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自测考试(五)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自测考试(五)试题(解析版)

六安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历史自测试卷(五)‎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 ‎1.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贵族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他们大肆宣扬“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西周贵族的宣传 A. 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 B. 强化了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 C. 有利于当政者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表明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并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神权思想,中国古代的神权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和封建皇权的,目的在于使王权和皇权神化。材料中“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思想有利于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并赋予他们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周贵族宣传“天”“上帝”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与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无关,故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2.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此记载说明 A. 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B. 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 C. 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 D.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尊卑秩序,故C 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青铜业制造发达,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排除。‎ ‎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 ‎4.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A. 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 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A ‎【解析】‎ 由汉武帝在各郡国设立盐铁官,管理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盐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汉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加强了,A项正确;国家设置盐铁机构,对其专门管理的做法,反映不出盐铁行业的发展,B项错误;官营盐铁是因为其有利可图,不能说明私营工商业的落后,C项错误;材料中国家专营盐铁,首先是国家获利,与民生问题无益,D项错误。‎ ‎5.宋代为防止“有理者不获申,无辜者反受害”,规定司法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从所属县,经州、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御史台、登闻鼓院,甚至可以通过专门机构直诉至皇帝。这反映出 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 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 司法实践严谨慎刑 D. 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司法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反映了宋代司法为了冤假错案,规定了逐级申诉制度,说明其司法实践严谨慎刑,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宋代官僚机构日益臃肿,故A排除;逐级申诉制度也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无法体现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犯人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逐级申诉制度体现司法严谨性的方面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6.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 A. 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 B. 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 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 D. 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是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济部门,联系材料中“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可知,宋朝时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反而为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有限,并不能表明其失去了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朝统治基础是否动摇,排除;D项,由于宋朝对一些新兴行业“管理宽松”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能反映其冲击了自然经济的传统地位,而且在宋朝自然经济仍占据传统地位,排除。‎ ‎7.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 ‎8.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 A. 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 B. 社会发展严重倒退 C. 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 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 ‎9.作为一种政治势力,洋务派内部的情况十分复杂。在洋务运动中,中央的奕诉和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有矛盾,曾、左、李等人相互之间有矛盾,老牌的洋务重臣李鸿章与后起的张之洞之间也有矛盾。材料说明 A. 洋务派内部存在利益冲突 B. 洋务派缺乏共同政治主张 C. 地主阶级具有时代局限性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必然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央的奕诉和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有矛盾……李鸿章与后起的张之洞之间也有矛盾”反映了洋务派内部存在复杂的利益冲突,故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时代局限性,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探讨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奕诉和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有矛盾……李鸿章与后起的张之洞之间也有矛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派内部矛盾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以下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 年份 指数 年份 指数 ‎1821-1830‎ ‎100‎ ‎1871-1880‎ ‎80‎ ‎1831-1840‎ ‎92‎ ‎1881-1890‎ ‎80‎ ‎1841-1850‎ ‎92‎ ‎1991-1900‎ ‎78‎ ‎1851-1860‎ ‎87‎ ‎1901-1911‎ ‎78‎ ‎1861-1870‎ ‎82‎ ‎——摘自王建朗和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述表格反映的状况 A. 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B. 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C. 显示重农抑商合理性 D. 表明精耕细作的终结 ‎【答案】B ‎【解析】‎ 通过图表数据看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晚清农业发展滞后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下降,排除A;重农抑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C错误;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11.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 A. 强调托古改制 B. 宣扬种族革命 C. 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 D. 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和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和革命派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为了减少改革或者革命的阻力,D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是为凝聚国民团体服务的,不属于改制,A选项排除。维新派主张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种族革命,B选项排除。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C选项排除。‎ ‎12.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他的认识 A. 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B. 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 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 D. 