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模块(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哈三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4 小题,每题 1.5 分,共 51 分。) 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 弱,大封同姓”。两者的共同点是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符合了历史发展潮流 C.以巩固统治为目标 D.实现了国家长治久安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 683—前 621 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 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这种现象 A.导致了秦国社会矛盾尖锐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变革 C.反映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4.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 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5.“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事物自相矛盾 C.事异则备变 D.逍遥无为 6.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 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井田制已经瓦解 B.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C.土地私有成主流 D.青铜农具仍大量使用 7.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 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 1.82 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 2.2 米。这种现象说明 A.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 B.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 C.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 D.《史记》对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 8.公元前 175 年,汉文帝“除盗铸令,民得自铸”,下令允许民间随便铸钱。这一政策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体现重农抑商精神 C.符合黄老之学理念 D.危害中央集权制度 9.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父、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 父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 中国古代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亲属间相互隐匿不受司法处罚 B.说明儒家伦理日益受到重视 C.这一措施将加剧社会秩序混乱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深刻影响 10.《文汇报》2009 年某期提到“在宋代之前,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曹操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这 是由于 A.宋以后统治者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 B.宋以前的历史学家对曹操认识不足 C.宋以后的儒学思想鼓励多元化评价 D.宋以前的农业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 11.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 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 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 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 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 D.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1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 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3.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 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 代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14.1849 年,福建巡抚徐继畲所著的《瀛环志略》出版,这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地理、 历史著作。他在初稿中明确写道:“亚细亚以中国为主”,在定稿时改写成“坤舆大地以中 国为主。”他的友人刘鸿一为此书写的序言中有“夫中国者,天地之心。四夷,天地之肢” 一语。由此可见当时 A.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已经消除 C.中国对世界的认知相对客观 D.守旧观念与新思想同时并存 15.“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该观点可能出自 A.曾国藩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6.郭嵩焘在《养知书屋文集》中说:“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其气机甚运,得其道而 顺用之,亦是为中国之利。”他强调 A.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进步 B.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C.应抓住机遇,向西方学习 D.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 17.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 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本质上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18.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 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封建专制思想 B.结束中国专制政体 C.客观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瓦解 19.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 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 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主张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举 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20.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关于毛泽 东在各个时期撰写的著作及其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著作 解释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写于井冈山时期的重要著作 B. 《新民主义论》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D. 《论十大关系》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1.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 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培育社会主义四有青年目标提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22. 1961 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 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 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说明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23.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 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 动行事……”这表明 A.希腊人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自由平等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用法律来约束人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24.在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哀悼基督》中,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 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作品所表明的 作者的意图是 A.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25.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得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 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 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 A.人文主义者仍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B.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 C.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D.人文主义者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26.这个被教皇斥为“闯入葡萄园的野猪”的大力士,在教皇的领地上,横冲直撞,震撼了 传统天主教会的千年根基;这个人被认为四百年来,找不到另一个德国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加尔文 C.闵采尔 D.伊拉斯谟 27. 右图为苹果公司的第一代商标图片,外框写着“牛顿,一个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 中的灵魂。”公司以此为商标,主要是因为牛顿创立的理论 A.解释了苹果落地的现象 B.首次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 C.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D.突出体现科学思考的精神 2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 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 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三权分立学说 D.天赋人权说 29.托马斯•杰斐逊说:“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 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可见他强调 A.天赋人权 B.言论自由 C.自由平等 D.民主共和 30.“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 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31.“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可见达尔文主义推动了 A.殖民扩张 B.宗教改革 C.工业革命 D.启蒙运动 32.在莫奈的画中有如此场景:宁静的午后,深奥的黄昏,撑阳伞的美丽忧伤女子,草地上 读书的少女,阳光下的田野和树林……一切都是那么优美、雅致、美妙,那明亮的调子总是 给人一种希望、一种慰藉。材料体现莫奈的作品 A.追求主观化的艺术表现 B.重在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C.执着于对同一主题写生 D.采用夸张手法表情达意 33.下面是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34.“他为 20 世纪的科学思想洒下了种子,为现在的科技年代开辟道路。……不但对科学界 造成巨大震撼,对人文主义、文化和政治也带来重大影响。从此以后,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 绝对的东西。”“他”是 A.牛顿 B.法拉第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5 题 19 分,36 题 12 分,37 题 18 分,共 49 分。) 35.(19 分)王国问题是汉初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 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在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大 乱,迅速崛起,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先都晋阳,后徙马邑的 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 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 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国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 ——摘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实力越来越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 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 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在元朔二年(前 127),朝臣主父 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据《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解决王国问题的主张,并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11 分) 3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图片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 论据准确,与观点一致,逻辑清晰) 37.(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96 年欧洲第一次十次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 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 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化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 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 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 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 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 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 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 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 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 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 他 们 掌 权 和 把 他 们 拉 下 台 ; 对 受 托 人 来 说 , 不 存 在 契 约 的 问 题 , 只 有 服 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上相对于文艺复 兴的进步之处。(10 分)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B C B A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A D A C C C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D D A A D D B B 31 32 33 34 A A B C 35. (1)分封制的历史影响;吸取秦亡历史教训;笼络诸侯王;国力衰弱,推动中原地区 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郡县制不成熟。(8 分) (2)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1 分);削弱了王国势力,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 到彻底解决(2 分)。 晁错:削藩(1 分);激烈的中央集权措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地方与中央军事对抗(2 分)。 (七国之乱) 主父偃:推恩令(1 分);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2 分)。 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2 分)。 36.评分标准: 信息:2 分; 史实:每个 2 分,共 8 分; 逻辑:兼顾南北方 2 分; 示例:信息: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史实:南方经济发展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经济发展迟滞原因:战乱不断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北方对农业的过度倚 重,导致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植被与环境。 37.(1)文艺复兴:基督教内在文化、科研传统;古代希腊罗马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学者 的努力;东方文化;(6 分,5 取 3) 启蒙运动: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2 分) (2)主张: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 立社会契约。 进步之处:政治上把反封建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并进一步提出理性社会的制度构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