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2017·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全盘集体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 2.(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A、C、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2017·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 ) A.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B.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C.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 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 A.征收所有余粮 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 C.允许商品买卖 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5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商品买卖,故C项正确。 5.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化,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政府迅速调整政策(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御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答案 B 解析 材料“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反映了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 6.(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凯恩斯主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创造过非凡的成就”“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可知是斯大林模式 ,故C项正确。 7.(2016·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 ) 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答案 C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C项正确。 8.(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美苏形成了战时的同盟 B.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而此时美国正在经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故出现了大量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的现象,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所以,C项正确。 5 9.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从1927年到1933年”“技术学院”,可知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10.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集体农庄的强制推行导致机器制造业发展停滞 B.1932年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D.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征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 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一位士兵家里的粮食被全部征走了。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士兵的话针对的是余粮征集制,A项正确;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排除C项; B、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2.(2017·滨州期末)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5 A.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 B.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C.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 D.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答案 B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 13.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主要是指苏联为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 14.(2017·徐州学业水平测试)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 )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 550 6 800 7 500 6 440 石油(万吨) 1 160 1 900 2 200 2 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 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 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答案 A 解析 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15.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 5 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A 解析 罗曼·罗兰于1934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作者访苏时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故本题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2)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 (3)事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破坏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