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答案】A ‎【解析】‎ ‎1917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说明政治革命中国已经实行,“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说明精神与教育革命的重要性,体现出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是五四运动之后,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代表的是个人观点,不能说明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故C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1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 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 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的加强,B符合题意;A“化解了”说法不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说明C说法不正确;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不正确。‎ ‎14.有关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日本侵略者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B. 国民政府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围剿 C. 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大败侵华日军 D. 中共发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图中有“台儿庄”、“临沂”等信息,即可得出此图是台儿庄战役形势图,台儿庄战役属于抗战时期徐州会战一部分,故C项正确。日军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典型的冲突是“济南惨案”,故A错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体在大别山,与地图中的地点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的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主要战役地点有“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故D项错误。‎ ‎15.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A. 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 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 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答案】C ‎【解析】‎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报告中,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故C正确;A项中“已经解决”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只涉及尼克松个人的坚持,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无法体现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排除D。‎ ‎16.读下表,文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工作情况统计表 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万人)‎ 文盲率(%)‎ ‎1949年 ‎54167‎ ‎—‎ ‎80.00‎ ‎1964年 ‎72307‎ ‎23327‎ ‎38.10‎ ‎1982年 ‎103188‎ ‎23582‎ ‎81‎ ‎1990年 ‎114333‎ ‎18003‎ ‎15.88‎ ‎2000年 ‎126743‎ ‎8507‎ ‎6.72‎ ‎2010年 ‎137053‎ ‎5419‎ ‎4.88‎ A. 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性质 B. 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C. 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D.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工作情况统计表”的数据分析可知,1949—2010年文盲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个别时段文盲率有所反弹,根据所学可知,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原因不同,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从1949年开始,进行了大量的扫盲工作,文盲率大大下降,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特征,也体现了我国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1年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只是文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它不能解释1949—1964年文盲率下降的现象,排除;C项,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工业化开展需要各种人才,但这也只是原因之一,它不能解释1964—1982年文盲率上升的现象,也不能解释1982—2010年文盲率不断下降的现象,排除;D项,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文盲率下降,也只是原因之一,它不能解释改革开放前文盲率变化的现象,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7.罗马共和国末期,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另一方面又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公敌宣告”名单,宣告名单上的人为公敌,任何人都可直接杀死“公敌”并获得赏金。“自然法之父”西塞罗就因被列入名单而遭刺杀。材料反映出 A. 罗马统治者缺乏法律观念 B. 自然法精神不利于罗马的扩张 C. 罗马法的效用受制于强权 D. 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将领可以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直接处死“公敌”的“公敌宣告”,这说明当时罗马军事强权限制了法律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统治者具备法律观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扩张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共和制的评价。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抛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国王和市民阶层在罗马法中找到支持,罗马法由此复兴,可见罗马法适应了当时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选项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资产阶级和教会的矛盾,选项A排除;选项B、D表述绝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资产阶级在兴起过程中利用罗马法中的法律原则维护自己利益。‎ ‎19.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 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 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 C. 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 ‎20.18世纪的英国,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 君主与首相形成制衡局面 B.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C. 《权利法案》原则遭到破坏 D. 内阁权力极度膨胀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说明18世纪的英国宪政还未完善,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故A项说法错误;《权利法案》保留了国王部分权力,其原则没有破坏,故C项错误;内阁权力极度膨胀局面是在19世纪末形成的,故D项错误。‎ ‎21.有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与。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自然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应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日本明治维新 D. 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予”,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A项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22.1820至1880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和变化表 棉布(100‎ 万码)‎ ‎1820年 ‎1840年 ‎1860年 ‎1880年 欧洲(除土耳其)‎ ‎127.7‎ ‎2004‎ ‎200.5‎ ‎365.1‎ 土耳其 ‎9.5‎ ‎74.6‎ ‎357.8‎ ‎588.6‎ 美洲(除美国)‎ ‎56.0‎ ‎278.6‎ ‎527.1‎ ‎651.6‎ 美国 ‎238‎ ‎32.1‎ ‎226.8‎ ‎77.9‎ 英属东印度 ‎—‎ ‎11‎ ‎825.1‎ ‎1813.4‎ 其他各国 ‎33.9‎ ‎59.8‎ ‎538.9‎ ‎999.7‎ 上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A. 棉纺织品主导英国出口贸易 B. 世界各地区间贸易的增长 C. 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 D. 英国在欧美影响力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20—1880年间土耳其、美洲(除美国)英属东印度等地区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量飞速增长,这说明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只是英国棉纺织品出口的变化表,没有其他产品的数值比较,得不出棉纺织品主导英国出口贸易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是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和变化表,不能说明世界各地区间贸易的增长,排除B项;英国出口欧美的棉布数量不及殖民地,不是说英国在欧美影响力的下降,而是因为欧美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能与英国竞争,排除D项。‎ ‎23.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同时,又强调该政策不会削弱联邦德国对北约承担的义务。该政策 A. 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 B. 表明了苏联逐步加强对欧控制 C. 反映出两极格局开始解体 D. 意味着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影响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联邦德国主动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缓和关系,有利于欧洲局势的缓和,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苏联加强对欧洲的控制无关,B选项排除。