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课件(共5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课件(共59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 4 讲 明清时期 ( 鸦片战争前 ) ——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通史概览 主干知识排查 壹 考向命题研析 贰 内容索引 大题高分导练 ——25 分 大题导 练 2 叁 主干知识排查 壹 1.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 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 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 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 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5) 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 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 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 1) 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 “ 文字狱 ” ,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 3.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 特点 ①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 “ 文字狱 ” 的严酷等方面。 ③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 影响 ①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 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 易错练 1]   军机处的职责与地位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 “ 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 。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 A. 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 成为清朝正式机构 C. 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 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 点拨   军机处大臣的职责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是皇帝施政发令,处理全国政事的中枢机构。当时内阁仍然存在。军机处成立后的清朝内阁只处理例行事务。 1. 农业生产 (1) 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 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 手工业生产 (1) 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3. 商业的发展 (1) 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 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 (3) 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 (4) 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 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 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 (7) 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 4. 经济政策 (1) 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明朝 “ 海禁 ” :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 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 十三行 ”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易错练 2]  提炼材料主旨不充分 (2019· 日照期末, 8) 宋代的 “ 苏湖熟,天下足 ” ,到明清时变为 “ 湖广熟,天下足 ” , 17 世纪后江南地区成为缺粮区, 18 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失去经济中心的 地位 B . 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C. 深受世界市场的 影响 D . 经济结构日趋单一化 √ 点拨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由产粮区成为缺粮区和粮米贸易中心,这是当地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工商业发达所致。如果提炼材料信息不全,只看到其为 “ 缺粮区 ” ,就容易误选 A 项。 1. 思想 (1) 王阳明心学:认为 “ 良知 ” 就是 “ 本心 ” ,就是 “ 理 ” ,主张克服私欲, “ 致良知 ” 。 (2) 李贽的 “ 异端 ” 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 “ 理在气中 ” ,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 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 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 2. 科学技术成就 (1) 传统科技辉煌 ① 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 农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 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 3. 文学艺术 (1) 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 (2) 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 “ 百戏之祖 ”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 “ 国粹 ” 。 (3) 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返 回 [ 易错练 3]  陆王心学是否隐含平等、叛逆思想 (2019· 廊坊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 11 月联考 ) 嘉靖元年 (1522 年 ) ,政府对王阳明的著作不满,世宗下诏: “ 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 ( 程朱理学 ) 。 ” 当时政府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王阳明心学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 地位 B . 离经叛道追求个 性解放 C. 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 . 主张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 点拨   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考向命题研析 贰 真 题感悟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治理 1. (2017· 课标全国 Ⅱ , 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 变 B .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 丧失 D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能力要求 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 1 2 变式训练 3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 A 项正确 。 材料 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 B 项错误 ; 材料 不涉及内阁,排除 C 项 ; 中国 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D 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2. (2016· 课标全国 Ⅰ , 27)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 B 。 不论 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A ; 据 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排除 C ; 明朝 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 D 。 √ 1 2 变式训练 3 变式训练   (2019· 荆门高三元月调研, 27) 明洪武二十四年始设巡抚,初期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来也执掌军事。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可出抚地方、节制三司。这表明巡抚的设置 A. 扩大了地方行政 权力 B . 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C. 削弱了六部的 权限 D .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说明   本题与 2016 年全国卷 Ⅰ 第 27 题都考查明代巡抚设置的作用,但二者的着眼点不同。注意高考题的考查视角,反映出命题人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关注。 1 2 变式训练 3 3. (2014· 课标全国 Ⅱ , 27)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 B .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 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A 项错误, B 项正确 。 C 项 “ 内阁取代六部 ” 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 “ 内阁取代 ” 。 D 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 1 2 变式训练 3 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演变 (1) 明代:明初设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从补 “ 三司 ” 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 “ 三司 ” 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 (2) 清代前期: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明代督抚制度,并通过不断的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 (3) 晚清: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督抚逐渐得以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在洋务运动中,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又进一步膨胀。