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解析:A 材料中“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采取的是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由此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把握几个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与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关,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不符。‎ ‎3.1913~1928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年份 ‎ ‎1913‎ ‎1922‎ ‎1928‎ 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 ‎ ‎102‎ ‎72‎ ‎101‎ 谷物收获量(亿普特) ‎ ‎86‎ ‎56‎ ‎73‎ 马(百万匹) ‎ ‎36‎ ‎24‎ ‎34‎ 牛(百万头) ‎ ‎61‎ ‎46‎ ‎66‎ 下列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28年谷物收获量低于1913年收获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集体农庄的建立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C A项是对表格内容的直接表述,而没有体现出变化的原因,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分配土地的内容,B项错误;1921~1928年苏俄(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苏联开始全盘推行集体农庄是在1929年下半年,与表格时间不符,D项错误。‎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C “西方的经济……一团糟”是指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而在这一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施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解析:B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6.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6‎ D.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起到阻碍作用 解析:B “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的否定,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它是在“帝国主义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等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下形成的,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而非其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原因,且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 ‎7.下表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下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  )‎ ‎ ‎ 已成交高中档车 ‎ 已成交低档车 ‎ 未成交 ‎ 小计 ‎ 信贷 ‎ ‎26.3 ‎ ‎11.2 ‎ ‎23.9 ‎ ‎61.4 ‎ 现金 ‎ ‎20.9 ‎ ‎6.2 ‎ ‎11.5 ‎ ‎38.6 ‎ 累计 ‎ ‎47.2 ‎ ‎17.4 ‎ ‎35.4 ‎ ‎100 ‎ A.汽车销售商大打“价格战”‎ B.汽车生产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C.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D.美国丧失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解析:C 表中数据反映出美国民众热衷于过度的信贷消费,不能据此推断出销售商大打“价格战”,也不能推断汽车产品质量的变化,故A、B两项错误;过度信贷消费带来的市场虚假繁荣,推动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过剩的供需隐患出现,故C项正确;此时的美国仍然占据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故D项错误。‎ ‎8.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 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 A.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 D.使世界经济开始复苏 解析:A 题干中提到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说明美国的关税法导致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恶劣,故A项正确;1933年之后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故B项错误;美国关税法案的实施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结果,且不利于全球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使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业已非常严重的危机,故D项错误。‎ ‎9.“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英国政府最受尊重的元老此时也出书鼓吹计划一事的重要性,书名为《复苏》,他在书中主张,社会必须经过妥善筹划,方能避开大萧条性质的恶性循环。”材料表明(  )‎ A.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被广泛接受 B.西方大萧条反衬了经济计划的优点 C.实行计划经济才能摆脱经济危机 D.英国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解析:B 由题干“避开大萧条”等信息可知“计划”一词的流行与大危机息息相关,西方鼓吹计划的重要并不是要实行计划经济,而是当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果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下大危机的爆发形成鲜明对比所致。故选B项。‎ ‎10.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A 本题以罗斯福新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联系罗斯福新政,美国政府通过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整顿财政金融的措施,增强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也使得农民等债务人的负担大大减轻。结合题干中的“海外市场”“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等关键信息,可知本题正确选项为A。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观察下表,美国主要税种所占比例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 年份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1929‎ ‎38%‎ ‎43%‎ ‎19%‎ 6‎ ‎1933‎ ‎22%‎ ‎25%‎ ‎53%‎ ‎1935‎ ‎21%‎ ‎23%‎ ‎56%‎ A.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B.减少企业成本,恢复工业生产 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解析:B 题中表格并未涉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消费税所占比例提高不能刺激社会消费,C项错误,排除;无法从表格数据中判断出财政收入是否增加,排除D项。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29~1935年企业所得税降低,企业成本下降,有利于工业生产的恢复,答案为B。‎ ‎12.‎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 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解析:B 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D项错误。社会矛盾的激化、公众不满情绪的增加,并不是因为公共事业水平低或者政府支出不足,A、C两项错误。‎ ‎13.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度假胜地。这反映出(  )‎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 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 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 解析:D 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题无关,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不符,故错误;根据所学,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新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可知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 ‎14.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 解析:D 从材料“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可以看出福利政策出现许多问题,D项正确。‎ ‎15.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解析:B 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材料与经济发展计划无关,故A项错误;面对经济的“滞胀”及沉重的福利负担,撒切尔夫人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使英国人民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政赤字,缓解了人们工作积极性低的现象,故B项正确;大型国有企业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经济干预的力度,故D项错误。‎ ‎16.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美国经济结构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D.“新经济”的出现 解析:A 根据材料提供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国在20世纪7‎ 6‎ ‎0年代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急剧上升,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开展,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这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改变经济结构,国家政策的调整只能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项错误;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与“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不符,C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D项错误。‎ ‎17.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1988年4月,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苏联(  )‎ A.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 C.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解析:D 题干提及苏联行政命令泛滥的现象,没有提及部门的臃肿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故C项错误;苏联行政命令的泛滥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18.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解析:B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实施“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可见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的结果,这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故B项符合题意;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对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进行阐释,故D项错误。‎ ‎19.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 解析:B 新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上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有本质区别,故A、C两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一种调整,虽然未能真正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理论认识上是一种创新,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B项正确;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 ‎20.1973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这项规定(  )‎ A.使苏联部分工业实现了市场化 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D.提高了苏联工业企业的公有化程度 解析:B 1973年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反映勃列日涅夫改进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在计划经济框架内有限利用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当时是计划为主,没有实现市场化,故A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在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故C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不是公有化程度,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提出美国自由主义传统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深信人的尊严;二、信仰人类理性的力量和自由求知的力量;三、高度认识到个人对自己及其邻居的责任;四、坚信一个最好的社会就是能使大多数成员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五、愿意并感到有义务通过公共利益而行动。‎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政”完成了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它从两个方面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自由主义: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二是政府对人民福利的责任。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 6‎ 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它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使自由主义由自由放任的古典时期过渡到国家有限干预的现代阶段。‎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1)罗斯福所阐述的自由主义与胡佛的自由主义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他们的本质是否相同?(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问,据所学知识可知胡佛的自由主义是大公司、大企业依据市场自主调节的个体自由主义,其反对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罗斯福认为要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大多数成员”“有义务通过公共利益而行动”,这表明罗斯福重视群体的利益。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第(3)问,据材料三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主张及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困境后的政策调整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据材料三中“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等信息概括。‎ 答案:(1)胡佛侧重个体;罗斯福在个体基础上提出了群体的概念。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罗斯福主张政府全面干预经济。(4分)本质相同,都是维护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2分)‎ ‎(2)对自由主义发展影响:丰富了政府职能,指出政府应当为人民的福利负责;挽救并巩固了自由主义民主制度;使古典自由主义发展到国家有限干预的现代自由主义阶段。(4分)‎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多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经验;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使资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进入“黄金时期”。(4分)‎ ‎(3)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适度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分)‎ 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张逐渐被英美等国采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创造意识削弱。(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10分)‎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6分)‎ 6‎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特点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不顾……被迫……忍受……”“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西方人看来”等,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及西方社会与苏联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等角度概括回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两者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角度回答。‎ 答案:(1)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分)‎ ‎(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4分)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6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6分)‎ 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政策。‎ 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示例一、二。‎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