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课件(75张)
第 2 讲 魏晋 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专题一 内容索引 通史知识整合 高频考向突破 压轴大题导练 通史知识整合 魏晋南北朝 (220 ~ 589 年 ) 、隋唐 (581 ~ 907 年 ) 、宋元 (960 ~ 1368 年 ) 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魏 晋 南北朝 (220 ~ 589 年 ) (1) 君主专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其中尚书省最先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2) 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1) 农业:实行均田制;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 手工业: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 商业:南北朝时出现了 “ 草市 ” (1) 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 书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 “ 书圣 ” (3) 绘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4) 思想:佛教盛行,道教 在民间 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机 (5) 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隋唐 (581 ~ 907 年 ) (1) 中枢机构: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 选官制度: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并 完善 (1)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可以调节犁耕深度的曲辕犁;创制了灌溉 工具 —— 筒车 (2) 手工业:陶瓷业形成 “ 南青北白 ” 两大制瓷系统,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 风格 (1) 思想:隋唐时,儒学家提出 “ 三教合一 ” 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2) 科技:唐朝时,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了火药并开始用于军事 (3) 文学:诗歌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 多样 隋唐 (581 ~ 907 年 ) ( 3) 地方制度: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3) 商业:柜坊、飞钱相继问世;广州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 4) 书法:唐朝的张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唐朝颜真卿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5) 绘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 宋元 (960 ~ 1368 年 ) (1) 宋朝 ① 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权收归中央 ② 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③ 继续完善科举 制 (1) 农业: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 车 (1) 思想 ① 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 “ 理 ” 是万物本原,强调 “ 存天理,灭 人欲 ” , 要求 “ 格物致知 ” ② 陆九渊的心学 主张 “ 心即理也 ” ,求理方法是 “ 发明本心 ” 宋元 (960 ~ 1368 年 ) ( 2)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 2) 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时,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 技术 ( 2) 科技: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法 (3) 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 话本 宋元 (960 ~ 1368 年 ) ( 2)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 3) 商业: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 。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 4) 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5) 绘画: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是王冕的《墨梅图》 (6) 戏曲: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时段特征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 ( 三省六部制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 。宋元在继承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同时,君主专制也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 思想文化上: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儒学复兴,经过融合产生新的儒学思想,即理学体系的产生。三大发明领先世界,文学艺术体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 高频考向突破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 18 卷 Ⅰ , 25 ; 18 卷 Ⅱ , 26 ; 18 卷 Ⅲ , 25 ; 17 卷 Ⅰ , 26 ; 17 卷 Ⅱ , 25 ; 17 卷 Ⅲ , 27 ; 16 卷 Ⅰ , 26 ; 16 卷 Ⅱ , 25 ; 13 卷 Ⅰ , 41 2. 魏晋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18 卷 Ⅰ , 26 ; 18 卷 Ⅱ , 41 ; 17 卷 Ⅱ , 26 ; 17 卷 Ⅲ , 26 ; 16 卷 Ⅱ , 26 ; 15 卷 Ⅰ , 26 ; 15 卷 Ⅱ , 26 ; 14 卷 Ⅱ , 26 ; 13 卷 Ⅱ , 25 3.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和文化交流 18 卷 Ⅲ , 26 ; 16 卷 Ⅱ , 24 ; 16 卷 Ⅱ , 41 ; 16 卷 Ⅲ , 26 ; 15 卷 Ⅰ , 40 ; 14 卷 Ⅰ , 25 、 26 ; 14 卷 Ⅱ , 25 ; 13 卷 Ⅰ , 25 1. 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 (1) 形成概况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考向一 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 认知深化 (2) 特点 ①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 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 。 (3) 形成原因及评价 ① 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 ② 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 “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 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 “ 因人设官 ” 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4) 唐宋衰落的原因 ① 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② 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③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2. 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1) 唐代 ①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 ②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 “ 参知政事 ”“ 参预朝政 ”“ 参议得失 ” 等名号,执行相职。 ③ 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2) 宋代 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宋代的文官政治 (1) 形成概况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 “ 兴文教,抑武事 ” ,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 (2) 形成原因 ①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 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③ 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④ 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 (3) 评价 ① 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 “ 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 ” ;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② 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家国情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两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分裂时期,也是两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贡献。 核心素养感悟 找错点 材料未涉及 “ 扩大 ”“ 职权 ” ;低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权,但官职未 “ 晋升 ” ;宰相权力被削弱 “ 职能 ” 未 “ 强化 ” 。 1. 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2018· 课标全国 Ⅱ , 2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 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 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 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真题导练 √ 抓题眼 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增加且更替频繁,有利于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2. 命题点:宋代科举制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2018· 课标全国 Ⅲ , 25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 , 反映 出两宋 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 曾祖、祖父 或 父亲 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 (71) 南宋 (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抓题眼 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 。 