晚清时期的督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 认知深化 预测 1   ( 主干知识深化 ) 明代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2019· 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 26) 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 “ 观政进士 ” 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 完善了科举制度 D. 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考向押题 √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不能体现强化中央集权的信息,故 A 项错误 ; 同理 , B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 “ 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 ‘ 观政进士 ’ 制度 ” ,明代科举制是对宋元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注重理论,而且注重实践,故 C 项正确 ; 明代 更突出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故 D 项错误。 预测 2   ( 隐性热点 ) 清朝前期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2019· 济宁一模, 27) 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 “ 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 ” 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 A. 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B. 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C. 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 D. 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 解析   根据材料 “ 不可徒言偃武修文 ” ,说明乾隆帝认识到武力对维护统一的重要作用,故选 B 项 。 A 、 C 、 D 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 考向二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命题语言 市镇经济:明清是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的发展以江南为盛。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几年的全国卷考题曾以市镇经济这一角度切入考查其发展概况或影响。例如第 5 、 6 题。 真 题感悟 1. (2019· 课标全国 Ⅰ , 27)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方式的 变革 B .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 改变 D . 地区经济的差异 1 2 3 解析   D 对,由材料 “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 ,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 项。 √ 4 5 6 2. (2019· 课标全国 Ⅱ , 27)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 改变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 扩大 D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1 2 3 解析   C 对: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清代 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A 项错误 ; 清代 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 项错误 ; “ 开始 ” 说法错误, D 项错误。 4 5 6 3. (2019· 课标全国 Ⅲ , 27) 乾隆时江南地主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苏州甚至出现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 频繁 B .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 形式 D .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   C 对: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 。 “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不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佃农只是以租佃方式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且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极为频繁的表述错误, A 项错误 。 材料 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 B 项错误 。 农业 的商品化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错误。 1 2 3 √ 4 5 6 4. (2018· 课标全国 Ⅰ , 27) 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 的 “ 麒麟 ”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 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 更新 1 2 3 试题赏析 让历史照进现实:本题借助《瑞应麒麟图》考查明朝朝贡贸易中的文化交流。长颈鹿以中国文化的角度被认为是麒麟,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中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呼应了时政热点 “ 一带一路 ” 倡议,体现历史学科 “ 立德树人 ” 的价值观和 “ 家国情怀 ” 等核心素养。 √ 4 5 6 解析   B 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是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 1 2 3 4 5 6 5. (2016· 课标全国 Ⅲ , 27)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 “ 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 ,如今 “ 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 发展 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 尖锐 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   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 A 项 。 “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 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 B 项错误 。 C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故 C 项错误 。 题 干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 D 项错误。 √ 1 2 3 4 5 6 6. (2015· 课标全国 Ⅰ , 27) 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 数表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 明显 解析   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 B 项 。 宋明理学 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 A 项错误 ; 虽然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 C 项错误 ; 明清 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 D 项错误。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1 2 3 4 5 6 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1) 政治方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斗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 “ 闭关 ” 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2) 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 “ 一条鞭法 ” 等赋税改革。 认知深化 (3) 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 “ 西学东渐 ” 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预测 3   ( 时代特征 ) 明清时期的近代化倾向 (2019· 潍坊一模, 27) 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A. 王朝权力渐趋 衰落 B . 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 近代化倾向已 出现 D .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考向押题 解析   这些科技思想文化成就闪耀着近代化的光芒,体现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近代化的前夜,故 C 项正确 。 A 、 B 、 D 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 预测 4   ( 唯物史观 )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认识清初的官庄经济 (2019· 潍坊一模, 28) 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 132 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 886 个,占有土地 3 360 965 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 373 处,有地 758 739 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 2 万石至 5 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 A. 租佃关系 衰落 B .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社会转型 艰难 D . 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 √ 解析   官庄经济所体现的生产关系 ( “ 收租谷 ” ) 是封建性质的,这种土地公有和剥削方式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等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故体现出当时社会转型的艰难, C 项正确 。 从 材料看, “ 租佃关系 ” 未衰落,排除 A 项 ; 小农经济 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 ; 占有 大量土地并未实现规模经营,仍是封建生产经营方式,排除 D 项。 考向三 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 1. (2018· 课标全国 Ⅱ , 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 “ 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 “ 雅乐 ”“ 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 “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 “ 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 传播 B .