 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B错误;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错误;西方入侵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 ‎13.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人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尽管开始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4. (原创)以下是1872~1894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 A. 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B. 洋务企业管理先进 C. 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外国企业的资本总额、企业数量都占优势,但不能体现出对重要行业或重要资源的控制,故不能得出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结论,故A错误;从图片可知洋务企业资金和数量都不是最多的,故B错误;从图片中商办企业的资本和数量可知,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相比民族企业规模较小,故C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15.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材料“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反映了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最终导致清朝被推翻,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客观上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效果与主观目的一致,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客观上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启蒙,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主观目和客观影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其它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 占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清初的剃发令”“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A 选项错误,断发并不是与西方的矛盾;B选项没有挖掘出材料的深刻内涵;D选项错误,不能单从这一点来评价国人的文明程度。‎ ‎17. 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表明( )‎ ‎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呼吁妇女应得……等7种权利”、“男女共和”及材料提供的时间“1903年”可知涉及婚姻自由、女性参政权、提倡女权、妇女解放与反清命运相连等内容,故选①②④,选B。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思想得到宣扬,排除③,排除ACD。‎ ‎18. 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 A. 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B. 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 C. 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 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国人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救国措施。办报纸宣传民主思想成为主要手段,说明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正确;此时并不是自由传播信息,A错误;B中根本性巨变说法绝对;D中民主化进程说法不符合题意。‎ ‎19.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C.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实际上是在强调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是不可避免的,即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而未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欧洲出现“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而非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排除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与新航路无关,排除D。所以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0.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上地转让现象。英国在16世纪后半期,三分之一的封建庄主都换了主人,有些地方变动率甚至达40%。在法国,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这说明( )‎ A. 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影响 B. 价格革命加速封建贵族的衰亡 C. 商业革命促使封建上地制度瓦解 D. 海外对西欧商品的需求增长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造成封建贵族的衰落,故排除C,选B;海外对西欧商品的需求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所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底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 A. 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 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 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所述的现象为17世纪的荷兰。正是荷兰殖民扩张最猛烈的时期,再根据“战舰”“军队”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可以自组佣兵的商业殖民贸易公司,因此锁定正确选项A。此时西方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实际上荷兰东印度公司较英国东印度公司晚两年),D项缺乏材料支撑。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殖民扩张 ‎22.‎ ‎ 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目的在于压制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 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 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 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维护国家利益 ‎【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时间“1650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发生在18世纪,故A排除;工业资本出现在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故B排除;《航海条例》颁布的主要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殖民扩张,故C错误;未经同意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美洲殖民地贸易往来,说明英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家利益,故D正确。‎ ‎23. 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名为“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的插图,该图反映的主题 是( )‎ A. 贸易范围正在扩大 B. 大英帝国正在崛起 C. 殖民扩张如火如茶 D. 世界市场正在形成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片信息可见,18世纪中期众多的亚非拉地区逐渐成为欧洲国家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并且成为欧洲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统一的经济整体,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故选D。A、B、C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4.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 A.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 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 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 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材料说明垄断降低了生产的成本,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B项正确。A D两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是现象,排除。故选B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25. 有资料}统计,1932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同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这说明( )‎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上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向苏联输出过剩的设备和技术 ‎【答案】A ‎【解析】“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故C错误;苏联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错误;1931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故A正确;材料比较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 ‎26. 下面为近代中国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的周期性波动曲线图,其中1914~1920年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中国工业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 一战导致中国社会动荡 D.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14~1920 年”并结合波动曲线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B正确。C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不是原因,故排除。‎ ‎27. (原创)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这种决定( )‎ A. 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C. 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1938年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于“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的目的主要是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C正确;A是1935年实行,与材料信息不符合;官僚资本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主要目的是为抗战服务,D错误。‎ ‎28. “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 A. 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 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 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坚决优先保证工业”“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与本题强调的工业布局无关;C项中的产业结构材料中无法体现;而D项与B项矛盾,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 ‎29.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主要根据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内主要矛盾当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故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1957年,此处时间不符,故C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是1952年,排除B;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由于三大改造接近尾声,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故而才有了材料主要矛盾的提出,故D正确。