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案

第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时空坐标 单元概览]‎ 时期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 明清 内容 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科技文艺 科技:战国的“司南”‎ 文学:春秋的《诗经》、战国的《离骚》等;‎ 绘画:战国的帛画 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科技: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科技: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学:汉代的汉赋;‎ 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 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 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 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主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 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应学生用书第191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 ‎①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②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       孔子的思想体系 ‎2.老子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哲学思想 ‎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表现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孟子 ‎①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 ‎②主张人性本善说 ‎③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 荀子 ‎①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主张“性恶论”‎ ‎③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道家 庄子 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3. 影响 ‎(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轻巧识记]       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 ‎ ‎1.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大概从16世纪开始,孔子思想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几百年来,‎ 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 ‎(1)起源:士的起源很早,但直到春秋时期,士大多数还都是有公职的,属于低级贵族,有一定量的“食田”,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士阶层的人数大体固定,规模也很小。‎ ‎(2)兴起:战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民间聚徒讲学风气的兴起,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当时的各诸侯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也都积极延揽士人,这样就为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使之成为当时的社会、政治舞台上非常重要的角色。‎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早期儒学的形成 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筐箧已富,③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王制》‎ 史料二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④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⑤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解读信息 史料一: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③→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 史料二: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④→加强自我修养;⑤→加强法治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提示: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提示: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 ‎[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史料一 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二 子曰: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史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③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 ‎①→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国家 史料二:孔子的政治主张 ‎②→“仁”在政治上的表现 史料三:法家的专制集权主张 ‎③→实行君主专制 ‎[史料应用]‎ ‎(1)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归纳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 提示: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德治;法家:专制集权。‎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归纳]‎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C [“周监于二代”中的“监”同“鉴”,是借鉴的意思,‎ 此句说明周借鉴夏商两朝的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此时却用天子的八佾,故说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孔子赞扬周制并遵循周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 C [材料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管理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民”的爱护,可以判定是儒家的思想主张。而A项是道家的思想,B项是墨家的思想,D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项。]‎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共同推崇殷商周礼 B.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 C.法家异地而同心,社会辐射面更广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C [墨家不推崇殷商周礼,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受儒家影响巨大,故A项错误;儒家产生环境与百家一样,都是出现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故B项错误;楚国是颛顼后代的封地,而不是“商朝旧贵族”,故D项错误。]‎ ‎4.“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C [从材料“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可知,“乱”之所以起,是“不相爱”,“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与此意相同,故选C项。]‎ 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对应学生用书第19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二、特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三、内容 ‎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 四、实现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五、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易错辨析]       罢黜百家并不等于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是为独尊儒术服务,并意味着只有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材补遗]__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 ‎ ‎1.目的:适应西汉加强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 ‎2.内容 ‎(1)“天者,万物之祖”。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天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类的主宰,以此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合理性。‎ ‎(2)“人副天数”。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品质,天人是合二而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天通过灾异以告诫当政者,领会天的意志,缓解人民的负担,社会才会稳定。‎ ‎(3)阴阳五行。宇宙由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和人这十种成分构成。本来是普通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也有了意志、有了目的、有了道德情感。‎ ‎3.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董仲舒为汉朝所做的这一顶层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①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二 ②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③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①→“天子”称呼的含义 史料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思想统一的效果 ‎[史料应用]‎ ‎(1)史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示:核心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 ‎(2)史料二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 提示: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史论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容看,融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思想于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维护统治。‎ 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①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史料二     图3 成都西汉文 翁石室④授经讲学图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儒学地位的变化 ‎①→儒学自身内容的发展变化使得儒学适用范畴空前扩大 史料二:儒学广泛传播的体现 ‎②、③、④→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同时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史料应用]‎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根据史料二归纳说明其反映的问题,并简析其重大影响。‎ 提示:问题: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影响: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史论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且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大一统”       B.“君权神授”‎ C.皇权至上 D.强化中央集权 B [“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说明“山呼”万岁来自天意,“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山呼”万岁宣扬的是君权,与“大一统”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来源,不是体现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君权来源,故D项错误。]‎ ‎2.《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 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  )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D [从题干信息说的是董仲舒在对《春秋》进行解释,再结合题干“……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以看出董仲舒利用天命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3.“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 A.汉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的地位开始下降 A [题干讨论的话题是治国理念。太子认为“持刑太过”,反对严刑酷罚,提出“宜用儒生”,实行仁政。汉宣帝认为“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主张外儒内法,因此选择A项。题干材料和教育、儒生的地位无关,排除B、D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汉书》中记载:“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 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 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B [依据材料中“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选B项。A、C两项包含在B项中,D项中的“科举考试”与汉代史实不符。]‎ ‎(对应学生用书第196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  考纲 卷别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全国卷Ⅰ ‎201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2015·孔孟儒学思想,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201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全国卷Ⅱ ‎2015·孟子思想主张;2015·儒学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2014·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 ‎——‎ 考情分析 在全国卷的试题中,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中的儒家思想一直是高频考点。试题设计体现课程改革的导向与要求,注重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设置新情境的水平不断提高。试题蕴涵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这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历史价值观引领考 ‎1.(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 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2.(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选D项。]‎ 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近几年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近几年的全国卷专门设计了以儒学为考查内容的试题,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多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试题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学术成果创新考 ‎3.(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成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对儒家思想与理想政治形态及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 主要集中在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 ‎(对应学生用书第197页)‎ 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中国的特色,它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鉴于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必须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现代科学的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 ‎[运用点拨]‎ ‎1.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3)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 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5)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思想来源。‎ ‎3.(对接高考)古代传统文化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侧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儒家文化的趋时更新的考查,突出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的认识。‎ ‎[针对训练]‎ ‎1.(2017·宝鸡质检)“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  )‎ 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 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 B [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好好对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 ‎2.(2017·华中师大附中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 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 ‎【答案】 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