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四)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表1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表1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墓道长(米) 面积(口) (平方米) 附属设施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 72 146 车马坑2 固围村M1 魏王 2 125 756 ?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 954 24座陪葬坑 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2.伯利克里当政后,废除了雅典执政官诸如财产资格限制等一些限制性因素,通过抽签形式将所有官职(十将军除外)向所有公民开放,选民中签即视为当选。这一举措( ) A.不利于提高国家管理效能 B.增加了雅典公民的数量 C.导致了雅典官员队伍臃肿 D.为贫民参政提供了机会 3.下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 咨文 但有罪名,除钦依圣旨体例及中书省明文检拟外,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 回复 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除重刑结案咨文外,轻囚就便量请(情)断遣,请依上施行。 据此可知,元代( ) 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 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4.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5.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到:“ 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的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要发生类似的事件的人,认为我的著述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他的这一理想( ) A.做到让历史能忠于客观现实 B.凸显历史探寻社会规律的特征 C.避免了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 D.使历史著述缺少对读者的吸引 6.下表为1840—1910年中国土纱和机制棉纱消长情况表(单位:万担)这说明当时中国( ) 项目时期 输入棉布 换算棉纱 机制棉纱 土纱 合计 输入 国产 1840年 22.9 (3.6%) 1.5 (0.2%) 611.9 (96.2%) 636.3 1881—1890年 121.1 (19.5%) 46.5 (7.5%) 453.4 (73.0%) 621.0 1901—1910年 167.7 (22.1%) 236.2 (31.1%) 113.4 (14.8%) 243.2 (32.0%) 760.5 A.社会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B.日益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 C.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 D.国人普遍青睐于西方的机制棉纱 7.1895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 ) A.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 B.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 C.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 D.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8.表2为1800年前后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令内容。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表2 1799年《反结社法》 禁止劳资双方的结社对抗行为 1812年《破坏机器法》 规定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 1812年《警戒法》 要求公众协助军队及巡警维护地方治安 1819年《六条法令》 赋予治安法官在处理违法者方面更大的权力,进一步限制公共集会的权利,增加期刊、出版物的印花税 A.工人阶级已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B.暴力革命是工人抗争的主要手段 C.工业化伴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依然大行其道 9.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有顾客说:“图书馆简直是天堂一不仅可以休憩打盹,还可以用知识填补焦虑。”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休闲方式多样化 B.阅读是缓解经济危机的手段 C.民众寻求慰藉的心态 D.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共识 10.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曾经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 C.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11.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计划开始到“五五”计划,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从“六五”计划(1981—1985年)开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从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扩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又进一步扩展为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变化( ) A.稳步推进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多层次性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与时俱进 12.目前,世界地区性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和增多,全球已有近百个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地区经济贸易组织和集团,参加国达150多个。WTO成员95%以上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经济合作消除了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呈互动态势 D.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备注:标记为红色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 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疫病”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而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此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原防疫大队、专业防治队等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省、地(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并建立了防疫专业队伍。各级卫生防疫站为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摘编自连漪《从“防疫站”到“疾控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府防疫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瘟疫防治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防疫举措的积极作用。(5分) 【答案】(1)特点: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手段多样,多管齐下;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防疫和救灾相结合。(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影响: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6分) (2)历史背景:西方医学的传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8 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3)积极作用:加强了对传染病的控制和监测;保障了人民健康;发展了现代医学;推动了社会进步。(5分,一点2分,三点5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两千年社会的集权与分权 秦至西汉时期 皇权集中,对地方不断打压. 东汉至魏晋时期 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 隋至唐代前中期 权力集中,国家统一。 唐“安史之乱”至五代 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 宋元时期 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大帝国不可避免地分权。 明朝前期 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更强。 明朝后期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 清朝至民国 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一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结合中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 观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2分) 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组基本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西汉“汉承秦制”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最盛时期。地方权力过于分散极易导致国家分裂,如唐朝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导致藩镇割据;明清的秘力过于集中结果政治腐败,地方缺乏灵活性,影响社会进步。(8分) 结论:集权汾权要适度,既要有利于发挥中央的领导力又要保持地方的活力,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 示例二: 观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2分) 论述:明代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君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且不允许以后再设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8分) 结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开始,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不断重演此消彼长的状态,到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2分) 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l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 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1)内容:院校合并;扩展经费资助范围;努力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学校。(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了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受教育人口,提高了国民素质。(9分,言之成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