‎ ‎30. 提及当今中国很多闻名海内外的公司的创办历史时,如海尔公司、联想公司等,都不约而同定格在1984年,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 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进度加快 ‎【答案】C ‎【解析】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出现了题干所示的现象,人们争相创办公司,一批企业相继诞生,故选C;A是1992年,时间不符,排除A;十四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D是外部条件,排除D。‎ ‎31. 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障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我国特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合同法》。该法适用的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这一文件的发布( )‎ A.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 表明中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答案】D ‎【解析】题干的关键时间是1979年。根据题干中文件的名称,可以看出发布的文件意在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决心与诚信,故选D。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目标,排除C;外资企业属于私有制经济,排除A。‎ ‎32.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另外,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材料对计划经济的叙述所反映的主旨是( )‎ A. 因家丧失了干预经济的职能 B. 高额成本导致计划经济效益低下 C. 计划经济难以有效配置资源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计划经济条件下,仍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因此,说国家丧失了干预经济的职能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是计划经济下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弊端,高额成本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难以配置资源也仅仅是材料反映的计划经济弊端的一个方面,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计划经济的分析及“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得出材料旨在强调建立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故D项正确。‎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的背景 ‎33. 1915年,洛克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 较大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 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 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答案】D ‎【解析】“‎ 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说明医院创办有利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A正确;B中改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此行为不可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C错误;社会习俗不符合题意,排除D。‎ ‎34. (原创)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中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历经了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西方到苏俄。1895年,随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如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思想。从此时开始,民主思想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1911年辛亥革命后,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1915年亦是如此。1917年之后,人们开始逐渐关注马克思主义。在此,我们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5. 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4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 A. 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B. 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 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 D. 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购买收音机是由于人们待业在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收音机销售量暴涨,不能得出电子产品都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故B项错误;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192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故D项错误。‎ ‎36. 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选项中能与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A. 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福利主义政策的实施 C. 第三产业的兴起 D. “浙经济”的出现 ‎【答案】B ‎【解析】“吃穿好一些…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马克思这的意思是工人的生活和待遇有了一些改善,但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故选C;自由资本主义强调自由生产自由竞争,排除A;第三产业指服务业,排除C;“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 ‎37. 美国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在为里根准备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这样写道:“有效的经济制度是关心个人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日标而奔波,这才算是有效率。”据此可知,以上经济学家的政策是( )‎ A. 大力推行国有化 B. 减少社会福和 C. 保护私人经济 D. 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有效的经济制度应该是国家保持和促进市场竞争机制,在保护私人经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故选C。ABD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里根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38. “斯大林模式”作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斯大林模式”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对其原因解释最恰当的是( )‎ A.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计划性 B.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自主性 C.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创新性 D. 斯大林模式的高度灵活性 ‎【答案】A ‎【解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发展之所以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重大作用是因为该模式的高度计划性。这种计划性体制,一方面能够集中国力大力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很快崛起为工业化大国。但另一方面,斯大林模式后来走向僵化,使苏联经济的发展缺乏活力,苏联最终走向解体,故排除BCD ,选A。‎ ‎39.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 A.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 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C. 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 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没有体现出其改革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承认个人和企业自己的利益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实行按劳分配相似,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取消计划经济,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故D项错误。‎ ‎40. 20世纪中后期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44年 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著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 ‎1993年 共十国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于问题的决议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该表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B. 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 C.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D.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表述正确,故A错误;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同时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表述正确,故B 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故选C;材料反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表述正确,故D错误。‎ ‎41. 据统计,20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最富裕的5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5%,最穷困的5个国家增加了206%,世界人口增加了15亿,而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了2亿,这说明全球化( )‎ A. 加剧了全球的利益失衡 B. 实质是资本的全球扩张 C. 有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 D. 推动了世界整体性进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材料数据来看,不仅最富裕国家收入增长,而且最穷困国家收入也在增长,且增长比例超过前者,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资本的扩张,故B项错误;最穷困国家收入虽然增加,但不能证明其摆脱了贫困,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不能证明相对贫困的减少,也就不能证明全球化有利于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各项数据,能够看出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故D项正确。‎ ‎42. 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一一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这主要说明( )‎ A. 罗斯福准备实行中央集权 B. 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 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 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说明罗斯福想要加强政府的行政职能,所以D项符合材料含义,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所以答案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3.