找错点 隋唐以后, “ 世家大族 ” 影响力逐渐消除; “ 下降 ” 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当时科举制度所致, “ 功能 ” 未弱化 。 1. 命题点:唐太宗干预史官修史 (2018· 宜宾一模, 26) 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 了 A. 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 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 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考向押题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主要论述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经过修改的史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其可信度未必更高,故 A 项错误 ; 唐太宗 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说明经过修改的史书是符合君主想法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 B 项正确 ; 材料 “ 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 ” ,说明唐太宗时期的史官并没有避讳君主,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主要说明唐太宗干预史官修史,没有谈及史官地位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2. 命题点:宋代政治的现实特色 (2018· 韶关一模, 26) 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性格描述 结果 吕端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 “ 吕端大事不糊涂 ” ,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 “ 但 ( 张 ) 履行 ( 资历 ) 远在下尔 ” 。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材料 表明 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没有文武官员的对比,也看不出 “ 文官待遇较高 ” ,故排除 A 项 。 从 材料信息来看宋代重用 “ 老成持重 ” 的官员,故 B 项正确, C 、 D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明显体现,排除。 √ 1. 经济重心南移的四大特征、七大影响 (1) 特征 ①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 ② 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 政治中心的南移 ( 如南朝、南宋 ) 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④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 认知深化 考向二 魏晋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2) 影响 ① 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③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④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⑤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 ⑥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⑦ 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 2. 屯田制 ( 三国时期盛行 ) (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 (2) 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3)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3. 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相关赋税制度 (1) 均田制 ①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 ② 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 ( 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 ③ 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 (2)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①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② 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 4. 宋代的土地兼并 (1) 概况: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私有制大发展;二是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三是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四是官田的私田化 。 (2) 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主要原因是宋代实行 “ 田制不立 ” 和 “ 不抑兼并 ” 的政策 。 (3) 影响 ① 消极影响:由于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另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② 积极影响:租佃制下,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劳动者有一定的自由权利,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富余的劳动力可以转向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积极改进生产工具、革新技术,使精耕细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 5. 宋代的丝路贸易 (1) 概况 ①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 “ 丝绸之路 ” 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② 宋代以前,从事中外贸易的主力军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 ③ 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并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 特点 ① 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②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③ 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3) 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唯物史观: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至唐代后期逐渐瓦解,与之相配套的租庸调制也遭到破坏。到了宋代,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退出历史舞台,土地转移加快,租佃关系得以确立。传统的门阀士族被庶族的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出现,宋代的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 核心素养感悟 3. 命题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 课标全国 Ⅱ , 26)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唐 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 运 B .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 上升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材料反映出北方由嘲笑南方人的饮茶习俗到饮茶习俗普遍化,这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找错点 “ 开始 ” 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 饮食习惯 ” 与材料中饮茶习惯不能等同; “ 已超越 ” 不符合史实且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4. 命题点:北宋时期南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018· 课标全国 Ⅰ , 26)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 “ 他州别县 ” ,以 “ 佣身赁力 ” 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 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 抓题眼 四川一县就有竹筒井成百上千个,且井主 “ 雇工 ” 生产,这说明了当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找错点 受雇工匠自主性较强不等同于其 “ 社会地位高 ” ;四川一地的情况,不足以说明 “ 已经普及 ” ;材料未涉及 “ 盐业专卖制度 ”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3. 命题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公元前 106 年 ) 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 19 州,南 7 北 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 10 道,正好 5 道在南, 5 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 23 路,南方占 14 路而北方只有 9 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 设置 A. 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 调整 B . 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 C. 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 调整 D . 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 考向押题 答案 √ 解析 解析 材料反映出从汉代到明清南北行政区划单位的数量由北到南增多的变化趋势,这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是吻合的,故选 D 项 。 A 、 B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4. 命题点:宋代的土地兼并和经济发展 (2018· 泉州质量检查, 4) 宋真宗在位期间 (997 ~ 1022 年 ) ,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 说明 A.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答案 √ 解析 解析 土地兼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故 A 项错误 ; 题 干强调土地兼并和经济发展繁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不出贫富分化严重,故 B 项错误 ; 题 干没有提到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 兼并 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佃形式生活,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 D 项正确。 1. 魏晋玄学 (1) 曹魏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悉心研究三玄之学,倾向于 “ 玄虚淡泊 ” 。 (2) 魏晋玄学的 “ 三玄 ” 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 “ 有无 ” 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魏晋玄学使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认知深化 考向三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和文化交流 2. 从中外交流的角度看魏晋隋唐时期的三教融合 (1) 区别 ① 儒家思想:倡导积极入世,提出 “ 德治爱民 ” 的政治文化, “ 孝悌和亲 ” 的伦理文化, “ 文质彬彬 ” 的礼乐文化, “ 远神近人 ” 的人本取向。 ② 道教、佛教:告诉人们尘世苦短,功名利禄如粪土,应该看破红尘,离开政治即 “ 消极避世 ” 。 (2) 融合 ①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魏晋时期的玄学即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③ 佛教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佛教解释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3. 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 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 (2) 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 “ 道统 ” 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 “ 道统 ” 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 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4.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1) 思想: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2) 科技: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3) 文学: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 (4) 书画艺术:宋元诸多书画家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其要求之一是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 “ 史实 ” 与 “ 解释 ” 。在上面 “ 认知深化 ” 栏目中对 “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 这一历史解释中, “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 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 ” 等属于 “ 解释 ” ; “ 理学兴起 ”“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 等属于 “ 史实 ” 。 核心素养感悟 5. 命题点:王羲之书法与现实的关系 (2016· 课标全国 Ⅲ , 26)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 “ 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 “ 尽善尽美 ” ,于是连西州 ( 今吐鲁番 )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 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 评判 B .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 作用 D .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战乱时期南朝的艺术风格不一致,这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找错点 “ 决定 ” 表述不当,仅是 “ 影响 ” 而已; “ 不可超越 ” 表述绝对化; “ 更替 ” 影响 “ 标准 ” 不符合材料主旨。 6. 命题点:唐代儒学的地位 (2014· 课标全国 Ⅰ , 25)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 “ 灭佛 ” 。这反映出 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 兴亡 B .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 稳固 D .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抓题眼 材料表明唐朝前期道教、佛教地位有所变化,但儒学的正统地位未变。 找错点 “ 决定 ” 表述过于绝对化; “ 最大 ” 与材料信息不符; “ 薄弱 ” 与材料信息矛盾。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5. 命题点:宋代理学的特点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 说明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 思想 B . 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 政府保障平民受教育 权利 D . 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考向押题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教育读本主要劝导民众遵守理学倡导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但是不能说明理学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故 A 项 错误; 材料 讲述的是宋代民间出现以理学为规范的通俗教育读本,未体现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故 B 项错误 ; 材料 讲的是民间通俗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未体现政府的作为,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中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民间通俗读物根据理学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内容劝导民众,这反映了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故 D 项正确 。 6. 命题点:宋代判案的儒学标准 《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 “ 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 ” ,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 “ 当归之婿 ” 。这一判决说明 宋代 A. 否定了财产继承制度 B. 维护了儒家传统道德 C. 凸显了社会习俗作用 D. 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答案 √ 压轴大题导练 全国 卷大题命题分析 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在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四道大题:我国古代大豆的种植利用 (18 卷 Ⅱ , 41)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16 卷 Ⅱ , 41) ;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15 卷 Ⅰ , 40) ;汉唐间行政区划的变化 (13 卷 Ⅰ , 41) 。试题集中于思想文化模块和政治模块。 2019 年备考仍要特别关注唐宋时期的经济,尤其是丝路贸易。 (2018· 贵阳一模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丝绸之路 ” 始通于西汉张骞 “ 凿空 ” 、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 —— 《中华文明史 · 卷 2 》 25 分大 题导练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 “ 伊吾之右,波斯以东,朝贡不绝,商旅相继 ” 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 , “ 绢马贸易 ” 满足 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 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 《中华文明史 · 卷 3 》 (1)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15 分 ) 指导语 “ 丝绸之路 ” 是中外贸易之路,围绕 “ 贸易 ” 寻找比较的角度,再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 影响 ” 是多方面的,首先思考的是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其次是对世界及周边国家的影响。 答案 答案 变化 : ① 从地域 ( 范围 ) 上看,汉朝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绸之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 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 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 ① 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 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⑤ 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10 分 ) 指导语 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也是中华文明对外输出之路,汉唐时代之所以兴盛,和当时中国的国力、经济、文化、统治者政策以及中外商人的贡献密不可分。 答案 答案 原因 : ①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 ② 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绸之路贸易 ; ③ 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 ④ 中外商人对丝绸之路贸易的推动 ; ⑤ 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2016· 课标全国 Ⅱ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2 分 大 题 导练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 (602 ~ 664) ,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 “ 求法 ” ,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 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 ①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 (688 ~ 763) ,深明佛学, 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②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12 分 )(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指导语 “ 解读材料 ” :要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材料中标出 ①② 的即是。 “ 提炼观点 ” :要从材料中提炼,切忌脱离材料。提炼的角度可以是: ( 1 ) “ 中外对比 ” 唐朝文化领先世界; ( 2 ) 从整个文明的角度: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 3 ) 从文化交流角度: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 论述 ” :注意史实的范围 “ 中国古代史 ”“ 其他相关 ” 等限定语;注意 “ 史论结合 ” ,不要仅罗列史实,还要阐释影响。 答案 答案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答题规律总结 提炼观点类大题做题步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