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10讲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课件(6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0讲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课件(63张)

专题二 近 代史部分 第 10 讲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二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 一 一、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思想 1. 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统治危机。 2. 主张: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 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 “ 中体西用 ” 思想 1. 内涵: “ 中体 ” 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 西用 ” 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 。 1 主干知识排查 2.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 评价 (1) 积极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 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维新思想 1. 背景: 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早期维新派主张从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 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改革教育等。 3. 影响: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 四、新文化运动 1.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 内容 (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3. 评价 (1) 进步性: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 1.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 表现 ① 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 第二次高潮: 19 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 “ 中体西用 ” 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 2 热 考重点 深化 ③ 第三次高潮: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 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 “ 器物 ” 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 “ 器物 ” 层面向 “ 制度 ” 层面过渡的迹象。 真题例证 1   西学东渐潮流下的维新运动高潮 (2014· 课标全国卷 Ⅰ , 29)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 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 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解析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1898 年中国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梁启超 “ 联合百余举人上书 ” ,排除 A 、 C 两项 ; 材料 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 D 项 ; 近万 名举人强烈反对梁启超等人的提议,表明当时的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 B 项。 考向预测 1   西学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学术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 “ 中学 ” 中过去以 “ 六艺 ” 为核心、以 “ 四部 ” 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 根基 B . 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 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答案 √ 解析 解析  材料并未提到中学发展的情况,故 A 项错误 ; “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 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说明近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受到西学的影响,故 B 项正确 ; “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 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但并不能代表成熟的学术分类体系,故 C 项错误 ; 题 干中并未提到传统儒学的发展状况,故 D 项错误。 2.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真题例证 2   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经典的批判 (2015· 课标全国卷 Ⅱ ,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 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 A 项错误, C 项正确 。 康有为 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 B 、 D 两项错误。 答案 解析 √ 解析  为宣传西学寻找依据,并不是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 A 项错误 ; 根据 前面分析可知,梁、谭二人肯定传统文化是为了宣传西学,故 B 项错误 ; 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梁、谭二人已经突破 “ 中体西用 ” 的藩篱,故 C 项错误。 考向预测 2   维新变法时期的 “ 古为今用 ” 1896 年,梁启超提出 “ 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 ” ;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 “ 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 ” 。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A. 传统思想观念仍然 根深蒂固 B . 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C. 仍未突破 “ 中体西用 ” 的 藩篱 D . 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答案 解析 √ 3. 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主要异同比较 比较项 前期 后期 不 同 点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指导思想 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内容 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等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不 同 点 作用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相同点 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真题例证 3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救亡 (2017· 山东临沂高三质检 ) 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期刊影响。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 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 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 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 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解析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 1915 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 C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 考向 预测 3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作用 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造成了文化断层 B. 推动思想的启蒙 C. 促进了史学产生 D. 承续了传统文化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没有反映其造成了文化断层,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思想的启蒙作用,故 B 项错误; 史学产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前,故 C 项错误; 从 “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 ” ,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有承续作用,故 D 项正确。 4.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几个特征 (1) 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 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救亡图存与反封建相结合。 (3) 四个阶段 ① 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仿制 “ 器物 ” 。 ② 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 “ 制度 ” 。 ③ 从 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习 “ 民主 ”“ 科学 ” 。 ④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真题例证 4   内忧外患交织下的向西方学习 (2013· 海南单科, 16)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 解析 √ 解析  A 项不能全面体现学习西方的发展过程,在学习西方之初不存在否定封建制度的问题,到了后期则超出了否定封建制度的范畴 ; 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中国学习西方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追求民主等, B 项不能体现学习西方的整个过程 ; 发展 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D 项错误。 解析  本题题干反映的是妇女争取 “ 参政权 ” 的斗争,故 C 项正确。 材料反映不出是女子自主意识的开始觉醒,故 A 项错误; 材料也反映不出当时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思想,故 B 项错误,当时女性参政未得到普遍认可,故排除 D 项。 考向 预测 4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 斗争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 “ 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 时期 A. 女性自主意识开始 觉醒 B . 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C. 民权观念逐步 深入人心 D . 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答案 解析 √ 短板 25  理不清历史线索,时间节点模糊 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 28)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曾赋诗 “ 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 这反映出 “ 诗界革命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 思想 B .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 需要 D .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补 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 查短  时间节点模糊,历史线索不明,导致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出现错误。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时间节点是甲午战后。有的考生误选 A 项或 B 项,都是时间节点模糊所致 。 倡导 民主革命思想应当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 20 世纪初期,故 A 项错误 。 新文化运动 才推动了白话文运动,故 B 项错误 。 D 项虽然时间节点符合,但题干史料反映不出 “ 改良 ” 的主张,故排除。 补短  弄清题干材料大意,明确时间节点,理清历史线索。例如本题题干材料的大意是: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力图救亡图存 ( “ 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 ”“ 堂 矞 吾中华 ” ) 。理清历史线索:洋务运动学习器物 → 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 → 辛亥革命学习民主共和制度 →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贯穿一个主题:救亡图存。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为 C 。 针对练 1   (2017· 云南昆明高三摸底 )20 世纪初有人说: “ 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 ” 据此,作者主张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积极吸纳西方文化 C. 托古改制维新变法 D. 中西文化相通 相似 答案 解析 √ 解析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是洋务派的主张,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 材料 并未说明吸纳西方文化,故 B 项错误 ; 材料 反映的是 20 世纪初的思想,并不是维新变法,故 C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中 “ 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 ” 说明时人认为中西文化有相通相似之处,故 D 项正确。