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说明( )‎ A. 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B. 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C. “混合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作用有限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说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实际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作用有限,D正确;资本主义私有制促进经济发展,A错误;此时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正在实行,B错误;C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经济措施。‎ ‎44. 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 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C. 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 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A ‎【解析】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措施,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引进外资,A正确;B属于农业改革措施;C属于农业措施,不符合题意;D属于对外开放政策。‎ 点睛:‎ ‎45. 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1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90%出售给职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家手中,这种现象( )‎ A. 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B. 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C. 使大股东失去了企业决定权 D. 增强了政府的干预能力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表现的是资本逐渐走向了社会化,B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资本占有,不是分配领域社会化,A错误;大股东并没有失去企业决定权,C错误;政府干预能力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46. 1792年,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对妇女权益的辩护1》。她指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这表明18世纪( )‎ A. 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 B. 欧洲妇女权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D. 现代女权运动取得突破性发展 ‎【答案】A ‎【解析】“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表明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提出男女平等思想,说明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47. 199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估计超过2.5万亿美元,其中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占1/3:有90%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都低于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世t界最大的100个经济单位中,51个是企业,只有49个是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国家职能在经济全球化中逐渐被边缘化 B.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C.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D. 跨国公司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经济实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998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占1/3,当时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单位中跨国公司占了半数以上,说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故选B项;A项错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发挥主导作用;C项从材料信息难以看出;D项错误,因为跨国公司难以独立于国家之外。‎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 ‎48. 2016年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会标用20根形似光纤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篆刻隶书印章。该会标的寓意有( )‎ ‎①经济全球化下,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 ‎②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下国际竞争激烈 ‎③中国融入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个国家开峰会,体现的是全球化下的合作,而不是国际竞争激烈,①正确,②错误;材料“辅以篆刻隶书印章”体现了中国融入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③正确;材料“用20根形似光纤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④正确,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49.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到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为出身不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地产,模仿贵族的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寻常的事。”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 A. 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 B. 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D. 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改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的大意为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实力增强,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而传统的贵族势力却相对削弱。A、C、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50. 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这里强周的是( )‎ A. 行政权力的扩大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蓝鹰运动效果显著 D. 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的信息可知总统的权力扩大,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二、主观题(51题13分、52题12分、共25分。)‎ ‎5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1)材料一图示反映了从1801年至1851年的50年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2)根据材料二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 ‎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儿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增加。工业革命使人类工业化迅猛发展。‎ ‎(2)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江沿海城市。‎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专制,民国政府发展实业;“二十一条”引发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增加;第二小问从工业革命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地图可知是集中沿海地区,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原因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可知是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及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回答。‎ 点睛:‎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7-1775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亚契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87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设计出汽轮船“克莱蒙特号”。‎ ‎1860年,工业产量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三。‎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894年,工业生产方面,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生产量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 ‎1898年,美国领土面积大933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欧洲。‎ ‎1910年,殖民地面积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四。‎ ‎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 ‎1914年,美国人亭利.福特首先采用流水线生产方法。‎ ‎1937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2.5%,美国占41.4%。‎ ‎1944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性地位的货币。‎ ‎1945年,联合国总部设立在组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总部设立在华盛顿。‎ ‎1948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7%,美国占56.4%。‎ ‎ ——据廖学盛《世界历史士五讲》等整理 历史解释就是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合理地说明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以此标准对上述材料进行解释。‎ ‎【答案】历史真实:‎ 英国由盛转衰,美国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国家(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国家)‎ 联系:‎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美国(原十三州)成为英国的  殖民地。‎ ‎17世纪,英国开展政治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 ‎18世纪,美国独立后,学习英国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上赶超英国。二战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强国。‎ 结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国家迅速发展的动力 ‎【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论证能力,首先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在答题过程中要体现题目要求中的三项内容,即关于历史事实的真实含义是怎么理解的;其次,要准确解释材料所述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第三,要做出恰当的判断,也就是要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整个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和美国的实力消长导致的国际地位变化,考生只要抓住这一核心问题根据题目三个要求采用三段论的答题模式即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