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 弱化 D .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真 题感悟 1 2 3 变式训练 关注考纲 全国卷考纲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一共列出了 16 个必考知识点, “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 是其中之一。这说明考纲对京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非常重视,本题考查的是与京剧有渊源关系的昆曲。 √ 解析   D 对: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 “ 官腔 ”“ 雅乐 ” ,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 。 A 错: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 。 B 错: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京剧的信息 。 C 错: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 1 2 3 变式训练 2. (2018· 课标全国 Ⅲ , 2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 体制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 结果 D .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1 2 3 变式训练 解析   B 对: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 。 A 错:我国古代药学早在原始社会已经萌芽 。 C 错: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因素 。 D 错: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药学的发展不可能受其推动。 变式训练   (2019· 济南二模, 27) 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 结果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受到了西方科技的 影响 D . 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1 2 3 变式训练 说明: 本题与 2018 年全国卷 Ⅲ 第 26 题题干不同,但立意与考查角度完全相同。注意体会: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的取得都与中央集权的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 √ 解析   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国家支持或组织的结果,故选 B 项。 疆域图、圆明园与商品经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A 项; 《本草纲目》并未受西方科技影响,排除 C 项; 这些成就远未起到促进社会转型的作用,排除 D 项。 1 2 3 变式训练 3. (2018· 课标全国 Ⅲ , 27)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 老童 ( 生 ) 、低秀 ( 才 )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 提升 B .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广泛 D .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   D 对: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 。 A 错: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 。 B 错: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 。 C 错: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1 2 3 变式训练 √ 1. 明清儒学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认知深化   继承 发展 政治 批天理 —— 理性 存人欲 —— 民本 批君主和三纲 —— 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 —— 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 —— 个性解放 经济   工商皆本 文化 经世致用 —— 务实 否定权威,独立思想 2.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 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 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 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5) 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 3. 明清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影响 (1) “ 市民阶层 ” 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 ( 2) 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 ① 社会风气:明代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② 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出 “ 经世致用 ” 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 ③ 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 “ 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 ”“ 劝善戒恶的道德观 ” 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 ④ 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 “ 杂书 ” 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⑤ 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 。 预测 5   ( 社会主流价值观 ) 程朱理学的影响 (2019· 济南高三期末, 8) 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度日趋 僵化 B . 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 C. 君主专制空前 强化 D . 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 考向押题 解析   程朱理学把三纲五常上升到 “ 天理 ” 的高度,这对明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题干材料反映的这种现象即是这种影响的表现,故 D 项正确。 √ 预测 6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王夫之思想的历史价值 (2019· 合肥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8) 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 “ 日新又新 ” 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 “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 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A.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创新 B . 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 对人性本善的深刻 认同 D .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 解析   “ 七尺从天乞活埋 ” 体现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文化的传承;而王夫之对 “ 人性 ” 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故选 A 项。 返 回 大题高分导练 叁 25 分大题导练 2 1. 影响 ( 作用 ) 意义:首先从两方面思考,一是积极方面,二是消极方面。其次从空间范围来看,包括对本国、对国际两个方面。再次,从时间范围来看,包括对当时、对后世两个方面。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又都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展开分析。 2. “ 意义 ” 和 “ 作用、影响 ” 相比较,它的范围要大的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都属于 “ 意义 ” 的范畴。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题目材料和具体设问的问题,还要跳出以上套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灵活应对,找出新的答题角度。 影响 ( 作用 ) 、意义类大题 答题模板 (2016· 课标全国 Ⅰ ,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 “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 ——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真题导练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 “ 治本方法 ” 是 “ 迟婚与节育 ” 。 —— 据《康有为全集》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 试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语 说明 “ 原因 ” 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 稳定 ”“ 取消人头税 ”“ 农作制 ”“ 高产作物 ” 等。说明 “ 影响 ” 时,注意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分析,关注社会矛盾、人地关系、生态环境等问题。 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 指导语 “ 主张 ” 要根据材料概括,注意康有为、严复与民国时期的两种主张。 “ 评价 ” 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可总评,亦可分评每种主张。 试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规律总结   答案形式的 “ 四化 ” ( 1 ) 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要自然分出一个段落。这样答题思路很清晰,便于老师阅卷,从而有利于得高分。 ( 2 ) 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答影响,就要写出 “ 影响 ” ,然后分条回答。 ( 3 ) 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这样能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 ( 1 ) 原因: ①……②…… ; ( 2 ) 影响: ①……②…… 等。 ( 4 ) 规范化: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行文规范。 , 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答题时按以上要求有利于让阅卷老师快速理解你的思路,尽快找到得分点。 返 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