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二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 主干知识排查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各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权为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耕者有其田 ” 意义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历史背景 1927 年,民主革命遭遇了重大挫折 20 世纪 80 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1 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解决问题 中国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重大作用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 指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2 热 考重点 深化 1.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 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 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 (3) 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 (4) 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 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真题 例证 5   近代社会民主思潮的发展 (2014· 课标全国卷 Ⅱ , 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 “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 ( 爱国、爱民、爱敌 )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 民权、国权、人权 )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解析 √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 A 项错误 ; 结合 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标榜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 B 项错误 ; 从 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故 C 项正确 ; 其他 军阀是自己制定的主义,不是解释的三民主义,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 D 项错误。 考向 预测 5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 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 “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 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 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 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 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答案 解析 √ 解析  据材料 “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 ” 可知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程迥异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 ; 材料 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 B 项错误 ; 据 材料 “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 ” 可知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 C 项正确 ; 材料 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与自身建设 (1) 革命道路探索 ① 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 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党的自身建设 ①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 1935 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逐步走向成熟。 ③ 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把握题干的隐性时间信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 1931 年成立,而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 1924 ~ 1927 年,排除 A 项 ; B 项错在 “ 全面贯彻 ” ; D 项错在 “ 消除 ” 。 故 C 项正确。 真题 例证 6   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法治建设 (2014· 四川文综, 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 .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解析 √ 考向 预测 6   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下图是《土地执照》,图片反映的 “ 土地执照 ” A . 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 根据地 B . 激发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C. 为解放战争赢得广大农民 支持 D . 大大巩固了新中国革命 政权 答案 解析 √ 解析  根据执照时间可判断为 1948 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主要任务为取得内战胜利和维护民主,故 A 项错误 ; 1945 年抗战全面胜利,故 B 项错误 ; 土地改革 使农民分得土地,调动农民支持解放战争,故 C 项正确 ; 新中国 成立于 1949 年,故 D 项错误。 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 (1) 第一次思想解放指的是 1978 年 5 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否定了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第二次思想解放指的是 1992 年邓小平的 “ 南方谈话 ” ,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 第三次思想解放指的是 1997 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 真题 例证 7   经济开发区的历史作用 (2015· 天津文综, 8)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 泰达 )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 作用 答案 解析 √ 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故选 C 。 2015 年 4 月,中国 ( 天津 ) 自由贸易试验区 ( 简称 “ 天津自贸区 ” ) 正式挂牌,从时间上排除 A ; 经济技术开发区 属于对外开放的步骤,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 B ; D 项材料未显示,排除。 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和国内新的形势变化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南方谈话、浦东新区的开设、 “ 十四大 ”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政策都极大的深化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故 D 项正确。 考向 预测 7   20 世纪 90 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政策调整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对政策作出了重要调整,主要表现在 A. 开始推行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 B .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C. 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 政策 D .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答案 解析 √ 短板 26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 例题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 抗日战争 ” 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 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 平型关大捷 4.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 发展 3 高考短板突破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答案 补 短 查短 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增加,才能反映抗战全面貌。 查短  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例如本题中,有的考生盲目联系抗战时期的史实回答,就是因为做题时乱了手脚,不知从何答起。究其原因还是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欠缺所致。 补短  认真审题,按照题目要求,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受时代的影响,对抗战时期这段历史叙述得不够全面和客观。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对题目所示目录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还原历史原貌,客观反映那段历史。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要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针对 练 2   (2017 · 安徽淮北一模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 “ 不当之处 ” 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 “ 修昔底德陷阱 ” 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 “ 铁律 ” 。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是中国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 “ 共产主义威胁 ” 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 “ 文化大革命 ” 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 “ 教会至上论 ” ,他在 《 神曲 》 里写道: “ 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 …… 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 “ 挖铁路 ” 行为,张海鹏教授说: “ 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 “ 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 …… 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 ‘ 扶清灭洋 ’ 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答案 解析 答案  示例: 组别 不当之处 历史事实 原因分析 1 否定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及制约战争的因素大大增强。 政治民主化 ( 联合国 ) 、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和依赖性,美、俄、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对材料的理解绝对化、教条化。 2 把中国的 “ 文化大革命 ” 与美国的群众运动等同看待是错误的。 美国的群众运动是反战和平运动,中国的 “ 文化大革命 ” 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3 但丁 “ 反对宗教 ” 这个论断不合理。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神权至上的主张,主张改造基督教会,追求人性解放,并不是反对宗教。 把材料中的 “ 教会 ” 等同于 “ 宗教 ” ,概念不清;没有把但丁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文明、文化背景中解读。 ( 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 4 “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 这个说法欠妥。 两位教授的结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持的史观不同。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它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袁伟时教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认为它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随着大量史料的出现,人们是能够洞悉历史事件的真相的。 解读材料时忽视了历史理解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 解析  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以上内容中的 “ 材料 ” 部分进行分析,找出 “ 材料 ” 与相应的结论具有怎样的缺陷,分别从 “ 不当之处 ”“ 历史事实 ”“ 原因分析 ” 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具有怎样的不当之处,需要哪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具体的原因分析是怎样的,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证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