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2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钱大家分,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与主人公如此感慨产生关联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可知,体现了主人公注重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故B项正确;AD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是选官制度,排除。‎ ‎2.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诸侯不在勤王,这表明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就已衰落,周赧王属于东周,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是在北宋,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勤王不成”,这反映的实质是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 ‎3.‎ 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 纲常礼教 B. 儒家思想 C. 礼乐制度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故D项正确;ABC项包含在D项之中。‎ ‎4.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可知,这一朝代推行郡县制,设有丞相和公卿,因此①最早发生在秦朝;由“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可知,这一朝代推行三省六部制,因此②最早发生在唐代,据“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可知,此时宰相已被废除,内阁出现,③最早不会超过明代,所以答案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重点和常考点,同时也是材料题出题的难点,考查的角度有①各个王朝的政治特征②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较。‎ ‎5.按两宋中央官制,若岳飞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需要与哪一机构申报筹划此事 A. 枢密院 B. 军机处 C. 三司 D. 御史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对材料分析可知岳飞的行动属于军事行动,而在两宋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属于枢密院,故A正确。军机处属于清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三司属于中央官制掌管财政,排除C;御史台指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宋朝二府三司制 ‎6.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明清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A. 御寒功能 B. 标识功能 C. 装饰功能 D. 遮羞功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可知明清时期的官服具有标识官员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7.中国很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官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状元,一般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故D项正确;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世官制是世代继承为官的制度,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察举制是西汉察举为官的制度,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9. 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最能够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是 A. 公民大会的运行机制 B. 法庭审判人员的产生办法 C. 陶片放逐法 D. 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不包括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 ‎10.‎ ‎ 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D. 西塞罗生活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430年”,结合所学,当时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伯利克里时期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并且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因此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伯利克里改革 ‎11.《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万民法》规定,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这些规定体现了 A. 疑罪从轻 B. 以礼入法 C. 礼法并重 D. 公平正义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对特定个人进行特别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项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特征,排除。‎ ‎12.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A. 《十二铜表法》‎ B. 习惯法 C. 《民法大全》‎ D. 公民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公元六世纪晚期,罗马推行的法律是《民法大全》,所以,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C.《民法大全》。‎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民法大全》‎ ‎13.2016年7月,保守党领袖特蕾莎·梅组建英国新一届政府。特蕾莎·梅成为继玛格丽特·撒切尔之后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其出任英国首相是因为 A. 英国国民选举 B. 前任首相推荐 C. 国王直接任命 D. 她是下院多数党领袖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员是选举产生的,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不是国民选举的,排除A。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而不是前任首相推荐 ,排除B,D项正确。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的职权多是礼仪性的,国王无权任命首相,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熟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4.独立之初的美国,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社会动荡加剧。为了结束这种状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1787年宪法确立了 A. 联邦制 B. 总统制 C. 民主制 D. 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加强中央的权力而把邦联制改成了联邦制,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总统制、民主制以及共和制,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5.下图中的法律条文摘选自 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图中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德国1871年宪法的内容,故C项正确;英国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故A项错误;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法国的1875年宪法规定了民主共和制,故BD错误。‎ ‎16.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非经议会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布战争。这说明 A. 1875年宪法贯彻了分权制衡原则 B. 总统缺乏实际权力 C. 议会既是立法机构,又是军事机关 D. 总统完全听命于议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非经议会两院同意” 反映了法国总统掌握国家重大职权,但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故A项正确,B项错误;议会是立法机构,不是军事机构,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 ‎17.‎ 某论著的目录为:“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 《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C. 《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D. 《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论著目录中的“议会之母”即英国确立的近代议会制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驴象之争”即美国的两党政治的象征;“一票共和”即法国共和制的艰难确立;“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即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可见该论著研究的主题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分析,其名称可能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东方的政治制度问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近代西方代议制,而非古代,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制度,故D错误。‎ ‎18. 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达1:1700左右。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 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 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道光年间银钱比价的大幅波动是因为白银大量外流引起的,这和英国为改变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白银不断外流有关,D正确;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不会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排除A;中西贸易萧条不会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C。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背景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背景 ‎ ‎ 中国 ‎ 英国(根本原因) ‎ 政治 ‎ 封建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 ‎ ‎ ‎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君主立宪制 ‎ 经济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工业革命;抢占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 对外 ‎ 闭关锁国 ‎ 殖民扩张与掠夺 ‎ 军事 ‎ 军备落后 ‎ 坚船利炮 ‎ 思想 ‎ 天朝上国 ‎ 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 ‎ ‎19.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太平天国是农民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之一是外国入侵加剧社会矛盾,故A正确;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领导的反帝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是“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即可。‎ ‎20.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略 ‎21.某学长称:“中国几千年未有正式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这一转型源于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的设立顺应了当时中外关系发展的需要,是清政府政治机构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故C正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没有涉及“正式之外交机构”,排除AB;1915年签订《二十一条》,中国外交已经实现真正转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22.“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 永久居住权 B. 海关管理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主要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因此B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而“永久居住权”、“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D。故选C。‎ ‎23.《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以下为节录部分:……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段。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其中“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B. 维新变法运动、《钦定宪法大纲》‎ C. 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宪法》‎ D.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而非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均非革命活动。‎ ‎2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孙中山的权力 B. 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 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 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颁布《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辛亥革命后造就的民主共和成果,故D项正确。《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主要针对国内,防止专制出现,并不是获取列强支持,故B项错误。保障宪法更好实施不符合材料和所学主旨,故C项错误。‎ ‎【点睛】《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按类别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A.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 C. 端纳口述《我在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身边的日子》‎ D.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属于文献史料、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属于实物史料、端纳口述《我在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身边的日子》属于口述史料、《清明上河图》属于图像史料。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 第Ⅱ卷(材料题,共50分)‎ 二、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地方设置藩镇,由节度使管辖;节度使权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汉初:根据“西汉郡国交叉”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下,造成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根据“藩镇的割据性”“节度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中后期地方设置藩镇,由节度使管辖;影响: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威胁中央集权。‎ ‎(2)特点:根据“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得出行省权力较大;根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得出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总结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材料三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并分析宪法的实施对美国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形成责任内阁制,名义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 ‎(2)实行联邦制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美国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得出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架空:结合所学,18世纪,英国形成责任内阁制,名义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英国王权被进一步架空。‎ ‎(2)如何:根据所学,通过联邦制原则实现“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通过三权分立原则实现“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影响即可,可分别从政治、经济方面总结。‎ ‎28.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材料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请回答:‎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答案】(1)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目的: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或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市场)‎ ‎(2)原因:①腐败严重;②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③疏于国防;军备落后;④慈禧挪用军费。‎ 危害: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得出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目的:结合所学,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 ‎(2)原因:根据“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得出腐败严重;根据“建设国防力量,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得出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疏于国防;根据“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得出军备落后;根据“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得出慈禧挪用军费。‎ 危害:结合所学,回答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即可,即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