两极格局解体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C选项排除。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影响的说法错误,德国的新东方政策体现的是德国外交的自主性,D选项排除。‎ ‎24.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 A. 人类需要全球治理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D. 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答案】A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是全球化弊端和人类生产全球性问题凸显,这说明人类需要全球治理,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经济领域的全球问题,C项强调政治领域问题,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诸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全球化发展迅速,D项排除。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的商贸历史十分悠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材料一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藉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一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 ‎——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 材料三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摘编自《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一系列自贸试验区建立的意义。‎ ‎【答案】(1)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文化认同;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两国相对紧张的关系。‎ ‎(2)由海禁到局部开放(一口开关)。‎ 原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中国一些特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政府对对外贸易的严格管控;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 ‎(3)意义:对中国: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扩大对外开放(或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公正合理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 ‎【解析】‎ ‎(1)积极影响:从“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 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从“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可知,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文化认同;从“量中原书藉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两国相对紧张的关系。‎ ‎(2)变化:从“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可知,由海禁到局部开放(一口开关)。‎ 交易顺差的原因:从国内角度:对外贸易政策由禁止变为开放;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经济发达;明朝商品经济繁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从国际角度: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国丝绸、茶叶等特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 ‎(3)意义:从中国的角度: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扩大对外开放(或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世界的角度:‎ 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公正合理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年登基,1901年去世,在位60余年。后人把她在位的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以下是这一时期发生的部分大事:‎ 公元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公元1840~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公元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两年后废除航海条例;公元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公元1852年H.斯宾塞的论文《进化的假说》发表,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公元1854年伦敦霍乱大流行,后被证明霍乱与水源卫生有关;公元185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公元1859年英国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充分论证了生物进化论;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公元1862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公元1868年英国在伦敦最先设置交通信号灯;公元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进行世界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开端;公元1890年英国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公元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 ‎【答案】示例:论题: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发展的全盛时期.‎ 论述: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政治:宪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外政策:英国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国家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客观上给亚非拉国家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因此,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政府通过推进工业化,采取相关内外政策,使英国进入全盛时期。‎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所涉及的时间,维多利亚时代处于1840年-1901年期间,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枝独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可得出这一时间的英国正处于日不落帝国的全盛时期的论题,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句1840年和“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可得出在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 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宪章运动可得出在政治上,宪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关键词鸦片战争和“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可得出在外交上英国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国家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客观上给亚非拉国家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列举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事年表,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自拟论题加以论证,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提取有效信息是考生论述的基础。本题没有限定具体的论题,考生可以在开放的空间自主选择论题进行论述,在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其它观点进行论述时,必须紧扣论题,史论结合清楚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论述时,应调动已学知识并广泛联系课外知识,选取真实可信的材料充分论述,同时考生的书面表达应语句通顺,清楚明确。‎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中外通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成为这一制度最基本的职能和特征。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据百度文库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辽代政治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八旗制度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因俗而治,设立两种官僚体制,分别管理中原汉族和北方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治中心不断转移。‎ ‎(2)作用:有利于女真族的团结统一;有利于女真族军事力量的提高,有利于对外扩张;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 ‎【解析】‎ ‎(1‎ ‎)特点:依据材料“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的信息可知是因俗而治;依据材料一“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的信息可知是设立两种官僚体制;依据材料一“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的信息可知是分别管理中原汉族和北方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依据材料一“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信息可知是政治中心不断转移。‎ ‎(2)作用:依据材料二“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信息可知有利于女真族的团结统一;依据材料二“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致和生产职能”的信息可知有利于女真族军事力量的提高,有利于对外扩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